明朝时,荆州市有一个有名的淘气鬼。成年后,他与商鞅、王安石一起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著名的三大改革家之一。历史是无辜的,这笔账可以这样算:
张(公元1525-1582年),字威武,又名、张江陵,生于荆州,谥号。穆宗和宗申是首相。历任翰林院编辑、讲师、学士,翰林院院长,东阁大学士兼历史部左侍郎(宰相),吏部尚书,建基堂大学士,内阁首辅。嘉靖四年(公元1525年),张出生于荆州江陵。迎接他的是一只梦见他曾祖父的白海龟。梦里的月亮落在水缸里,四周都是明亮的光。然后一只白色的乌龟悠闲地从水里浮了上来。我的曾祖父认定白龟就是这个曾孙,就随口给他起了个婴儿名字“白圭”,希望他以后能荣耀祖先。
白圭在很小的时候就显示出非凡的才能。他两岁识字,五岁读书,十岁知道六经大义。他成了荆州府有名的神童,有点调皮。
白圭八岁时的一天早上,他早早起床打扫庭院。当他扫到了院墙外时,他发现自己上学迟到了。于是我跑到官学,但手里还拿着扫帚,没法带进衙门。我在想怎么办的时候,看到了每天从我家门口经过的城隍庙,就想到了。他把扫帚放在黄成勋爵的雕像后面,然后跪下来,敲着头说:“请替我照看一下黄成勋爵,放学后把它捡起来。”放学后,小白圭发现早上放好的扫帚不见了,他的怒气立刻上升。他拿起身旁的皮鞭,重重地向城隍庙的主人打了三下。他说:“你天天享受人间的香火供奉,连个扫把都不敢看一眼。不许你再住在城里,罚你离城十五里。”从那以后,黄成勋爵再也没有进城,后来建造的城隍庙离原址确实有十五英里远。
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白圭报》一名12岁的考生顺利考取状元,令人惊叹。这个看起来比其他候选人矮了不少的少年,以其敏捷乖巧的特点,赢得了荆州知府李世傲的喜爱。李世凹非常欣赏他的才华,并告诉白圭从小就要志存高远,长大后要报效国家,并将自己的名字改为居正。十三岁时,张从荆州到武昌参加乡试。一旦他通过了考试,他就是举人了。事实上,张仅凭的才华和名气在当时就有了最初的希望。但因为湖广总督谷棣,这次没考上。
古蔺与同郡的陈毅、王维并称“金陵三君子”,后与宝应朱并称为“四大家”(见《明史》)。我觉得13岁的孩子就是胜利者,以后会沾沾自喜,而不是上进。所以我觉得还是给他点挫折好,让他更努力。古玉对监考人冯说:“张是个大学者。他发育早,所以没毛病。但是还是让他等几年再变得有经验比较好,以后的发展不可限量。这是帝国历史的问题。请考虑一切。”这一次,居正的卷子非常赞赏胡光对事物的观察。陈极力劝进,但御史记起了谷雨的吩咐,极力推辞。居正没有被录取。这件事给张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后来,步入明朝政治权力中心的张,对顾林一直心存感激。
三年后,16岁的张再次参加乡试,成为当时最年轻的举人。湖广总督顾林曾对别人说:“这个儿子一定会有才能。”并摘下犀牛腰带送给居正:“希望你能树立远大志向,做一个伊尹,做一个颜渊,不要只做一个少年名士。”又过了七年,在经历了第一次考试失败等挫折后,张的才能逐渐成熟。这一年(公元1547年),23岁的张再次进京赶考。好事多磨。神童张在书院被授予庶吉士,年轻的张开始顺利走向仕途。
封建时代的改革者难以逃脱,这是一个悲剧。张死后,他的改革政策几乎被全盘否定,明朝进一步陷入了放松朝纲的腐朽局面。直到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当国家变得越来越困难的时候。我想起了张过去的丰功伟绩。明熙宗为了激励臣下,着手为张平反,恢复官职,重新安葬。然而,为时已晚。崇祯十三年,明太祖朱由检面对江山摇摇欲坠的状态,感叹“板荡之后,念旧臣,思晚年”。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朱王朝走到了历史的尽头,距张病逝仅六十二年。后来,清代(监利)诗人王写了一首诗《吊张江陵相公》:“方有仇终难封边。”这是对张最公正的评价。
张一生以天下为己任,以其强烈的责任感、非凡的胆识和胸襟,担负起了一个国家的安危。在他执政的十年间,在经济、政治、军事、财政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延缓了明朝的衰落。这一伟大贡献将永载史册。张因其伟大的历史功绩,被后人誉为“杰出的宰相”。
荆州将继续流传小白圭的故事。自先秦以来,荆州共产生了138位丞相,是名副其实的“丞相城”;荆州市“一城二像(孙帅墓和张墓)”的现象在国内并不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