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讲述的是在鲁官屯、缙云的新时代,如何写好这四个口。两个“口”是陆,四个“口”是田。关屯的故事从“寇”开始。
“鲁”字不难写,写好也不容易。百年来,鲁官屯人耕读传家,创造了“状元村”的名称,使“鲁”字成为一个光荣家谱的标记。
村还是村,田还是那亩田。十年来,在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卢官屯耕读文化呈现出新时尚、新担当,其“软实力”成为乡村振兴道路上的“硬支撑”。
一个普通的早晨,和煦的阳光和微风混合在一起,温柔地抚摸着树梢。已经是小暑了,太阳对热浪也不吝啬,大运河的水汽给小村庄带来些许凉意。
平坦的水泥路蜿蜒通向大运河,高低错落的砖房阻挡了游人的视线却增加了层次感;看墙画,一年四季都在讲农村的故事;隔着田地晒麦香;树荫下,几个长辈在争论下棋的事;孩子们一个个临摹书法…
村民的农用三轮车上,他们一边扛着干活的农具,一边载着孩子上学,狭窄的巷子里留下一串响亮的朗诵声;拖拉机的轰鸣和校舍的声音在大运河潺潺的流水中交汇;百亩桃园,镜头不断定格,甜甜的桃汁给游客舌尖上的满足感...
乡村场景,人在画中。也许这才是美丽乡村应该有的样子。
关口:百年“耕读文化”
在这酷暑的一天,朱秀尊回到了老家吕官屯。吕屯位于静海区陈官屯镇,名副其实
在这酷暑的一天,朱秀尊回到了老家吕官屯。吕官屯,位于静海区陈官屯镇,是名副其实的“河边”村。
作为一个书画爱好者,朱秀尊经常去田野、农村寻找创作灵感,大运河是她常去的地方。
河边树荫下,几个老人聚精会神下棋,观棋人聊着砖墙上的农民画,那是朱秀尊画的。
2021年,朱秀尊为村里的艺术展览馆创作了几幅大型壁画。娃娃们春天耕种,秋天收获,点灯学习...与其说是作品,不如说是朱秀尊从小培养和阅读的。那时候的村子足够大,可以装下她整个童年。
官屯是“状元村”,是“文化村”。谈文化,种地,读文化,是吕官屯不可回避的选项。
退休教师、村史专家胡艺发现,早在清朝中叶,卢官屯就发展了私塾教育。1909年,村里几所学校联合起来,创办了静海最早的村办学校。
在吕官屯的办学历史上,李法泉是不得不提的一个。李法泉曾经驰骋抗日战场。1933年前后,他带领部队在吕官屯村休整期间办了一所学校,号召全村适龄儿童上学。
战争年代,村民经常吃不饱饭,大孩子跟着父母下地干活,有些人不想送孩子上学。李法泉采取了简单粗暴的方式,要求士兵持枪挨家挨户搜查,并要求家长送孩子上学。
短短两年,村里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后来,在李法泉的军队离开后,送孩子上学的传统延续了下来。
根据胡艺的考证,在饥荒季节,
有些村民带着孩子出去乞讨,但只要到了上学的时间,村民就会主动把孩子送回学校,自己继续乞讨。
上世纪50年代,吕官屯是当时的静海第一村。1958年学校集中的时候,卢官屯曾经收过周边十几个村的学生。学校教室不够用,村民们竞相腾出自己的房子,把它们变成教室。
从1968年到1994年,吕官屯有着28年的村办中学教育历史,其中有2年的高中班经历。1977年恢复高考,吕官屯的参考考生以73%的升学率名列全县第一。在过去的八年里,1500多名学生从吕官屯中学毕业,其中80%的人上了高中,20%的人上了大学。
据初步统计,卢官屯已毕业15名博士,30多名硕士,600多名本科生。走出村子的王楚辉是南开大学的博士生导师。王楚音家出了三个博士,王楚生家收获很大。现在,“状元”出村还在继续。走出村子的高学历人士多次给村里的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每年还有几名医学博士给村民提供饮食和保健帮助。
在胡艺看来,卢官屯的耕读文化并不复杂。经过几百年的传承,每个家族都形成了一种家族传统或者说一种生活本能。村民王家就是一个例子。
王珊的家藏在一条短巷子里。那是一间普通的砖房,过道里放着旧农具,地上堆着几袋饲料,大院子里种着一排青菜。房子里的装饰仿佛回到了80年代的童年。家里没有流行的电子产品。从生活环境来说,是不折不扣的农村家庭。
尚,王珊的妻子,正准备去接她的孙子。
上学后,尚的孙女在村里上小学,孙子在市里的静海一中名列前茅。两个孩子都是由尚带大的。
谈到教育,尚说,她和妻子的教育水平有限,他们不会告诉孩子真相。他们三四岁的时候才教他们读汉语拼音。不过,尚经常给孩子们讲村里娃娃入学考试的事。谁家大哥今年读博了,谁家老二今年送大学了,跟孩子聊得多了。他们自然把“状元”作为追赶的目标。
摆渡:送出去“成才”,然后返回“穿越”农村。
送孙子出去读书,是商最大的心愿。这个愿望在村里延续了几百年,实现了几百年。
胡艺梳理了村里十几户人家的族谱,走访了几十位80岁以上的老人,从族谱记载和老人口述中推断出吕官屯300年的历史。从吕官屯走出去,各行各业的知名人士有100多人。
官屯人民之所以能走出去,成为成年人,除了农耕、读书的文化底蕴外,其地理位置至关重要。
胡艺说,鲁官屯夹在古官道和大运河之间,水陆交通发达。官员、商人和游客给村庄带来了新气象和社会进步元素,许多人外出求学、经商和参军。几百年来,吕官屯一直是静海乃至天津沿江的著名村落。
在尚弘文列出的孩子们的追赶目标中 字典 ,朱秀尊就是一个。朱秀尊觉得自己的成绩远没有从村里走出去的博士、硕士那么耀眼。在村民李广建眼里,朱秀尊的农毛笔绘画让老村子焕然一新,她有义务教孩子。
《朱秀尊》是上列出的儿童补习“字典”之一。朱秀尊觉得自己的成绩远没有从村里走出去的博士、硕士那么耀眼。在村民李广建眼里,朱秀尊的农毛笔绘画让老村子焕然一新。她有义务教孩子们毛笔绘画技巧,活跃村里的传统文化。
书法爱好者李广建在朱秀尊的带领下,利用业余时间教村里的孩子练习书法基础。每到寒暑假,村里的书法练习班最忙。一位家长告诉记者,书法不仅可以学习技巧,还可以锤炼孩子的心智。更重要的是,不用出村就能学会。
在吕官屯,书法是老少皆宜的。其他村的村民把打麻将和斗地主作为娱乐工具。吕官屯村很多村民都是写几个毛笔字打发时间。
天津市书法家协会会员刘志丽虽然不是吕官屯人,但她选择吕官屯作为创作基地,每周都来村里创作交流。了解刘志丽的成长经历不难发现,她从一个普通的农民成长为一个专业的书法家,有着艰苦的训练和文化追求与梦想。
鲁屯村文化氛围浓厚,有一批书法爱好者。在鲁屯村的书法交流中,刘志立发现村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追求。村民对文化的接受和他们的研究精神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刘志立的加入,让卢冠屯的书画风格“一键激活”。短短半年时间,200多位书画爱好者走进卢官屯采风。
村内外的书法爱好者把自己的技艺和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村里的孩子,从村里走出去从事其他行业。
最好的也没闲着。
王娟,一个农村女孩,是一个有爱心和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她创办了天津瑞达丰金属制品有限公司,成为静海光伏行业的龙头企业。如果村子需要什么,她会帮忙的。她的企业解决了部分村民的就业,为村里引来了一个项目考察团。抗疫期间,王娟第一时间捐赠防疫物资,为村民调运蔬菜一万多斤。
村民王志坚是村里外出的广告策划人。对于村里的文化创意设计需求,他是随叫随到,不要钱。从事农业农村工作的张建枢,就乡村振兴、乡村产业发展为村委会建言献策;2021年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化工大学的朱家顺,利用假期向村里的青年学生宣传敬老孝老的红色故事和典型事例,帮助村干部做“美丽家庭”评选活动,还担任疫情防控志愿者...
胡艺告诉记者,从就业到产业发展,从书画创作到培养学生,鲁冠屯走出去的“能人”都深度参与其中。可以说是他们“盘活”了卢官屯。
传递:守住精神文明的“传递”,培育阅读文化的新时尚、新担当。
* * *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普及科学知识,推动农村移风易俗,促进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乡村振兴,既要形,又要魂。
陈屯镇党委书记李胜利认为,吕官屯村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吕官屯建了一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集成了各种
文化资源,用好村里的文化人才,在搞活文化生活的同时,不断探索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方式方法,把传统书法艺术与党的创新理论学习宣讲结合起来。2017年以来,该村‘故乡情’书画展暨书画活笔社已举办五期。
路屯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朱杰告诉记者,为迎接党的20大胜利召开,村两委组织专人对“民本”、“三农发言”、“法治”、“廉政文化”、“国家安全”等十几个专题进行了党的创新理论的遴选和提炼。通过两个村委会在“吕官屯艺术”微信群上的发帖,村民们踊跃“认领”,不到一周的时间,就征集到所有参与活动的作品150余件,参与者从6岁娃娃到89岁老人共51人。
村两委将中国传统文化与日常理论宣讲、服务百姓、文化生活、情景体验、交流互动相结合,创新培育主题学习、价值引导的常态化、品牌化、普及化,引导更多村民参与其中。这一做法吸引了许多参与者。陈屯镇有近10个村的数百名村民,创作了200多幅书画作品。
路屯村艺术展览馆、农家书屋、“耕读之家”等文化阵地,在推动移风易俗、培育时代新风尚的精神家园建设中,形成了独特的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家风”这个词是商第一次从公婆那里听到的。公婆并没有给尚讲大道理,只是告诫全家人要有责任心,要守规矩,再苦也不能受孩子的教育。
胡艺
在整理村史的过程中,发现几乎所有家族的族谱都有尊德重教的表述。有些族谱对贤良有才的人做了特殊的描述,并将其视为家族荣耀来激励后人。
优秀的传统文化影响着家家户户的“家风”,“家风”的汇聚形成了淳朴文明的“乡风”。从村民编撰的《村规民约三字经》中可以印证,“遵纪守法,立正为家,关爱父母,增财富民,不计较琐事,顾全大局,邻里平安”。这些朴素的道理指导着村民的言行,对乡村振兴的文明实践影响深远。
风口:当今时代的风口,“软实力”如何“硬撑”
在担任村干部之前,朱杰在静海大邱庄镇从事钢铁生意,这里的每个环节都是有形的,甚至可以直观到钱。2012年,朱杰刚当上村干部的时候,对农村建设的理解更倾向于升级“硬件”。
吕官屯村的道路泥泞不堪。
朱杰说,过去,村子里连一条像样的路都没有,下雨的时候根本无法进出。冬天,村民家里的水管经常冻裂,导致停水。
村两委班子多次跑区水务局、自来水公司,争取帮扶政策,进行供水改造;修理主要道路;完成污水改造等工程。
朱杰说,在短期内,管网和路面的改造可能没有引进一个企业给村里带来的收入快。从长远来看,这些基础设施的改造,会让村里的环境更好,村民的心更暖,村里的工作更轻松。
在认真研究了中办、国办颁发的《农村建设银行
实施“动态计划”政策后,朱杰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农村建设既要注重“硬件”,又要突出“软件”。
朱杰说,继承和保护传统村落民居和优秀乡土文化同等重要,突出地域和乡村特色,保留具有地方特色和风味的乡村风貌,防止机械照搬城市建设模式,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文化建设虽然没有经济数据那么直观,看似是一种“软实力”,但却是卢官屯的灵魂,是卢官屯在乡村振兴道路上的“硬支撑”。
五年来,吕官屯每年都举办“金秋奖学金”,让走出村子的大学生给即将上高中的弟弟妹妹发放助学金,鼓励学生努力学习;每年评选一次“美丽家庭”,让孝顺礼仪、遵纪守法成为一种时尚。这些方式让质朴的乡村有了规矩,和平,和谐。
官屯村通过建设乡村文化获得了社会认可,村里热闹起来。通过文化推动乡村振兴的道路,卢官屯走对了,找到了发展的方向。
环境优美,村庄富裕,村民受益。
从2021年开始,村里的日间照料中心给“五保户”送饭。每个“五保户”每天可以享受两菜一汤的午餐和晚餐,额外的餐费由村委会补贴。
2022年初,第一批吕官屯村加入全镇 送药到医院 middot健康敲门 免费义诊活动。两个村委会和志愿者成立三个小组,配合镇卫生所的医生,为村里80岁以上行动不便、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老人,做一个决定。
2022年初,吕官屯村第一批加入了该镇“送药进院,敲门进”门诊。两个村委会和志愿者成立三个小组,配合镇卫生所的医生,为村里80岁以上的心脑血管疾病老人免费义诊,并根据病情定期免费送药上门。
村民侯是送药到户的受益者。过去,侯只能打电话给他在外工作的孩子,开车送他去医院。现在只要他给村委会打电话,就会有人送药到他家,省时省力,也省了他孩子的心。
近年来,村里积极盘活土地资源1700多亩,通过租赁厂房、养殖基地项目、沿河种植桃园240多亩等措施,不断增加村集体收入。目前,村里正在努力恢复老品牌冬菜的生产技术,在冬菜生产和深加工上走出特色。
2013年以来,静海区陈官屯镇吕官屯村先后获得全国文明村镇、天津市“千村美院”创始村等20多项荣誉。2021年,吕官屯成为天津市100个乡村振兴示范村之一。这一年,吕官屯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80万元,人均收入超过2.2万元...
四口是“田”,今天吕官屯讲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故事。
记者手记
第一次见到吕官屯是在陈官屯镇的运河博物馆。在飞机上,吕官屯是大运河和新老104国道共同守护的村庄。大运河和104国道在东南沿海划出美丽的曲线。他们在天津见面为什么要“邀请”卢冠屯的证人?
带着这个问题,走进吕官屯村。村里没有机器轰鸣的工厂。
让人才“逆水行舟”,吕官屯村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一边种地,一边读书,一边养活。王娟,一个农村女孩,是一个有爱心和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她平时会参加捐钱给村里老人学习和敬老的活动,尤其是疫情期间。村民王志坚是一名走出村庄的广告策划人。他总是随叫随到,为村里的文化和创意设计需求服务,没有报酬...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刻、更持久的力量。振兴乡村需要塑造和铸魂,乡村文化自信要建立在乡村文化自觉的基础上。吕官屯人通过对吕官屯村历史的梳理,开始构建自己的文化特色。
吕官屯村的历史追溯了600年的历史,记录了吕官屯村在农耕种植、商贸经济、水运、教育卫生、军民驻军、群众艺术、节日民俗、方言乡音、进入新时代等不同领域、不同历史阶段的风风雨雨。我坚信,只有* * *才能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梦想和追求。
基于文化自觉,吕官屯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乡村艺术展览馆、农家书屋、“耕读之家”等文化阵地,在推动移风易俗、培育时代新风尚的精神家园建设中,形成了独特的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使耕读文化成为乡村振兴路上的“硬支撑”。
《讲述鲁官屯新时代这四张嘴怎么写》是今天的新闻点。如果想了解更多,可以关注李子百科的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