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美国海军派梅尔斯到中国寻求情报合作,梅尔斯到美国国务院和陆海军情报署查阅有关戴笠的资料。结果这些资料记载的细节不尽相同,结论却是一致的:戴笠是著名的刺客,是类似盖世太保的神秘组织头目。情报还说他很不喜欢外国人,很少有外国人能看到他,甚至说他杀了他的母亲两次。
结果,会议结束后没几天,戴笠严谨高效的工作作风和对美国人彬彬有礼又不失身份的热情,彻底颠覆了梅莱斯从那些材料中对戴笠的先入为主的印象。经过50多天对东南沿海的访问,他看到了忠救军的实力,看到了包括东南亚国家在内的所有沦陷区的情报组织,看到了江浙一带的游击运动。这些情报组织和游击队可以成为他完成任务的可用资源,即配合美国海军在太平洋的行动提供气象情报,装备和训练一支突击队在中国占领区执行爆破和侦察行动,为美军在中南部沿海登陆做准备。
那么,美国国务院和陆海军信息管理局诋毁戴笠的信息从何而来?格蕾丝认为是英国人干的(因为英国人要求控制行动,中英合作失败),戴笠黄埔六期同学乔佳认为是共产党渗透进了美国政府。
事实上,国民党内部的派系之争并不一定是这些“素材”的发源地。当初蒋介石在“人才济济”的复兴社选黄埔六期的小字辈戴笠当特务头子,戴笠成了复兴社那些黄埔一期、二期大佬的眼中钉;戴笠一上任,跨过复兴社的“高倩”就直接听命于蒋介石,这让他四面树敌。本来戴笠是基层出身,最初很少招高学历甚至海归。再加上人们对特勤的偏见,他认为特勤就是爬墙、鬼鬼祟祟、盯梢、杀人灭口,被一个绅士所不齿。而且当时特勤局没有公开身份,从一开始名声就毁了。
正因为如此,在“八·一三”战役中,戴笠组织的江浙游侠因为有帮派弟子的参与,被一些人称为乌合之众。不可否认,这支“暴徒”在淞沪抗战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值得肯定的是,在长达14年的抗日战争中,戴笠领导的军政府在肃清汉奸、放火爆破、震慑日伪汉奸、摧毁日伪经济、瓦解日伪财政等方面,为抗战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特别是军事系统在破译日军密电方面取得的进展,不仅为中国军方提供了大量军事情报,也使盟军受益匪浅。正是因为有了关于日本的情报,童军才能够在日军切断滇缅公路之前,组织进口抗战物资和国际援助物资向中国的抢运,把损失降到最低。
也正是由于缉私署、运管局监察处、特检署、水陆交通统一检查署、货运管理局等部门的控制,军事系统才得以在缴获和运输抗战物资、查缉走私、抢购和运送沦陷区棉纱等方面发挥作用。这些无疑是对抗战的有力支持,台湾省“国史馆”解密档案和《经济作战》印证了军事系统在经济作战中所做出的贡献。戴笠还因涉及多个领域,与多个部门存在利益冲突而受到批评。
但是,把这样一个组织比作盖世太保,把它的头比作希姆莱,显然是不合适的。戴笠曾说,既不能学德国纳粹,也不能学克格勃,要走自己的路;他说他不是希姆莱,而是服从主席的戴笠。
当然,说戴笠是“蒋介石的剑”也不为过。自从被任命为特勤局局长后,他说自己“一手接命令,一手抬脑袋”。他敢于在Xi事件中献出自己的生命,这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他对蒋介石的忠诚,是蒋介石自己的亲信中任何人都无法比拟的。当蒋介石独裁时,他压制民主;江抗日,他积极投身于无形的战场。当蒋介石反对共产党时,他摧毁了CCP组织,迫害共产党人和民主进步人士。国民党能够先于共产党夺取沦陷区的主要城市,得益于戴笠早期对汉奸伪军的策反。日本投降前,曾与日伪军接洽,并动员军统中的路人甲马驰前往北京、上海、杭州等大城市控制局势。直到蒋介石怀疑自己面临“背锅”的风险,打算避开美国,戴笠仍部署在平金指导共产党的情报工作。回国途中,他到青岛与美国海军第七舰队司令柯克商谈借用军舰为国民党向东北运送部队和物资的事宜。如果不是蒋介石逼得太紧,他不可能在知道上海南京下大雨的情况下强行起飞。不知蒋介石在东南角高呼“雨农不死”的时候,会不会后悔自己杀驴太仓促了?
戴笠忠于蒋介石的结果是“个人无政治立场,只秉承领袖意志,想领袖之所苦”,这使他从一个实干的群众站到了人民的对立面。因为意识形态的原因,戴笠在海峡两岸前军官的口述、回忆录等话语中,成了两个完全不同的形象。
因为以上种种,以及特勤局工作的隐秘性,戴笠本人是从不在公开场合曝光的,更不用说在报纸上公开自己的真实姓名和照片了。戴笠作为国民党最大的特务组织头目,是“杀手如云”,在隐蔽战线势力强大,自然成为“中国最神秘的人物”,以至于有人说他是天才,有人说他是魔鬼。即便如此,舆论对他也是褒贬不一。
颇有意思的是送他的挽联给张:
为国而生,为国而死,一生侠义风范,功过遮棺犹未定论;
遍天下,谤遍天下,乱世之行,春秋之事,是是非非留给后人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