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41年6月,德国在西线战场上进展顺利,只有英国还在依靠海上优势苦苦支撑。这使希特勒雄心勃勃地认为,他可以腾出手来攻击苏联这个庞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同年7月,当希特勒制定出进攻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时,史达林仍然“天真地”认为德国的首要目标仍然是英国。
直到1941年6月22日,德国对苏联发动闪电战入侵,斯大林才彻底清醒。
当时德国的轴心国盟友日本在中苏边境驻军70万。如果中国不能阻止日本的进攻,那么苏联就会陷入腹背受敌的境地,稍有不慎就会有亡国灭种的危险。
在这生死关头,斯大林只能向他的好兄弟中国共产党求助。
从1941年到1943年,斯大林连续6次给中共中央发电报,但都被毛主席拒绝。
比如强大的苏联,它是遇到了什么样的危险情况才向中国共产党(CPC)求助的?同为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毛主席是出于什么考虑拒绝了斯大林的求助?
今天,就让我们回到那个战乱频仍的年代一探究竟。
[斯大林第一封电报,毛泽东拒绝出兵]
面对德国的闪电战,苏联毫无准备,匆忙中损失惨重。
战争第一周,德军凭借突然袭击和武器装备上的优势,将部队推进到明斯克、基辅和白俄罗斯首都维纳河。到1941年7月15日,德国钢铁的洪流已经占领了莫斯科的门户斯摩棱斯克。
面对德国的“闪电攻势”,准备不足的苏联显然力不从心。
祸不单行。苏联得到消息,日军已在中苏边境驻军70万,准备配合德国进攻苏联。显然,苏联即将陷入腹背受敌的危险境地。莫斯科有危险,苏联有危险。
斯大林想了想。目前只有借助中国的力量把日本拖上中国战场,苏联才能解除后顾之忧。于是,斯大林向毛主席发出了第一封求救电报。
电报内容很简单:请求中共中央不要让日军在北平、张家口、包头集结。同时也呼吁采取行动破坏上述地区的交通线。
接到斯大林的电报后,毛主席立即给华北八路军副司令员彭发电报说:“我军必须配合苏军作战。目前我们正在为此做准备,时机成熟就可以行动。”
接着,经过深思,毛主席提醒彭:“这种合作是战略合作,是长期合作,而不是战役合作或暂时合作。请在此基础上考虑一切问题。”
7月中旬,毛泽东在给周恩来的关于支援苏联的电报中说:“苏德战争以来,我们要加紧侦察,破坏交通,决心在现有条件下尽可能地帮助苏联红军取得胜利。”
由此可见,对于斯大林的求助,毛主席的态度是积极的,但不是盲目的。因为毛主席意识到敌我双方兵力的悬殊,如果不顾实际情况贸然大规模进军,其结果将是八路军丢兵折将,无法实现支援苏联的战略意图。
毛主席认为:
中国共产党和苏联有共同的革命目标,所以我们必须支持他们。但是,支援的方式不能是简单粗暴的军事行动,而要继续坚持持久战的战略方针。动员广大人民群众,破坏敌人的交通要道,大力开展游击战争,将日军投入人民的汪洋大海,无力进攻苏联。
这是对苏联最大的支持,最有效的支援,也是中国抗战最正确的路线。
基于这种考虑,毛主席决定破坏热河、察哈尔两省的交通线,拒绝派兵与日军正面交锋。
[史达林派代表施压,毛泽东拒绝出兵支援]
1941年9月,德国集团军群开始大举进攻苏联首都莫斯科,企图攻占这座重要城市,以瓦解苏联的战斗意志。
对此,苏联进行了绝望的抵抗。
10月,正当莫斯科保卫战打得十分艰苦的时候,斯大林突然截获了一份来自日本的电报,这使苏联再次陷入了更加危险的境地。
这是日本关东军提交给日军的一份《满洲国防卫意见公报》。里面有这样一个内容:要主动进入蒙古和外蒙古,形成更加积极的对苏进攻战略。
要知道,外蒙古与苏联接壤,无疑给苏联带来了更大的军事压力。此时苏联正在进行至关重要的莫斯科保卫战,无暇顾及远东和外蒙古沿线的防御。
而且,日本的军事实力不容忽视。如果日军突然袭击苏联,很有可能苏联有崩溃的危险。
于是斯大林在11月再次向中共中央发出求救电报,请求中共中央出兵长城内外和南满,牵制日军,协调苏军行动。
毛主席从中国抗战大局出发,再次拒绝了斯大林的出兵请求。
这一次毛主席拒绝出兵,让斯大林很生气。斯大林甚至在1942年2月的共产国际书记处会议上批评说:“我们期望苏联胜利,但是我们不进行积极的军事活动。”
生气是生气了,但是苏联的胜利还是需要党中央的支持。此时,由于天气和地形的熟悉,苏联在莫斯科的防御中逐渐占据优势地位,开始反攻德军。
在这个反攻的关键时刻,史达林仍然不信任陈冰在中苏边境的日本关东军,于是他想尽一切办法让中央同意他的要求,甚至迫害中共中央。
为了迫使中共中央出兵支援苏联,斯大林派共产国际驻中共中央联络官弗拉基米尔到延安向中共中央施压。
1942年5月,斯大林再次致电,请求中共中央出兵援助。
即使在“钦差大臣”和史达林电报的催促下,毛泽东也拒绝出兵。
毛泽东的态度很明确:一旦日苏开战,中国共产党当然会给予援助,但这种援助不是直接的军事行动,而是有计划、有步骤的支援。
据说在那个时代背景下,中苏关系已经是一种彻底绝望的关系。中国死了,日军可以和德国人分苏联;如果苏联灭亡了,那么德军就可以和日军一起南下消灭中国。毛主席不可能看不到这种利益。
那为什么毛主席一再拒绝苏联出兵的要求?
原因很简单,就是共产党已经到了极其困难的地步,无力出兵支援苏联。处于“先日寇,后国民党反共”的局面。如果中共在这个时候大规模出动军队,等待八路军的无疑是日军的疯狂进攻和国民党的疯狂反共。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毛主席拒绝派兵支援]
1942年6月,德军攻占苏联克里米亚的塞瓦斯托波尔,随后出兵进攻苏联重镇斯大林格勒,企图通过迂回作战占领莫斯科。
斯大林格勒是一座以斯大林本人命名的城市,连接着江苏南部和莫斯科,石油资源丰富。对德国人来说,既能得到战略资源的加持,又能切断苏联南部与莫斯科的联系,一举两得。
1942年7月,德军大举进攻斯大林格勒,苏联被迫再次转入防御。
9月中旬,德军入侵斯大林格勒,与苏联红军展开巷战。
就在战争进入胶着状态的时候,后方又传来日军即将配合德军进攻苏联的消息。这让斯大林再次陷入恐慌,苏联再次陷入危机。
在这生死关头,斯大林不得不向中共中央发出第四封求救电报。与以往不同的是,这一次史达林决定提供先进的武器装备,让CCP出兵支援。
虽然当时条件较差的八路军急需先进的武器装备,但毛主席还是拒绝了斯大林的计划。
毛主席认为先进的武器装备对我们是必要的,但不宜派一两个师去接受有风险的武器。蒙古的草原一望无际。如果我军往前冲,很可能会成为日军空军的坐靶。也许我们的军队在到达那个地方之前就会被敌人消灭。更何况,斯大林是否会履行承诺,还不能确定。
不久之后,斯大林发出了第五封求救电报。斯大林在一份电报中问,是否可以派少量游击队到满蒙边境接收少量武器,以加强战斗力。
最后斯大林的提议还是被毛主席否决了。
[关键时刻毛主席一石二鸟]
德军进攻斯大林格勒后,苏联红军拒绝放弃斯大林格勒这个以其领导人命名的重要城市,与德军展开巷战。
在巷战中,苏联红军和德军处于胶着状态,使得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无法使用,甚至连坦克都发挥不出应有的战斗力。就这样,苏联凭借主场优势,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逐渐占据上风。
1942年11月,苏联实施“天王星”计划,准备对斯大林格勒附近的德军发动大反攻。到1943年初,苏军已经占据了大部分优势,将德军包围在外围,苏德大决战即将开始。
在大决战的关键时刻,史达林还在担心陈冰在中苏边境的日本关东军。为此,斯大林给中共中央发了第六份风电。斯大林要求先克制日军的有生力量,再部署在长城内外。
考虑到现状和前途,毛主席决定派罗瑞卿、杨成武、吕正操到长城内外。
毛主席这次决定出兵援助,主要是出于两方面的考虑:
一是可以支持苏联红军的行动;
第二,可以趁机渗透到东北,在日军投降的时候,就近接受投降,占领东北的战略资源。而且东北与苏联接壤,必要时可以得到苏联的支援。
中国共产党虽然多次拒绝斯大林出兵援助的要求,但却在敌后战场大力发展抗战,积极开展游击战,使日军陷入人民战争,使其无力对苏联发动侵略战争,这无疑在侧面给了苏联卫国战争以极大的支持。
当然,CCP之所以不出兵援助,是因为毛主席有更重要的考虑,CCP面临更大的困难。下面就根据当时的国情来分析总结一下原因吧。
【毛主席多次拒绝出兵的原因】
1、蒋介石消极抗日,积极反共。
自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以来,日军开始调整对华政策,并针对国民党由军事进攻向政治投降的转变,加紧了对共产党敌后抗日根据地的进攻。
汪精卫在日本诱降政治政策的指导下,叛变革命,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成为日本的走狗。这时,蒋介石惊奇地发现,共产党的势力正在逐渐壮大。基于此,蒋介石开始消极抗日,积极反共。
为了限制共产党的不断壮大,1941年初,皖南事变震惊中外。
1940年10月,国民政府军委命令叶挺率新四军一个月内到达黄河以北。朱德反驳了这个荒谬的命令,但为了中国抗战的大业,他说可以带新四军到长江以北。
1941年1月,新四军9000余人向安徽泾县行进时,遭到国民党第三战区顾的伏击。经过七昼夜的英勇战斗,新四军损失惨重。军长叶挺去谈判,被软禁。副军长项英被杀,只有两千人冲出包围圈。
皖南事变震惊中外。周恩来用一首诗来表达对共产党的愤慨:
千古难忘,江南一叶。
同室操戈急什么?
要知道,中共中央接到斯大林求救电报的时候,皖南事变刚刚过去半年,中共刚刚遭受重创。这个时候,共产党的处境比苏联还要糟糕。
前有日本明刀,后有国民党暗箭。所以毛主席拒绝斯大林出兵援助的请求是可以理解的。
中国抗战必须坚持持久战,中国共产党必须坚持敌后抗战。
早在1938年5月,毛泽东就根据中国抗战的实际情况提出:中国抗战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胜利必定属于中国。这就是著名的《论持久战》。
中共军队乃至国民党军队的武器装备,与日本有天壤之别。
战争不仅仅是纯粹的军事竞赛。虽然中国在武器装备和军事实力上弱于日本,但中国政治动员的广度和深度远远大于日本。这就是说,中国应该普遍地动员全民抗日,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且由于动员的时间较长,所以必须坚持持久战。
中国地大物博,战略纵深大,资源极其丰富,可以撤,也可以缓。而日本则是买不起。
所以我们必须坚持长期抗战。
既然要坚持持久战,中共的军队就不应该和日军发生直接冲突,而应该大力发展敌后抗战,发展游击战争,大力发动人民参加抗日战争。
当时中国军队和日本军队的装备差距太大了。如果贸然与日军发生正面冲突,很可能全军覆没,也很可能导致中国抗战失败。所以,基于中国抗战的实际情况,毛主席几次拒绝斯大林出兵支援的请求是可以理解的。
由此可见,面对生死存亡、内忧外患,毛主席仍能保持冷静的头脑,做出最正确的选择,充分发挥有限的资源。
我们非常钦佩它的远见卓识和卓越的战略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