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海出发,一批批海商谱写了怎样的“海上传奇”

万方网2022-09-23  21

从上海出发,一批批海商谱写了怎样的“海上传奇”

上海在古代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贸易中心,唐宋以来逐渐形成了亲海重商的历史传统。从上海出发,一群海商漂洋过海,漂洋过海,留下了一个个传奇故事。

“一艘巨轮,一艘巨轮,在野蛮人中间航行”

中唐时期是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的重要分水岭。从那以后,从东亚到印度洋的海上陶瓷贸易一直很繁荣。由于西亚和东亚商人的共同努力,中国的优质陶瓷和其他商品畅销世界各地。

中唐至宋代,青龙镇港逐渐崛起,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特别是海上陶瓷之路上的重要中转港。南宋后期,青龙镇衰落,但上海新城港呈现出极佳的发展势头。在其周围,开始出现从事海上贸易的大家族。

元朝建立后,一些大家族迅速成为朝廷处理海洋问题的得力助手。凭借他们在海事活动中的经验和能力,他们承担了许多重要的官方海事活动。其中,最著名的是朱庆和张璇。

1991年,元朝改变了由朱庆和张宣领导的海道都城漕运署。他们的基地原来在崇明,后来搬到了太仓。据史书记载,朱庆和张宣乘机“开海运公司,连接琉球群岛,集商业货物”。一瞬间,“一艘巨轮,风帆尽毁。”。骑马穿过狭窄的门巷,左右的仆人都挂着於菟金色的符号,这是千家万户。

崇明的尹氏家族也是海事高官家族。据县志记载,殷在崇明的海官有七人,约占总人数的七分之一。尹氏家族开辟了元代航运史上的第三条航线,即从刘家岗开阳到崇明三沙,然后避开万里长滩,直奔黑水洋。之后顺风十天就可以到达山东半岛的成山头。

来自浙江的杨,是一个世代经营船舶贸易的官绅,也是“水商合一”的代表人物。他的祖先杨法在南宋时期担任过右武医、礼州刺史、殿前武将、枢密院副总司令等职。他投降元朝后,被授魏明将军、福建安福等职,并率领浙东、浙西贸易总经理,负责长江三角洲地区贸易的贸易管理。

177年,朝廷任命杨法管理上海造船公司的对外贸易,每年负责招募船商到海外交易珍珠和香料。第二年回来后,他们依法“抽”了税,然后让他们把自己的免费商品卖掉。杨法之子杨紫是一位世袭的海事官员,参加过元军的下西洋。

据史料记载,元朝派遣19岁的杨舒从上海港航行到印度洋进行贸易,历时约3年。按照当时的制度,朝廷会请商人为朝廷做生意,官船和本钱都是要出的。利润分成是“七官三商”。

在西亚,杨舒遇到了伊利汗国君主的特使何战·汗,并把他背了回去。在那之后,他被命令送他的使节回家,他能够再次航行到波斯湾。后来,杨舒因他的工作授予松江、嘉定等地千户航运户。

310年,地方长官上书,推荐杨家承包海上漕运业务,理由是官船不够,“杨家等人都有船,对漕运很了解”,使他们能够以私人力量帮助运送官粮。皇帝批准了这个提议。

杨紫从事海洋事务多年,可谓如临大敌。相传他曾为海盐禅悦寺铸钟,用“海外青铜五千四百八十斤,筑六尺长楼挂之,功名数十里”。

相关的历史影响一直蔓延到明朝,以至于当时崇明等地仍有“许多村民被海坦克提拔为官”的传统。

“上海有商店,方便商品流通”

从15世纪到17世纪,西方人的“地理大发现”引发的大航海时代逐渐展开,全球贸易网络开始形成。

清初“开海”后,对外贸易迅速恢复,上海沙船的商业发展尤为迅速。沙船主应该分布在太仓、松江、通州、海门。

据记载,上海约有3560艘沙船。其中大船可载官迎石3000石,小船也可有1560石。当时造一艘沙船要七八千两银子。管亥一建立,所有来自国内外的巨轮都从停滞不前的六合港移至吴淞口。港口满船帆,场面十分热闹。

与之相伴的是,上海的船商成为中日贸易的先驱。据朝鲜古籍《北边寺抄本》记载,1687年,有一艘来自上海的商船,在海上失事,漂流到朝鲜。船上有22人,分别来自上海县、华亭县、嘉定县、崇明县,目的地是日本长崎,出售“白丝、杭绫、走纱、人参、麝香、药材”,购买银、铜、苏木、海参、墨鱼、胡椒等。海禁一出,他们每年往返中日一次,这次是第三次。

随着航运业的蓬勃发展,出现了一些聪明能干的人。康熙年间,造船家张元龙购买了数十艘海船,每艘船都载有出口日本和东南亚的货物,包括松江棉布和其他价值数万黄金的商品。

嘉庆、道光年间,俞、王、三家“富”起来。其中,于润贵经营沙船70余艘,从业人员2000余人,绰号“于半边天”;以王文渊和王文瑞兄弟为代表的王氏家族成立了王立川商业银行,拥有数百艘沙船的庞大船队和沪、宁等地的专营码头。

清代有十一帮沙船,多以上海港为活动依托,崇明、通州、海门为主要帮派。这些富有的造船者在上海定居,并逐渐融入上海。当时据说在关东开店的商人都在上海有店铺,方便货物流通。

在道教统治时期,出现了一个传奇人物,即上海的布商孙士杰。当时上海的土包子畅销福建各地,但大多被福建商人买走。一方面,福建商人有一定的操纵布匹价格的能力;另一方面,货物在浙江走陆路运输,成本居高不下。孙世杰想摆脱这种不利的局面,于是决定自己“冒风浪”去交通。就这样,过了几个月,孙士杰发了大财,从而从福建开辟了上海土布的贸易路线。

出现于康熙年间的上海商船会馆,是由上海沙船船主以“促进乡情友谊,助人为乐”为宗旨共同建造的。它是中国最早成立的行业协会之一。参与者来自上海、崇明、南汇、宝山、南通、海门,还有宁波、山东甚至织里的造船人。会馆旧址依然存在,是上海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

到了清末,发现日本形成了“唐馆”,类似后世的“唐人街”。居民主要是商人,其中许多是上海人。马六甲、槟城、爪哇、苏门答腊等地也有中国商船进行贸易,将当地特产卖回上海。

简而言之,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的沿海前沿,长江口与南北航线交汇处。从扬弃方法论的角度,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亲海传统、冒险精神和商业伦理所发挥的历史作用。在关心、了解、管理海洋的新形势下,要进一步弘扬海洋文化传统,发掘海洋历史遗产,努力做到“四面八方皆成功”。

(作者:张晓东,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1755767.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