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火冲上皇冠,靠在栅栏上,潇潇洒洒地休息。抬头,仰天,刚猛。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云与月。不要轻忽了自己的青春头,空很难过。
可惜,还是不下雪。朝臣什么时候会讨厌?开着长长的车,踏着贺兰山。饿了吃路虎肉,笑了,渴了喝匈奴血。留从头,收拾旧山河,面朝天空。
每次读岳飞的《满江红》,我的血液都会沸腾,然后我就会充满焦虑。关于他的死因,自古以来就有很多说法。表面上皇帝是担心岳飞迎回二圣,地位受到威胁,但背后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其实早在100多年前,大宋开国时的一些历史境遇和因素就已经注定了岳飞的最终结局。
那么,在大宋建立的时候,是什么给一百多年后的人和事带来了如此深远的影响呢?
今天我就以范学辉老师的《大宋开国记》为基础,从大宋开国的背景和角度,和大家谈谈岳飞之死。
宋太祖的誓言碑: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古往今来,每个朝代的皇帝都掌握着大臣的生杀大权。别说秦汉了,动不动就是灭族;即使在明朝,大臣们有时也会被打死;在清朝,有一个骇人听闻的文字狱。
历史上所有朝代中,文人地位最高的是宋朝。宋代不仅有不杀文官的规定,还有“与文人共知天下”的传说。大宋朝很少有杀公务员的情况,公务员犯错最大的惩罚就是流放。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传说中的宋太祖誓言碑,其中一条是:不杀士大夫。在这种宣誓下,文人的地位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于是在大宋出现了“文人报国,惟笔如刀”的社会环境。
至于宋太祖的誓言碑,有人说是假的,也有人说是真的。不管是真是假,宋太祖对提高文人地位是真心实意的。
那宋太祖为什么要提高文人的地位呢?因为他习惯了纷争,从唐朝到五代。这么多纠纷,一个根本原因就是武将权力太大。
吸取了前人的教训,他似乎要改变这种局面,于是提高了文人的地位,降低了武将的地位。而这一切只是开始。第二步,收回武将军权,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一杯酒解兵权”。
通过喝酒来解除军事职务
说起宋太祖和赵匡胤的传奇故事,用一杯酒释放士兵的权利是不可或缺的。
南宋学者吕中评价说:“汉唐内忧多,本朝无外患。”这句话一针见血,指出了整个大宋朝中央集权军事制度的严重后果。
所有这一切的原因是宋太祖有权在两杯酒后释放士兵。第一次一杯酒释放兵权,解除了他的帝国将领的兵权。这些人也是他在陈桥兵变的队伍。第二次解除士兵饮酒权,是为了解除我们地方使节的军权,而这些人就是造成晚唐乱局的根本原因。
解酒之后,赵匡胤对整个大宋的军事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他不仅让自己的亲信和家奴担任朝廷将领,而且作为五代最强的皇军,战斗力一下子被阉割,成了皇帝的看门狗。
他还建立了“三官军合一制”,既让三官军相互制衡,防止一方独揽军权,又利用文人与军人的天然矛盾,让文人监督军队,从而约束军人。不仅如此,他还将调兵权和拥兵权一分为二,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经过这样的一系列操作,汉唐武将妄自尊大的情况彻底消除。
军队由皇帝刚性控制,避免了君弱臣强,皇帝受臣欺的情况。就这样,你让我死,我就得死,这也注定了岳飞之死不可挽回的局面。
我们可以把岳飞和唐代的郭子仪相比较。他们当时的地位类似于他们在国家中的作用。至于郭子仪,即使皇帝有疑虑和不满,他也只能选择忍受。
至于岳飞,明朝的袁崇焕,清朝的年羹尧,如果皇帝对你不满怀疑,可以直接除掉你。皇帝之所以能杀这些将领,是因为兵权在皇帝手里,汉唐没有皇帝的这种顾虑。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以追溯到赵匡胤解除士兵饮酒权后的军事改革。这种军事制度对皇帝是好的,但另一方面会削弱军队的作战能力,所以整个大宋时期军事方面都被外族压制。
赵匡胤列出这些名单的根本原因是,大宋赢得这个国家太容易了。说到大宋王国,我们不得不提到赵匡胤最伟大的传说是陈桥兵变和黄袍。
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该书以陈桥兵变为重点,详细介绍了陈桥兵变前后的背景,以及各方面的动态。让读者对陈桥兵变这一历史事件有更详细、更清晰的了解。
看完这一段,我的第一感觉是,太容易拿到皇位了。当时的环境是,从正月初一确定赵匡胤领兵抗辽,到正月初四,黄袍加身,留给赵匡胤的准备时间只有几天。
退一步说,前年六月,周世宗死后,赵匡胤被任命做殿前抽查。这时,赵匡胤才敢有自力更生的想法。直到正月初四,他才准备了短短半年。(这一部分可以详细观看书中“为天子把关”一章)
当时,赵匡胤的实力在所有势力中只是中等水平,很多势力都在他之上。所以赵匡胤黄袍加身的过程中有太多的偶然性,太容易赢得国家,也导致了赵匡胤对手下将领的忌惮,从而产生了“一杯酒解兵权”的说法。
我们可以想想岳飞死前的情况。赵构,宋高宗,一直在犹豫是否要杀岳飞。他认为岳飞不会造反。这时,秦桧在旁边伤心地说:毛不想造反。这句话点燃了宋高宗的谋杀。
赵氏家族当然不会说是自己企图篡位,所以在赵氏家族的记载中,应该是毛一直很忠心,但是他的族人想当龙部长,所以支持迫害毛上位。
这是致命的。也许岳飞很忠诚,不会造反,但不能保证岳飞的手下没有一个有这种想法。毕竟宋太祖的黄袍加身才一百多年,事情还历历在目。
宋太祖的黄袍加身成为武将之后,就已经注定了,整个大宋朝的皇帝都会非常多疑,对武将产生极端的不信任和扭曲的怀疑。所以宋高宗杀岳飞的时候,从大宋建立的时候就已经埋下了伏笔。
三国
这几年关于岳飞的故事,无非是把岳飞从一个民族英雄定位为民族英雄。而这一点,赵老师在书中详细说了,是当时的历史环境造成的。
经过唐末五代的动乱,各民族实际上已经高度融合。当时的辽朝,以及后来的徐进王朝,都认为自己是发自内心的汉族正统。他们的制度是抄袭汉人的,思想也信奉孔老。
大宋建立的时候,当时的三个强国:宋朝、大辽、西夏是兄弟纽带,互称南朝、北朝、西朝。就像汉末的魏、蜀、吴,宋、辽、夏都有一个共同的国家认同,相信对方是一个国家内部的朝廷政权。他们之间的战争只是为了中国的统治地位,而不是为了把中国分成三个国家。
理解了当时人们的政治观点,也就理解了为什么宋高宗可以轻而易举地杀死岳飞。事实上,宋高宗杀死岳飞时,并没有后人想象的心理压力。
在后人眼中,他杀死了一个抗击外来侵略的民族英雄。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他只是觉得自己刚刚杀了自己的一个将军。在当时的人眼里,类似于三国时期鲁迅的死。虽然认为是皇帝断臂,但远没有到后世所说的不顾国家的地步。
从文人治国,降低武将地位;以杯酒释兵权,再一次瓜分武将权力;陈桥兵变后,宋朝每个皇帝都种下了怀疑武将的种子,对武将有一种天然的不信任;再加上当时人们的价值观和政治观点。大宋开国定下的基调,早已注定岳飞的结局是悲剧。
结论:
赵老师的《大宋开国》一书,语言通俗易懂,让枯燥的历史故事变得有趣起来。最重要的是赵老师引经据典。每一个观点,甚至每一句话都有出处,这也保证了这段历史的真实性。
关于金匮之盟、烛影斧声等大宋开国之谜,赵先生也在书中表达了自己的判断。这些判断不是随意猜测,而是有据可查的。它们是根据历史记录给出的推测。看了他们,我觉得这种猜测是可以接受的。这应该是这些谜团中最接近真相的历史。
如果你对这段历史感兴趣,我强烈推荐你看原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