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旭豪套现,饿了么被阿里收购,张旭豪得了多少钱

张旭豪套现,饿了么被阿里收购,张旭豪得了多少钱,第1张

张旭豪现在做什么(卖给阿里套现上亿身家后)

2018年4月的一天,一个年轻人毫无感情地在收购协议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成功套现665亿人民币。然后收购方的CEO热情地表示,欢迎他们加入这个大家庭。

这个年轻人就是超级独角兽饿了么的创始人张,而财大气粗的买家就是大名鼎鼎的阿里巴巴,而这次收购也成为了中国互联网行业最大的一次全现金收购。

不说的话,估计很多人都不知道饿了么已经卖给阿里巴巴了。毕竟当初是唯一可以媲美美团的外卖平台。

作为美团的头号竞争对手,饿了么的实力不容小觑。为什么最终逃不出被收购的命运?为什么创始人张用了十年时间,把一个不知名的大学生创业公司带到了大家的视野中,却又在巅峰时期卖掉了?成功套现100亿后,这个年轻的富豪去哪里潇洒了?

事实上,当你真正了解了饿了么的故事,你就会知道,当时33岁的张做出这样的决定并不奇怪。甚至可以说是饿了么最好的归宿。

张,1985年出生于上海。与其他家境贫寒、白手起家的富豪不同,出生在一个商业世家。他爷爷是上海有名的纽扣大王,父亲也是商人,做渔具生意,所以从小就接触了很多商业知识,甚至还帮做生意的父亲讨债。

不仅如此,张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他本科毕业于同济大学,硕士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可以说,家族的商业氛围和良好的教育为他后来的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其实按照他的人生历程,就算不创业,前途也是光明的。事实上,张硕士毕业后,原本是要去香港理工大学深造的。但作为研究生,他和几个志同道合的同学一起创业,自然就不读书了。

早在2008年,23岁的张就在上海交通大学读书。完成学业后,他在宿舍和同学玩游戏时经常忘记吃饭。他意识到的时候已经是深夜了。结果他们一直给学校附近的餐馆打电话但是没人接。这时有人抱怨说,要是能在网上订餐就好了。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张仔细想了想,还真的是这么回事。既然你想在饿的时候有食物送到你手里,那么其他年轻人也有这种需求吗?另外,现在互联网发达,是不是有很多人想足不出户就能吃到好吃的?

年轻人最帮不上忙的就是有想法。一旦有了想法,不管前路如何,都要折腾。就这样,张带着的几个合伙人开始创业。

说到底,几个人决定开发一个点餐软件,让大家都可以实现网上订餐的愿望。正好交大软件学院的叶枫也很看好这个项目,于是加入了他们。由此,饿了么幕后初始团队正式组建。

他们创业初期,有几个人没有多少钱。虽然张家很有钱,他也没有自讨苦吃。相反,他在折腾自己。可以说,所有的初期资金都是创始人东拼西凑,最后连学费都贴出来了。

不仅如此,还有少数人为了追求自己的事业,放弃了美好的未来。张主动放弃了去香港理工大学深造的机会,选择了退学,而则主动拒绝了毕业后去微软的好机会,选择了投身于和大家一起创业。

就这样,几个年轻人在2009年4月推出了“饿了么”订餐软件。其实这个名字的由来很简单,不过是上学期间同学间的口头禅。

因为是新行业,前面又没有可参考的案例,创业初期的几个人,可以说既是老板又是员工。很长一段时间,少数人每月只能拿到5000的工资。

但好在几个年轻人都没有想过放弃,不然也不会有后来的故事。

为了尽快熟悉市场和业务,他们先承包了一家餐厅的外卖业务,先教老板如何接单,然后骑着电动车,以“骑手”的身份上阵。队长张甚至连续几个月每天只睡五个小时,每天风雨无阻地运送食物。

交通大学的一名学生曾在微博上描述了张骑着自行车满头大汗在校园里送餐的场景。也可以看出,张虽然家境优越,工作也确实努力,但看起来一点也不像个正人君子。

同时,为了推广这个外卖平台,几个人到处贴小广告。结果被城管抓了个正着。然而,这并没有让少数人退缩,反而更加沮丧,更加勇敢。

贴小广告没什么好处。少数人干脆印了两万张海报,每天早晚不停地去周边地区或学校扫楼。

此外,他们还利用上海交大学生的身份,积极扩大线上宣传,在学校论坛宣传饿了么。

就这样,依靠张和他的朋友们的线上线下宣传,风雨无阻地为用户送餐,饿了么终于成为交大学生中的流行语,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餐厅入驻,外卖平台的早期供应链也初具规模。

虽然已经搭建起完整的外卖链条,大家对网络订餐也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毕竟还处于外卖发展的初期,很多商家对他们都处于观望状态。

为了解决商品多样化的问题,张不得不重新开始逐一游说。据说最夸张的一次是他们整个团队和一个商家打了二三十次架,直到互相说累了,人家才无奈同意上线。

但是,也正是因为他们的执着,我们才能看到后来的“独角兽企业”。就这样,在几个人的带领下,规模逐渐壮大,团队从一开始的几个人发展到后来的几十人甚至上百人。

即便如此,饿了么的发展并不快。直到2011年9月,我才拿到了第一笔投资。之后虽然拿到了几轮投资,但都不大。所以饿了么的发展不能说是迅猛,而是稳健。

但说实话,饿了么当时能发展起来,得益于几个创始人和整个市场的坚持。2010年左右,不仅互联网发展迅速,智能手机也席卷全球。

这两者都是外卖行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却催生了饿了么的发展,同时也给其带来了新的挑战。

因为这个时候,别人也盯上了外卖行业,想分一杯羹。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美团外卖、百度外卖、大众点评相继入局,甚至阿里也推出了淘点点,整个行业瞬间掀起了一场抢市场大战。

整个市场,第一个发展起来的是饿了么。这时,它成了最小的一只。当时的饿了么,员工不到400人,几轮融资。估值约1亿美元,不能算小。

其实很小,只是参照物不同。美团外卖、百度外卖、淘点点,哪家背后没有强大的资本支撑?饿吗?怎么了?

的确,它融资过几次,但归根结底,它的创始团队只是一群没经验没资本的年轻人。怎么能和那些经验丰富又有钱的互联网大佬比呢?

随着新玩家的涌入,发展了六年的饿了么也迎来了创业史上最艰难、最漫长的混战,而这场混战的头号敌人就是美团。

美团外卖APP的服务种类很多,功能比饿了么更全。平台给出的政策比饿了么更优惠,一度让饿了么陷入两难境地。

与此同时,美团扩张的速度比饿了么还快。仅仅过了半年的适应期,2014年夏天,美团的团队扩大到上千人,城市超过100个。这个时候6岁饿了么的城市还不到20个,而且都是一线城市。因为成本和团队的预判失误,很多他们认为没有发展前景的小城市被刚刚进入的美团攻陷。

此后,美团通过强势手段迅速扩张到200个城市,拥有5000名员工,交易额突破100亿。

如此快速增长的美团,在饿了么的时候被打了个措手不及,但张却不是那么容易放弃的。

看到美团进军三四线小城市,他紧随其后,加快三四线城市布局,将范围扩大到全国200个城市。

可以说,当时不仅整个市场进入混战状态,整个团队在饿了么也进入混战状态。张开始对员工进行狼性文化,每次和城市经理见面,他都会拍着桌子喊:“不用担心费用!只要市场份额!”专注于技术的创始人之一王元在短时间内体重增加了十磅,员工人数在快速扩张中已超过5000人。

毫不夸张地说,2014年外卖行业的混战不亚于当初的百团大战。当然,经过这一战,外卖市场大部分落入饿了么和美团手中,也就意味着整个市场只剩下他们两个在竞争。

换句话说,整个外卖市场此时已经成了张和王兴之间的“战斗”。然而2014年的混战对于两个人来说只是开胃菜,他们之间真正的较量是在2015年。

其实除了时代的需要,外卖行业之所以能发展这么快,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舍得烧钱,这也是滴滴后来迅速占领市场的诀窍。

你什么意思?你可以考虑一下。点外卖刚开始,平台上是不是不仅有很多优惠政策,还有很多补贴政策?这些补贴从哪里来?难道不是平台方在买单吗?

所以,谁给的折扣多,谁给的补贴有吸引力,谁就会吸引更多的用户。这不是赤裸裸的烧钱吗?

于是,为了吸引新客户,留住老客户,大家开始了烧钱的竞争。美团就不用说了,在之前的百团大战中,美团是最后的赢家,已经实现了盈利,钱多得烧,在饿了么发展了几年,市场估值也是几个亿。自然有很多人愿意融资。

2015年1月,饿了么获得中信产业基金、红杉资本、大众点评等第四笔3.5亿美元融资。,然后继续烧钱的游戏。8月,饿了么又获得6.3亿美元融资。同时,饿了么估值突破10亿美元,正式步入“独角兽”企业行列。

此时的饿了么如日中天,而对手美团的账户上却没钱了。这对饿了么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就连他们的合作伙伴也信心满满。

然而接下来的事情让所有人大吃一惊,改变了整个市场格局。2015年10月,饿了么盟友大众点评毫无征兆地与他们的劲敌美团合并。

此前,大众点评是饿了么的忠实盟友。后者不仅给饿了么注资,还为饿了么挖人才。最重要的是,它还承担着引流饿的工作。可以说,在过去的一年里,两者的合作非常愉快和信任。

大概,张从来没有想到,自己有一天会被自己的盟友出卖。毕竟当时他正和饿了么高管在外面度假,所以大众点评和美团合并的消息他们也是知道的。

大众点评和美团合并后,整个外卖市场的格局变得更加复杂。本来腾讯持有大众点评20%的股份,但是大众点评投资了饿了么,也就是说大众点评已经是腾讯系了。但是现在大众点评叛变了,美团合并了,也就意味着什么都不靠饿了么了。

饥寒交迫,失去资本的人被迫转向阿里。很多人可能会好奇。饿了么是“独角兽”企业。如果不能依靠腾讯,就得求助阿里。

其实整个国内互联网市场虽然有几个派系,但是大方向主要是腾讯和阿里,很多互联网公司也是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去向,符合这两个派系的,或者多多少少和这两个派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所以在被腾讯踢出局后,他很自然的加入了阿里,同时阿里给饿了么注资12.5亿美元,让他成为了阿里。

此时的美团早已完成早期积累,业务已经多元化,资源已经向外卖业务倾斜。所以无论是流量还是服务,美团都比饿了么强,更要命的是,饿了么今年还“上榜”了3.15榜单。

内忧外患之下,饿了么发展陷入困境,不仅速度落后于美团,引流也越来越困难。

无奈之下,张开始希望并购其他公司来扩大市场份额,于是他向百度外卖抛出了橄榄枝。经过几轮谈判,他终于饿了,以8亿美元买下了百度外卖。

可惜这一招没用。在饿了么的时候,你的市场份额还是没有扩大。此时的美团正在大踏步前进,饿着肚子就被打退堂鼓,盈利情况不容乐观。

其实这个时候整个外卖市场的新格局已经形成,美团可以说是一家独大。虽然饿了么正在向巅峰发展,但实际上对美团这个强大的对手毫无还手之力。

2017年,阿里巴巴收购了饿了么10亿美元的股份。此后,张在的股份被稀释到只有2%,公司的话语权也不再掌握在他手中。

此时的张已经明白,饿了么不可能再崛起,最后的结局无非三个,要么与行业老大美团合并,要么被资金雄厚的企业收购,要么为此而死。

很明显,他不会选择第一个,因为和美团合并意味着未来市场不会出现饥饿,美团的出价也不足以让他满意,他也不会选择第三个。毕竟以后用钱的地方还是很多的,而饿了么融资也变得越来越难,所以只剩下第二个了。

于是,他决定把这个自己历尽艰辛养大的“孩子”交给下一个资本雄厚的家庭。当然,权衡利弊之后,他的最佳选择是阿里。

于是,2018年初,张第一次和伙伴们见面,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他们,并给他们雄辩地分析了当时的饿了么情况和对未来的预测。

最后大家达成一致,同意把这个养了十年的“孩子”交给更合适更有实力的人照顾。

2018年4月,阿里和蚂蚁金服以95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665亿元)收购饿了么,张以其所持股份成功套现数亿。

从此,张十岁的“孩子”成了阿里众多宝贝中的一员。

卖了之后饥不择食的张是不是身家上亿的潇洒走了?不完全是。虽然饿已经不属于他了,但毕竟是自己养大的“孩子”。他怎么会舍得离开呢?

于是,张转身加入阿里,出任饿了么董事长,同时担任阿里巴巴集团CEO新零售战略特别助理。

其实张把饿了么卖给阿里并没有挽回败局,因为对手美团太强了,所以即使背靠阿里这棵大树,饿了么也没有翻身,甚至失去了市场份额,从2018年开始逐渐下滑,而美团逐年增长。

不过,这并不影响张的身家。2019年10月28日,在胡润研究院发布的《2019胡润80后富豪榜》中,张以55亿元排名第19位;2021年5月,张以财富90亿元位列2021新财富500富豪榜第490位。

今天饿了?虽然美团的差距越来越大,但至少还“活着”,和他们肉搏过的人早就退出历史舞台了。

所以,等你饿了,卖给阿里,拿着几亿身家去阿里打工。这可能是张创业以来做的最好的一个决定。毕竟如果当初他坚持不卖,说不定不仅能上富豪榜,还能赔上妻兵。

其实,饿了么的末日只是中国整个互联网的缩影。只要涉足互联网,这潭水就离不开资本。最终你会主动或被动的做出选择,然后走向不同的命运。

于是,它没有被饿着,而是被美团打死了。还不如说是被资本裹住了。原本是独角兽企业,最终因为资本原因被迫选择站队。

当然,如果把扭转市场格局的故事换成另一个版本,比如是饿了么而不是买了大众点评的美团,这个故事的结局会不会又不一样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175849.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5-28
下一篇 2022-05-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