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东三省总督共有几任?第一任和最后一任分别是谁,结局如何?


清代东三省总督共有几任?第一任和最后一任分别是谁,结局如何?

宣彤三年(1911年),清朝末年以前,清廷在全国共设九任巡抚:东三省、直隶、两江、两广、闽浙、湖广、陕甘、川滇、黔。

九个总督掌管清朝的二十个省,或一个省或几个省:

'东北三省总督管黑龙江、吉林、奉天(今辽宁),直隶总督管直隶(今京津冀三省大部及河南、山东一小部分),两江总督管江苏、安徽、江西三省(今上海)及两广总督(今海南)';

福建巡抚掌管闽浙台三省,湖广巡抚掌管湖南湖北,陕甘新巡抚掌管陕西,四川巡抚掌管四川,云贵巡抚掌管贵州。

清末有23省。除了20个省在9个省长控制之下,其他三个省都不在省长控制之下。山东、山西、河南三省只有巡抚没有巡抚,巡抚是三省最高军政长官。

为什么这三个省都没有省长?主要原因是山西、山东、河南都位于中原腹地,靠近首都。中央可以直接管辖,周边是直隶和陕西总督区。两位省长的权力已经很重了,三省任何一个人来管事都不合适。所以清廷没有总督,只有总督。

巡抚作为清朝最高的地方军政官员,是当之无愧的“政府官员”。

在清朝,凡是能成为诸侯的,无一例外都是现时代的龙凤。历史上大多数著名的清朝大臣,如于成龙、李伟、田文景、李鸿章和曾国藩,都是省长。

九个巡抚中,以号称“天下第一巡抚”的直隶总督为傲,其次是东北三省总督、两江总督,其余总督地位相当。

权力上,属于东北三省的督抚,其他八个督抚都比不上。

光绪年间,由于清朝在龙兴之地的秦汉双重行政体制失败,日俄有了可乘之机,大部分土地被占领或缩小到其势力范围。为了挽救危机,防止东北沦为日俄殖民地,清廷不得不试图加强对东北的统治,其重要举措就是在行政体制上统一东北和内陆省份。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四月二十日,东三省成立。

三省建立后,清廷设置了三省总督和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总督。

因为清廷为了加强对东北的统治,防止东北成为日俄殖民地,任命东北三省总督,清廷赋予东北三省总督的权力远远大于其他八省。

当时的清朝内地,总督与总督之间没有上下级关系。

但在东北三省,清廷明确规定巡抚为首席官员,巡抚为次官。

“各省仿照北京的规定,铸造省厅的印章。正文为奉天印、吉林印、黑龙江印。......三省府的印章,都要巡抚佩戴。”

也就是说,东北三省总督是指挥行政、军事、财政权力高于三省总督的最高军政长官。

就像后世评论的那样,“除了镇压异族的封建领主和殖民总督,没有这样的权力。”三省督抚所掌握的权力,无疑是清朝九个督抚中最重的,无人能及。

1910年3月19日,宣彤在位第二年,东北三省总督的权力进一步扩大。奉天总督程德全调任江苏巡抚后,清廷废除奉天总督,改任东北三省总督、巡抚。

此时东北三省总督的权力达到顶峰,权力天下第一。

本文就来说说曾经担任过天下诸侯最多的东三省诸侯,说说他们的结局。

东北三省首任巡抚徐世昌

清朝决定任命东北三省总督后,首任东北三省总督是后来被称为“中华民国大总统”的徐世昌。

徐世昌上台后,为了振兴东北,把日俄势力赶出了东三省,进行了惩治腐败、更像官员管理、发展经济等一系列重大改革,严厉打击贪官污吏,大胆重用有真才实学的海外归国人才。

清朝宗室成员载涛从欧洲回到中国,去了奉天。“看到道路、电灯、军警都配备齐全,市场焕然一新,而且是住宅办公,就像欧式风格”,他高度评价为“其他省级官员无法比拟的。”

由于徐世昌的努力,一时间,东北三省一改往日的腐朽方式,“一隅之地,人才济济”,面貌焕然一新。在经济和民生两方面都有显著进步,被称为“徐世昌新政”。

徐世昌在东北三省进行改革的同时,对日俄的公然入侵进行了坚决的回击,不肯让步:“必须表明,人不可攻,子孙后代不可攻;你必须表明人家不会欺负,然后人家就不会欺负了。”

有一次,日本在土门到六道沟90多里的地方钉木桩,偷偷把中国的领土划入朝鲜边境(当时朝鲜由日本控制)。

徐世昌知道后没有退缩。他立即命令时任东三省军政委员的吴禄贞连夜带人出去,写下中文名miles,钉上标识,揭露日军阴谋空。

徐世昌主政东北三省期间,有效遏制了日军侵占中国边境领土的企图,防止了中国领土被蚕食。

1909年2月8日,功绩卓著的徐世昌被调任中央宗室载涛。他的继任者是云贵总督梁。

徐世昌到中国任职后,被清廷委以重任。先是担任大学士助理,后并入军部任军务大臣,成为名副其实的清朝宰相。后来,他被提升为茶篮阁大学士,成为当时清廷最信任的韩曙大臣。

然而,徐世昌虽有成贤的能力,清廷却没有施展才华的平台。

徐世昌执政之初,为了推行新政,对清朝进行了一次从头到脚的大手术,彻底改头换面。但清廷内部早已烂到根了,不是改革能挽回的。

至此,改革,别说那些顽固的宗室不同意,就算支持徐世昌的改革,最多也只能让清朝再撑几年。清朝的灭亡,绝不是单纯的制度问题,而是人力无法挽救的大势所趋。

徐世昌是个什么样的人?你看不出清朝正在灭亡。如果当时的皇室百分百支持他,他可能会为清朝效力。但当时的皇室基本不听他的,一意孤行。

皇族的行为说明清朝已经无可救药了,连主人都不在乎自己的死活。担心外人有什么用?

既然清朝已经无望,徐世昌自然要为自己的未来打算,于是他把目光投向了当时被清廷赶回老家的北洋六镇总司令袁世凯,决定把自己的筹码押在他身上。

袁世凯和徐世昌是下属,徐苑对彼此很好。

当时,31岁的进士徐世昌被授予翰林院编委会的头衔。因为没有得到大学士李鸿藻的重视,打压他,徐世昌在翰林院坐了差不多十年的冷板凳。

在袁世凯的保护下,徐世昌得以离开翰林院,被任命为新建的军检署军务部总经理(相当于秘书长兼参谋长)。在北洋六镇指挥军队文案,参与秘事。袁世凯在他不在的时候做他的代理人。

为什么袁世凯的想法基本属于当时大名鼎鼎的徐世昌?

袁世凯能够被委以监督北洋新军训练的重任,徐世昌在其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可以说,没有徐世昌,大概就没有北洋军阀首领、中华民国大总统袁世凯。

徐世昌和袁世凯可以说是互有成就。徐世昌推举袁世凯监督训练新军,成为袁世凯发展的起点。袁世凯提拔徐世昌的新军参谋——军务商务总局,也成为徐世昌事业发展的转折点。

言归正传。

在徐世昌的运筹帷幄下,清廷被迫恢复袁世凯。

之后,徐与袁默契配合,共同夺取清廷军政大权。最后,在宣彤三年(1912年2月12日)12月25日,他们强迫宣彤溥仪发布退位书,清朝灭亡了。

民国成立后,当所有人都认为宰相职位在万人之上的时候,只有徐世昌一人,结果却出人意料。徐世昌没有在民国政府任职,而是选择了迅速退休。

在此期间,袁世凯于1912年和1913年数次邀请徐世昌帮忙,但徐世昌都拒绝了。为什么徐世昌在帮袁世凯坐上总统宝座后突然退缩了?

有两个原因:

第一,徐世昌对权力还是有些想法的。如果前朝刚亡,马上弃清,报元朝。他无法在情感和理智上说“不”。

第二,当时的局势依然动荡,袁世凯的皇位并不稳固。现在徐世昌怕出山,不仅要承担弃清的罪责,还要为袁世凯的失败承担责任。

所以,对他来说,与其这么担惊受怕,不如做个“局外人”,静观其变。

1914年,随着袁世凯镇压“二次革命”的胜利,袁世凯受邀出任国务卿,徐世昌再也按捺不住自己的躁动。1915年5月,许诺离开大山,出任北洋政府国务大臣,史称徐。

然而不久,由于袁世凯欲复辟帝制和徐苑分裂,徐世昌辞去国务卿一职,再次隐居。

袁世凯死后,徐世昌又出来调解“官廷之争”。

1918年,中华民国第二次总统选举因段、冯互不相让而陷入僵局。正所谓“一国不能无君”,两岸的僵持对民国政府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于是威望高、资历足的徐世昌被选为民国第二任总统。

徐世昌执政期间,竭力结束内战,寻求南北和解。

徐世昌是有能力的,但是他太圆滑了。他总是什么都想做,两边都讨好,谁都不想得罪。

当时,在张勋复辟时期,徐世昌的做法实在“可耻”。他想讨好北洋军阀,又不想得罪清朝。第一,他敦促张勋解除武装,恢复共和国,保证自己的财产安全。然后又想尽办法让溥仪脱罪,试图保护清朝的国家安全。满足两个世界需求的徐世昌,外号“水晶狐狸”。

更离谱的是,当选中华民国大总统的徐世昌,竟然去找已经退位的宣彤溥仪“讨要许可”。

徐世昌这样做是为了讨好前朝大臣。

明明是共和国总统,却要向皇帝请示。难怪当时很多人嘲讽他:“跟大清老师做民国官,早就有目共睹了!”这样的举动真的让人觉得有点“无耻”。

人不可能面面俱到,也不可能两面讨好。往往事与愿违,甚至得罪双方。

1922年,第一次直系战争爆发,直系获胜的徐世昌被直系军阀赶下台,从而结束了他5年的总统生涯和40多年的政治生涯。

被罢官后,徐世昌搬到天津英租界,过着前官员的生活。从此,他对这个世界漠不关心。

当然,徐世昌虽然总想尽一切办法讨好双方,但也只是针对国内的同胞。面对外敌,他一向强硬,从不讨好。

七七事变后,徐世昌反复说:

“目前敌人应该团结一致,对外合作,挽救民族危机。”

后来日寇邀请徐世昌做伪华北政府首脑,但徐世昌严词拒绝与日寇见面。

日寇见徐世昌不肯见自己,就想到了靠溥仪让他答应接假活。徐世昌对溥仪极为恭敬,但在民族大义方面,即便是溥仪,徐世昌也是面无表情,愤然拒绝。

1939年6月,徐世昌因膀胱癌去世,享年85岁。

徐世昌死后葬于辉县,但墓未修。墓前只竖立了一块“水竹村人墓”的牌匾。

“徐世昌,一国之老,貌如一家。与这一年的其他时间相比,你过得很愉快。在华北附近,我反复思考过威胁、利诱和阴谋。我不屈不挠,自律,正直,博学。”

徐世昌一生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最后个人德行丧失,节操未失。

东北三省第二任总督——西凉

轩辕年(1909)二月,东北三省巡抚徐世昌调任中央后,云贵总督梁调任东北三省巡抚。

西凉是晚清名臣。

为官三十七年,西凉在晚清官场以清廉善良,兢兢业业而闻名。

在担任云贵总督期间,西凉在短短两年时间里,整顿吏治,推广教育,整顿军备,发展经济,禁绝鸦片,为云贵立下了汗马功劳。在西凉的治理下,云贵经济、教育、民生都得到了显著改善。

因为在云贵的政绩不错,他的官声也很好。徐世昌调任中央后,西凉接任东北三省“一号”巡抚。

梁出任东三省总督后,革除吏治,整顿军备,管钱清盐,东三省繁荣昌盛。

梁在任职期间,大力整顿东三省军纪松弛、教育落后、财政拮据等问题,取得了显著成效。

宣彤二年(1910年),中俄边境发生鼠疫,并迅速蔓延到东北三省。所幸西凉应对得当,动员东北三省全力投入灭疫活动。

经过三个月的努力,西凉成功带领东北三省遏制了瘟疫的蔓延,使东北三省免遭深重灾难,东北三省全民也因此逃过一劫。在2年的三省总督任期内,西凉向三省军民交出了一份优秀的答卷。

但在晚清乱世,朝廷腐朽,能够担任大臣和官员的西凉作用微乎其微。

东三省和其他总督辖区没什么区别。这是清代的龙兴之地。到处都是横幅,日俄列强。管理好这个地方太难了。

本来以梁的政绩和官声,东北三省巡抚的任期不可能只有两年。然而,梁看到,他不可能在东北三省取得像在云南和贵州那样大的成就。而且情况越来越糟,人心逐渐分裂,他也恢复不了。因此,在失去希望后,梁最终决定离开休息。

宣彤三年(1911年)六月,清廷同意西凉辞职,四川巡抚赵尔勋接任东北三省巡抚。

辛亥革命爆发后,西凉曾短暂担任过热河总司令,但清朝很快灭亡,西凉从此不能隐居。

1917年,西凉病逝,享年66岁。

西凉是晚清为数不多的有能力的满族官员。他清正廉洁,勤政务实,一生不随波逐流。他不喜欢他同事的习俗。他在晚清腐朽的历史上留下了闪光的一刻。

三省末代总督赵尔勋。

宣彤三年(1911年)六月,西凉辞官后,四川巡抚赵尔勋继任西凉为东三省巡抚。

对于清朝来说,赵尔勋是一个有能力、忠诚的人。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赵尔逊被任命为盛京将军,他设立了金融局,铸造银元,创办东三省银行,发行纸币,使盛京,即后来的奉天,发生了巨大的金融变化。

1908年,赵尔逊被任命为四川总督。他上任后着力改革四川财政和少数民族管理:设立“经济征收局”,清理赋税,使四川财政均匀;设立“平邑局”连接少数民族与汉族的感情,得到了少数民族的衷心拥护。

宣彤三年(1911年)六月,赵尔勋被调往东北三省。

几个月后,武昌起义爆发。受其影响,清朝革命氛围热烈,革命派在各省上演有预谋的起义。湖南、广东等15省电离清政府,宣布独立。

武昌起义后,三省革命党人也准备约好响应义举。赵尔勋知道后,以“保护环境,保护人民”为名,迅速调集军队,准备镇压。

这时,东北三省的革命党人看到赵尔勋早已做好了准备,又因为兵力不足,无法与东北三省的部队面对面对抗,于是被迫转入地下。

因为赵尔勋的存在,东北三省是为数不多的仍在清朝统治下的总督区。

他忠于清朝,强烈反对共和,对革命派采取强硬态度。一旦有事,他立刻调集军队镇压,而且会毫不留情。

赵尔勋忠于清朝,试图为清朝保护东北三省,但势不可挡。清朝的灭亡是注定的,也是人力所不能及的。

民国成立后,反对共和的赵尔勋自然是革命党人所不能容忍的,杀了他也不为过。但由于当时局势不稳,各种势力错综复杂的相互作用,赵尔勋侥幸逃过一死,却被免去了职务。

袁世凯当上中华民国大总统后,为了稳固自己的权力,他邀请了以前的清官辅佐,其中就包括隐居在青岛的赵尔勋。袁世凯邀请赵尔逊到北京担任国史馆馆长,赵尔逊同意了他的邀请。

后来,由于袁世凯想通过编纂《清史》拉拢清朝遗民,赵尔勋成为清史馆馆长,开始编纂《清史》。此后,无论外部形势如何变化,赵尔勋始终致力于编纂清史,试图报答前朝的大恩。

1927年,赵尔勋费尽心血起草的《清史稿》终于到了付梓。同年9月3日,赵尔勋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次年,《清史稿》正式印刷出版。

自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清廷任命东三省巡抚后,先后有徐世昌、西凉、赵尔勋三位巡抚。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1752338.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