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最霸气的一首诗,出自朱元璋,短短28字令人胆战心惊

阜新区号2022-09-24  22

明朝最霸气的一首诗,出自朱元璋,短短28字令人胆战心惊

说到“布衣”,很多人会想到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

朱元璋是个放牛娃,后来在黄觉寺出家。

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起义,逐步推翻元朝,统一全国,建立明朝。

也许是因为出身卑微,朱元璋的妄想症特别重,经常搞文字狱,让读书人胆战心惊。

北平付雪授意赵伯宁制作《长生表》,其中有“为子孙所做”,即斩首;

吴先佐《孙犁台表》中有“道在人间”,与“窃”同。

昌州官学指导以“智、慧”写《郑丹贺表》,“命”同“僧”,视为骂毛为僧,斩首。

不过,朱元璋虽然总搞文字狱,但不代表他讨厌写字。

相反,有时候心情来了,他会来几首打油诗。

比如他登基那天写了一首诗《鸡鸣》,流传千古:

当一只鸡啼叫时,它噘嘴;当鸡叫时,它会撅两次嘴。

三声唤出扶桑天,扫尽残星萧月。

前两句虽然粗俗,但后两句霸气十足,还挺符合当时的情况。

原本想看他笑话的大臣最后也只好收下了。

除了这首,他还写过另一首霸气的诗,短短28个字,令人心惊。

这首诗名叫《示僧》,全文如下:

杀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还带血!

老僧不知英雄,只求虚名。

这首诗有一个小故事。

1363年,朱元璋在鄱阳湖击败陈友谅。

战后的一天,他带着几个亲卫乔装出行,到处视察百姓,不知不觉天就黑了。

后来,他看到一座寺庙,就去过夜。

寺里的和尚见他们个个全副武装,首领朱元璋霸气十足,都以为他是强盗。

但我不敢得罪他们,只能让他们进来。

进门后发现他们的行为并没有什么异常,于是很好奇,一次又一次的询问他们的信息。

朱元璋被问烦了。黎明离开前,他在墙上留下了这首霸气的诗。

诗的前两句暗示他刚打败陈友谅就踌躇满志,既是为了炫耀,也是为了吓唬寺里的和尚。

然后另外两句解释他为什么这么做。他怪老和尚瞎了眼,不懂英雄豪杰,觉得他们很讨厌。他只知道问名字。

其实他自己不说,谁能知道他是朱元璋?这种指责实在不合理。

而且这件事情还没有结束。

他登基后的某一天,不知怎么的,突然想起了他在殿中写的那首诗,派人去查。

太神奇了。原来他走后不久,和尚们就把诗从墙上洗掉了。

真是个灾难,居然敢破坏皇帝的皇家珍宝,真是十恶不赦的罪行。朱元璋下令将寺内僧人押送北京处置。

他当面质问僧人,为什么他的诗会被冲走。如果这不是一个好答案,那绝对是一个“死”字。

幸运的是,有一个非常聪明的小和尚。他当场唱了一首诗:

我不敢离开御诗,留下来也常常害怕鬼神。

所以水还是会轻轻的洗,依然会有毫光射击斗牛。

诗的前两句解释了诗为什么要洗:不敢留,鬼神见了会担心。

言下之意是为了凸显朱元璋身份的高贵。

如果说前两句比较隐晦的话,那么后两句明显是谄媚的:你看,就算你的诗被冲走了,余光还是可以直接拍斗牛的!

虽然是一首诗,但是皇帝也无能为力。朱元璋大喜,放了和尚。

寺里的和尚因为一首28字诗差点丧命,最后因为另一首诗得了性命。

这大概就是语言的魅力吧。它可以杀人,也可以救人。

语言是一种无形的武器。即使是孤傲的朱元璋也抵挡不住阿谀奉承,但往往这些话会影响一个人的判断。

在生活中,要学会表达自己,善于表达自己,学会分辨好话和坏话,不被欺骗和利用。

你听到的不一定是真的,但语言的奥秘就在这里。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1757799.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