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藏在飞虹古塔中的《赵城金藏》,是如何度过抗战时期的?

曾藏在飞虹古塔中的《赵城金藏》,是如何度过抗战时期的?,第1张

曾藏在飞虹古塔中的《赵城金藏》,是如何度过抗战时期的?

北京晚报五色土|作者王米林

在新国家图书馆二楼的一个大图书馆里,桐黄色的楠木书柜比肩而立,里面整齐地存放着古老的手卷卷轴,卷轴的书页呈淡黄色,透着沧桑。这里没有冬天,也没有夏天,这个图书馆的温度始终恒定在20摄氏度。从保管措施的严密程度可以知道,馆内存放的绝对是非同凡响的产品,而这就是国图四大镇馆之宝,被称为“天地间一本孤书的秘籍”,具有不可估量的文化价值。

国家图书馆藏赵藏

抗日战争中,日寇瞄准了赵城金宝,经过激烈的斗争,赵城金宝终于安全度过了那段艰难的时光。

金代刻有643卷古代经文。

赵藏于1933年由樊澄大师在山西省赵城县广胜寺发现。当时有5700多册。因此经刻于晋代,发现于赵城,故命名为赵城金藏或赵城藏。

据考证,这部卷帙浩繁、雕刻精美的藏经并非官方所刻,而是一位名叫崔的女子说服她筹钱雕刻而成。崔,金代庐州小吏之女,自幼信佛。为了弘扬佛教,她决心出版一部七千卷的大藏经。由于崔家没有多余的资源,他试图在陕西和陕西省筹集资金。她从山西河津出发,过黄河,到白水、坤沙镇、蒲城、秦地,再回到晋南,经过太平、解州、安义、夏县、翼城、伊势、荣和、万全、临汾等地,再南下芮城、平陆,晋东南的庐州、长子旁,从晋西。刻藏经经费筹得后,崔在山西解州(今运城市解州镇)静林山天宁寺组建了“开刻藏经版会”,开始招募工匠,开始刻经。

崔主持刻制的《大藏经》,基本上是宋代刻本《开宝》的翻版。《开宝》是各种版本大藏经刻本的鼻祖,也是中国第一部木刻版汉藏。由于《开宝》和其他封面版画均已失传,《赵城金藏》成为中国第一批官方印刷的《大藏经》封面版画的唯一副本,对佛教、版本学和版画史具有无可比拟的价值和意义。金鼎十八年(1178年),天宁寺雕版印刷完成。全部佛经6943卷,达6000多万字。雕版完成后,崔将印本送到燕京,由接回,并在盛安寺设坛,将比丘尼戒赠给她。

广丝上院供图:新华社

它在西藏雕刻后,在赵城县广胜寺收藏了一件。石光寺位于霍山南麓,是一座有1800多年历史的古老寺庙。始建于东汉建和元年(公元147年),原名巨鹿社寺。在广胜寺后殿,至今仍有八个两米多高的暗红色藏经阁。每个柜子垂直分为四排,每排上下各有七个藤壶,藤壶内有四个正方形。当初,赵把藏在这些柜子里。在它被雕刻后的近800年里,它一直不为外界所知。在漫长的岁月里,广胜寺也是“门开关,路人皆知,冷清至极”的面孔。每年农历三月,附近的市场都会举行庙会。知道寺里藏着佛经的人,偷偷溜进寺里,偷偷拿走一两卷。有的拿回去当镇上的房子,有的干脆用来贴窗户。家里有病人的善男信女也会去庙里求经,挂在窗户上辟邪,或者烧成灰吞掉当“药引”。这就是赵城黄金宝藏早年流失的原因。

1934年,赵城的黄金宝藏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震惊了学术界,也引起了日本民众的关注。早在1936年,日本东方文化研究所就派人到广胜寺考察,徐出价22万银元购买这部藏经,但被广胜寺拒绝。后来又有日本僧人数次闯入广胜寺,仍试图高价买断藏经,但同样失败。这两起事件的发生,引起了具有强烈爱国心的广胜寺僧人的警惕。为了防止藏经有任何闪失,他们把藏经从霍山南麓的广胜峡寺搬到上善寺,吊进13级琉璃洪飞塔,用砖石封好,集中保管。

广思玻璃洪飞大厦供图:新华社

岳军区不遗余力地营救。

抗日战争爆发后,蒋介石为保护赵城金銮殿,曾命令驻守陕南的国民党第十四军军长李默庵前往广胜寺,并通知寺方丈空将赵城金銮殿运往xi安。李空和尚担心运粮途中被士兵劫掠,召集了赵城县所有寺庙的僧人和士绅向说明真相,却没有让他采取行动。1938年2月,阎锡山派他的一位老师到广胜寺,打算把赵城的黄金收藏转移到山西省蓟县山区。李空和尚推辞道:“藏经已封在塔顶,放在这里很安全。移至蓟县路途遥远,国军难安。”老师也被说服,“赵城金宝”再次就地保护。

1938年2月26日,赵城失陷,日军据点距离广胜寺仅一公里。从1940年到1941年,日本侵略者多次询问赵城金宝的下落,所有寺庙都谎称已被李默庵抢走。但是没有不透风的墙,侵华日军听到了一些信息。1942年春,日寇突然提出要在农历十八(公历5月2日)去洪飞铁塔鸟瞰庙会。李空和尚知道日本侵略者不是好东西。为了保护国宝,他连夜下山来到几十里外的赵城县抗日政府驻地王兴谷,找到了时任县长的杨泽生。他提出把藏经交给抗日政府,并要求运到延安。

广思玻璃洪飞大厦供图:新华社

太岳军区领导得知事态严重,立即将其转移到延安,中共中央立即命令太岳军区尽最大努力营救赵城金藏。1942年4月27日入夜后,太岳军区纪干营、赵城县游击大队、洪洞县游击大队的100多名官兵,在夜色的掩护下,穿过广胜寺周围的日军守备,秘密进入广胜寺。在寺院僧侣的配合下,经文从洪飞塔顶取出,传递到塔底。经过四个多小时的奔波,到午夜时分,所有藏经都被转移出广胜寺。战士们跑去把经书运到郭家街村的驮经站。背驮站提前备好了驴,天亮前所有经书从背驮站运出。4月28日,安全抵达地委驻地安泽县康益村。由于组织严密,部署周密,驻扎在广胜寺附近的日寇根本没有察觉。当侵华日军如期登陆洪飞铁塔时,才发现藏经早已被搬走空。愤怒的日寇本想带着李空和尚去谢罪,可这个爱国和尚早在藏经起运后就已经浪迹天涯。

不久,日寇发动了五一大扫荡,疯狂清理抗日根据地。地委的干部战士们,背着书本,在马岭、泽泉一带的山里和敌人搏斗。反扫荡结束后,赵城金仓被送到沁源县太岳区委驻地保管。当年7月6日,《新华日报》华北版以《赵诚军民合作保护佛宝,从广胜寺抢古经》为题,报道了赵诚金仓脱逃事件。

在抗日战争最困难的时期,为了保证藏经的安全,太岳军区派人把藏经运到山势险峻的沔上县,藏在一个废弃的煤矿里,并指定专人保管,定期搬出来晾晒,以免受潮发霉。在此期间,保管藏经的士兵遭遇日寇,为了保护藏经,将日寇引向相反方向,不幸身亡。

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后,赵城的黄金藏品被运到北平,交由当时的北平图书馆收藏,终于结束了漂泊的岁月。

现存有4800多册。

1949年4月30日,4330多册、9大袋《赵城金藏》运抵北平时,大部分残破粘在一起,有的被压成黑纸棍,十之八九再也打不开。后来,中央政府克服经济困难,拨款修缮赵城金藏,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由国家出资的大型古籍修复工程。多年后,它终于在1965年被修复。

不仅如此,遗失在民间的《赵金城藏》的征集工作也一直在进行中。早在赵城金仓发现时,就有人从广胜寺盗走一些佛经,在北平高价出售。北平图书馆的好总部有先见之明,陆续购买了191册,挽回了部分损失。

1952年,赵城县村的张将家中67箱古籍全部捐献给国家,其中第13箱是遗失已久的《赵城金典》152卷。随后,赵苍的散佚经卷又先后由周树涛、、徐森宇、贾静言等捐赠。

1983年6月,《光明日报》报道了山西老农冯赠奇珍异宝《赵城金藏三经卷》。这两卷在八路军奔袭时丢在路边,收藏珍藏多年才献给国家。

现存赵城金藏4800余卷,是当今孤经中卷数最多、保存最完整的一部。国家图书馆4813册,上海图书馆17册,南京图书馆6册,北京大学图书馆、广西博物馆、崇善寺各2册,台湾省广胜寺、山西图书馆、山西博物馆、苏州西园、“中研院”各1册。

1982年,经国务院批准拨款,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重新编纂了《中华大藏经》。大藏经是由佛教经典汇编而成的一系列书籍的总称。是一本完整的佛教书籍,收藏很广。它不仅是一部佛教书籍,也是一部涵盖哲学、历史、语言、文学、艺术、天文、历法、医学、建筑等领域的古籍。它对中国和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华大藏经》以《昭城金藏》为蓝本,按照《昭城金藏》的目录体系影印而成。2008年,国家图书馆出版社整体复制出版了《赵藏》,再现了盛世经典。(作者:王米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1758326.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9-24
下一篇 2022-09-2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