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装偶像剧《中国梦》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女主角赵开的茶馆在炎炎夏日推出了一系列“冷饮”和冰鲜。这些饮料和食物都需要冰来制作,但在此之前,赵的三姐妹得罪了北京十二线的衙内,于是池衙内禁止北京的冰店向赵出售藏冰。
在中国古代,很长一段时间都有“蓄冰”的习惯。最早的储冰记载出现在《李周天官令任》:“令任,冰掌”。十岁的时候,是二月。该剁冰了,该三招了。“从这段话可以看出,西周时,人们在最冷的十二月开始凿冰,并将冰存放在冰室中,以备夏季使用。
古代的储冰有很多用途,比如祭祀,防止食物腐烂,保存尸体,夏天做冷饮。当然最常用的是夏天做冷饮。早在东汉时期就有制作冷饮的记载。屈原在《楚辞》中写道。呼唤灵魂”:“让变质的冷饮变凉。”
冷饮的制作方法也很多。如元好问在续《简毅志》中介绍了冰镇珍珠汁的做法:“桃水冬作小冰……盛夏以蜂蜜水调和,加珍珠粉。”
关于储冰的地点,“凌”指的是冰室,也叫凌阴。隋唐时期打了很多深井蓄冰。这一时期的冰室也被称为“冰井”。在明清时期,这个储冰地点也被称为冰窑。在秦咏诚遗址,发现了一个春秋时期的遮荫。据考古学家测量,这个树荫可以储存190立方米的冰。
从现代人的角度来看,储冰无非是冬天把冰凿成块,放在冰库里,夏天再用。好像没什么技术含量。
但实际上,冰库还得开采、运输、建冰室,还得按期维护。没有机械的帮助,普通人是做不到的。
所以在古代,大型的冰库一般都是由皇室来经营,皇室还会设立专门的机构来储存冰块。
宋朝以前,储存的冰不多,每年夏天,冰的价格都很贵,根本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据《云仙笔记》记载,唐代“长安冰雪,夏价如金”。
因为冰是如此的稀有和昂贵,所以在夏天的时候,如果皇帝能给唐朝的大臣们一些冰,那绝对是莫大的荣幸。白居易曾写《谢词并行》:“今大臣等制冰者,奉圣旨之礼,赐冰之礼,行御礼,以其不凡之事,以示特恩。”
到了宋代,私人建造的冰库更多了,冰的价格开始逐渐下降。市场上出现了少量冷饮。《孟良录》记载:“夏日卖雪泡梅花酒,或敛脾饮解暑药”之属。
在古代,冬季蓄冰是有一定标准的。为了保证蓄冰质量,一般选择深山峡谷中制作的坚硬冰块。同时,为了保证存放时间,要规定所选冰块的大小,冰块必须在三尺以上,这样才能长期存放。
一般冰蓄冷主要在北方,南方由于气候原因难以大规模管理。南宋时,因为北方被黄金占领,人们为了仍有蓄冰的用途,创造了一些人工制冰的方法。他们在冰上撒盐,一层盐,一层冰,形成了一个块。冰的厚度与北方相似,可以在接下来的夏天用来解暑,但冰有点咸。
到了清代,冰的储存量有了很大的增加。夏天,沿街卖冰块和冷饮的商贩很多,冰的价格也明显下降。《燕京年谱》记载:“京师暑后,韩健之子承冰而卖,故称冰髯。”由此可见,此时北京夏季用冰已经非常普及,成为人们避暑的重要方式,普通人也能乐在其中。夏天用冰不再是身份的象征。
随着藏冰价格的下降,以冰为原料的冷食、冷饮品种逐渐增多。清代词人多以夏季寒食为词。像《梦里花落知多少》里孙三娘研发的那些寒食,应该大多是这个时期开始出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