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写诗4万首,不及康熙一个字!

乾隆写诗4万首,不及康熙一个字!,第1张

乾隆写诗4万首,不及康熙一个字!

传播:国学|文化|艺术|哲学|健康|视觉|美容|杂谈

龙皇帝兴趣广泛。

他喜欢字画、题字、巡游。

我喜欢处处留情。

乾隆最大的爱好无疑是写诗。

据统计,乾隆一生写了43630首诗。

四万多首诗是什么概念?

中国最大的诗集《全唐诗》

总共收集了2000多位诗人的40000多首诗。

光是龙皇帝的“输出”

值得整首唐诗。

虽然甘龙写了这么多的诗,但200多年来,没有一首被后人记住或背诵。这是一个奇迹,皇帝从来没有被列入任何版本的中国诗史。

在这一点上,甘龙远不如他的祖父康熙帝。

康熙皇帝虽然一生热爱书法,但很少题字。所以康熙皇帝的御书是清朝皇帝中最不受欢迎的,以至于有“康熙千金”之说。

在今天的北京,除官方文献外,只有三件经核实的康熙题字,可以说每一件都是无价之宝。而最珍贵的一条就是“世上最好的祝福”。

康熙,祖情深厚的奶奶,“求长命”

康熙皇帝八岁登基,九岁丧母,由祖母孝庄皇太后抚养。他们的感情非同寻常。几个侍郎互相争斗,只有太皇太后是小皇帝最大最可靠的支持者。

中国影视剧中的孝庄太后和少年康熙形象

在祖母的帮助下,康熙皇帝攻占了和平藩,创造了一派繁荣景象。

然而就在康熙帝兴高采烈的时候,孝庄皇太后病重,那位治得太多的大夫也无能为力。康熙帝发现,古代有“承袭皇帝之事”的说法,意思是真命天子是长寿之人,可以向天父为自己“求寿”,于是决定为祖先求福。

中国影视剧中的孝庄皇后与康熙形象

经过三天的沐浴斋戒,康熙帝将孝道化为笔法,一气呵成,成为古今“福寿”对联,并加盖“康熙帝笔之宝”印章,寓意“鸿运当头,福星高照,天下邪灵尽镇”。

康熙御笔《天下第一福》

也许是康熙皇帝的孝心真正感动了上帝。他得了“福”字后,孝庄皇太后的身体奇迹般地复原了!

感受到皇帝的苦心和孝心,也为了永久保存这个世上独一无二的“福”字,孝庄皇太后命人刻在石碑上,日夜抚摸,祈求保佑。15年后,她去世,享年75岁,被称为康熙“求长命”带来的祝福。

唯一不能颠倒的“福”字

康熙书中的“福”字,与一般的“福”字不同,它是方方正正的,字体又窄又窄。是瘦的(谐音“寿”),民间称之为“细长福”,即长寿之福。俗话说“有福之人,有长寿之福。”

但由于“福”和“寿”两个字的差别太大,从古至今没有一个书法家能将“福”和“寿”两个字合二为一。而这个福字的右半部分正是王羲之《兰亭序》中“寿”字的写法,成为墨宝现存所有朝代中唯一一个“福”与“寿”同写的福字,被民间称为“福中长寿,福寿双全”。因盖有“康熙御笔之宝”印章,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上唯一不能倒挂的“福”图。

天下第一福,有多少神秘?

更令人惊奇的是,这个祝福与民间的“路易泉,田义”完全不同,它包括几个汉字。

右上角笔画如“多”字,下方为“田”字,左侧为“子”、“才”字,右侧为“寿”字。所以整个“福”字可以分解为“多子多才多田多寿多福”,巧妙地构成了“福”字的含义,很有艺术性。

康福拆解——多子多才多艺多领域长寿多福报

因为“天”的部分没有被封印,是无边的福报。孝庄太后称之为“幸福之源”,民间则称之为“五福之源,万福之源”。

收福者有福,送福者受益。

康熙一生功绩卓著:废三藩,收复台湾省,与俄国精确划界,两次亲自征格,开疆拓土,符合“多田”之兆;人的一生有几十个孩子,只是“多子”的结局;孙和孙不止一次执政,都是长命而死,所以是“长寿”之人;盛世延续了100多年,国家让人民富强,意味着“人才(财富)多”,国家富强,人民安全,意味着全体人民“福报多”。

“多子多才多业多福寿”的福报,不仅让被福报的人有福了,也让康熙这个请“福”送“福”的人受益终生。所以民间称此福为“请聚福送福”。

多亏了周总理,夫子碑才能重见天日。

因为有太多的谜团,这块付梓的石碑一直被视为皇家珍宝,珍藏在紫禁城里。然而福字碑流传到乾隆年间,却神秘失踪了!

他一生中最神奇的人是他的爷爷康熙,他自然放不下“康熙御府”的消失。几年后,嘉庆问甘龙“康熙御福”的事时,沉默良久,甘龙只说了八个字:“布衣之相,万人之福”。这座纪念碑的下落从此成了一个巨大的谜。

宫廷功夫碑

新中国成立后,文物保护部门决定重修恭王府。1962年,周恩来总理和一批专家视察恭王府时,提出要保护好恭王府,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向公众开放。

后来,进行清点和整理工作的文物工作人员在后花园崔迪峰秘云洞意外发现了一块付梓的石碑。经过多方考证,发现这是乾隆年间神秘失踪的康熙御府石碑。至于这块付梓的碑为什么会出现在恭王府花园,至今还是一个历史悬案。

无论夫子碑如何进入恭王府,“天下第一福”的名声不胫而走。有一段时间,很多海外名人都来蹭斧、挂斧祈福、孝敬长辈。外国元首、政要也纷纷慕名而来“天下第一福”;题词“福”的延伸,也成为送给海内外贵宾的国礼之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1755733.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9-23
下一篇 2022-09-2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