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巩《局事帖》为何会拍出2.07亿高价?百余字隐藏北宋重大问题

曾巩《局事帖》为何会拍出2.07亿高价?百余字隐藏北宋重大问题,第1张

曾巩《局事帖》为何会拍出2.07亿高价?百余字隐藏北宋重大问题

作者|赵立波

62岁时,曾巩给家乡写了一封短信。虽然只有124个字,但因为他的地位和书法特点,流传千古。不知不觉间,笔尖流出的水墨成了不朽的经典。书法之美,汉语之美,在曾巩笔下一会儿飘逸大气,一会儿飘逸;帅气,流畅,流畅。

时间回溯到2016年5月,曾巩的《局帖》被搬上拍卖台,最终以成交价拍得2.07亿元。这个帖子全文只有124个字,价值不菲。中国文化的顶级创造者,大概都是有命运的。他们生前随意写的东西,当时都不怎么样,有的人甚至一辈子都过着贫困的生活。但他们一旦被历史时间推着走,就一下子把自己的作品推到了无可估量的罕见位置,这对于古人来说既是幸运,也是不幸。

作为一个三年未见的朋友,由于仕途的跌宕起伏,在此期间,他的心境从未动摇过,所有曾经的激动和起伏,终于在他的笔墨中沉淀成温柔的文字。虽然没能在一个偏僻的地方退休做官,但曾巩早已厌倦了这些年来日复一日的轮换。在写作的时候,曾巩一直在等待一个新的官员接替他的位置,这样他就可以回到他的旧首都。他在河北担任过多任地方官,但62岁时还只是个知府。曾巩的仕途没有任何辉煌。虽然他很快回到北京工作,但不到两年就去世了。

宋代宫的科举考试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进行的?

曾巩的出身很好,可以算是名门望族。其父是仁宗年间的进士,后来又适度升官。我妈也是大家闺秀,跟王安石有亲戚关系。因此,曾巩从小就接受了比较规范的传统教育。

“生而机警,读百字,脱口而出,背诵。十二年,尝试做《六论》,是借助钢笔写的,用词很强。欧阳修见其文笔,奇怪。”仿佛命运对曾巩太过慷慨,此后的科举之路异常顺利,犹如扬帆的独木舟,在平静的水面上,翻山越岭。

在宋代,科举是一种相对公平的选拔人才的方式。只要没有严重的身体缺陷,他们就可以参加考试,国家也会给他们一些补贴。“从最初出发到回国,所有费用都是公家出。”因此,与唐代科举考试录取的人数相比,宋代录取的人数增加了十倍,所以曾巩是这一背景政策的受益者之一。

所以,深厚的文化基础,稳定的环境,优厚的待遇,让宋朝成为了一个异常发达而优雅的朝代。俗话说“自秦以来,文学盛于宋”(宋濂方言),欧阳修说:“国家选士之制,胜于上辈子,最高数为上。累贤者当重视之,精益求精,以说王外无物,天下无家。”王安石《画材》一文说:“文吏不仅要有文化,而且要学古今,学礼法,学天文,学人事,学政教,对政治制度要更细致。儒生不仅要学会读句子,还要清楚地知道制度和当前的政治继承,以天命之道来治国。”因此,在这些文人中,命运始终与国家深深地联系在一起,“天下为公,非一人之私”的意识也逐渐在曾巩这样的文人心中根深蒂固。

曾巩仕途的起起落落说明了北宋官制的状况。

北宋嘉祐四年(1059年),他让曾巩外的当涂司法参军,从而掌握了基本的司法公务。次年,在欧阳修的协调下,他到京城负责文化整理,写了大量的序言。

10年后,曾巩被释放到绍兴担任总知府,以体验他在政务方面的能力,他表现出色,尤其是在救灾和民生方面。1072年后,因其处理政务能力突出,不断被调任周琦、香洲、洪州、抚州、明州、亳州为周知。他的任职经历非常丰富,在北宋,他的基层履历非常扎实。

曾巩尤其擅长地方冤狱、维护治安、救灾防疫、疏浚河道桥梁、设立驿站、修复城市、兴办学校、削减公文、整顿吏治,充分显示了他的政务处理能力。

为什么62岁还在《局邮》向老友吐露心声,隐藏自己的情结?

这样务实的官员为什么不能继续“上进”?这似乎没有意义。直到他两鬓斑白,回到首都成了他最后的希望。从大历史的角度来看,曾巩属于王安石新法的推行者,因此在司马光和王安石之间很难游刃有余。这与苏轼的“满肚子不合适”大致相同,但曾巩毕竟没有像苏轼那样达到副总理的位置。相反,他一直属于宋朝的中层官员。

所以,这100多字的《局帖》,反映的是北宋官员面对自己无法把握的前路时的慨叹。很凄凉,很无奈。曾巩作为王安石幕僚中的重要一员,在“移风易俗,立度,急方巾”的驱动下,遭到了另一个对立面的排斥。

此外,宋代公务员制度实行多样化的选拔方式。考选科举学校,献官恩宠,出官职,补官各种颜色,以官为正,都是进入仕途的路径。当时的官员,大多是通过科举考试或者是官运亨通考上官位的。作为特权选官的主要方式,通过官员的恩宠进入科举的人数众多;因此,大量官员的调动相当复杂。

宋代对在职官员的考核(当时称为“课考”或“课绩”),原则上是对官员德才表现的综合考核;目标是“追崇高洁”,主要内容是综合测试他的德行和才能。这种考核既是对官员政绩的检验和激励,也是法院从多方获取信息的途径之一。最大的因素是“法庭上是否有人”。显然,曾巩应该被归为“王安石的人”。然而,王安石伤心地回到家乡后,司马光再次彻底拒绝新法。因此,预料曾巩会受到牵连。

因此,曾巩在司马光年间“考试”成功回京,无奈之下只能找老友帮忙。可以看出,信中的简洁并不是因为潦草,而是因为事情过于敏感,所以曾巩尽量简化。而我对老朋友说:“我想我可以在这个夏秋把交接手续处理好,继续做新的。那时,我将经过你的门前,通过你的仆人向你表示感谢,以表达我对你的一种极大的感谢。”

显然,这位老朋友与他那个时代的权威人物关系密切。否则,曾巩为什么要如此谦卑?可惜他在回京两年后去世,留下了无尽的悲伤。所以,透过这封后世“无价”的书信,人们可以看到100多字充满了苍凉与无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1756328.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9-23
下一篇 2022-09-2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