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品牌乘用车市占率离“ 50% ”红线近了

中国品牌乘用车市占率离“ 50% ”红线近了,第1张

中国品牌乘用车市占率离“ 50% ”红线近了

随着新能源和智能化的发展优势,中国品牌乘用车的市场份额有望进一步提升。

品牌乘用车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再创新高。中汽协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达到47.2%,比去年同期提高5.3个百分点。相比之下,德系和日系乘用车的市场份额有所下降。随着新能源和智能化的发展优势,中国品牌乘用车的市场份额有望进一步提升。

市场份额接近50%的红线

今年上半年,中国品牌乘用车总销量达489.1万辆,同比增长16.5%,远高于乘用车市场整体增速(3.4%)。其中,6月份同比增速高达43.1%,销量为99.4万辆。过去半年,中国品牌乘用车市场份额一度突破50%的红线。原因和产品力提升有关,也受疫情影响。

图片:盖世汽车

从上图可以看出,3月份疫情爆发后的三个月内,中国品牌乘用车的市场份额出现了短暂的激增。3月市场份额环比增长近6%,次月达到最高点57%,首次突破50%的红线。这主要是因为3月份的疫情,上海、吉林当地车企停产。

两地是多个头部合资品牌的生产和零部件供应基地,涉及上汽大众、SAIC通用、一汽大众、一汽丰田、特斯拉等汽车企业,因疫情停产二三十天。盖世汽车研究院的数据显示,上海4月份汽车产量只有1100多辆,吉林的情况也差不多。

直到4月中下旬,上海、吉林等地。推动了复产,当地整车企业陆续迎来复产,5月后实现100%正常生产。也是在5月,合资车企的产销开始回升。

其中以德系品牌为代表,市场份额从4月份的19.5%上升到20%以上。到6月份,几乎所有合资车企都实现了正常生产,其中一汽大众当月销售21.4万辆,再次夺得销量冠军。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品牌乘用车的市场份额到6月份已经下降到44.8%。但从上半年中国品牌乘用车的整体发展来看,市场份额正在快速逼近50%的红线。盖世汽车发现,6月乘用车销量前三名中,中国两大品牌比亚迪(13.4万辆)和吉利(12.7万辆)击败上汽大众,分列第二和第三。

中汽协表示,在产业转型之际,中国品牌乘用车企业抓住发展机遇,全面推进品牌向上发展战略,进一步缩小与国外优势汽车企业的差距。此外,对年轻消费者需求的准确把握,加上本土供应链优势,中国品牌抢占了更多先机。

新能源援助的市场份额增加。

在新能源和智能化的加持下,中国品牌乘用车的市场份额有望进一步提升。在中汽协看来,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中国品牌已经成为绝对主力,通过加速与智能网联的融合占据先发优势,甚至在一些技术领域超越合资品牌。

回顾过去八年中国品牌乘用车的发展,2018年是关键的转折点。当时,海拉(上海)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Jan Hellmich曾对盖世汽车表示,相关补贴政策的下降导致销量下降,进而影响人们的消费行为。

此外,“新四化”(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趋势加速了中国汽车市场的淘汰。立足低端市场的中国品牌乘用车进入低谷期,市场份额从2017年的43.9%下降到2020年的38.4%,跌破“40%”红线。

也正是近几年,痛定思痛的中国品牌汽车开始加速向高端化、电动化、智能化转型,试图抢占发展窗口期。目前中国品牌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速度明显快于合资品牌。蔚来、小鹏、理想等新势力迅速抢占了市场高地。SAIC和长城等传统车企也推出了新能源汽车品牌和产品,并积极向高端电动化转型。广汽爱安、长城欧拉等产品的市场表现也可圈可点。

经过三年的蛰伏储存,2021年中国品牌乘用车市场份额将上升至44.43%。当年新能源乘用车销量达333.4万辆,同比增长1.2倍。中国新能源品牌已成为主要贡献者。2021年新能源厂商零售量TOP15中,中国品牌占据13席,比亚迪以58.4万辆位居第一。盖世汽车研究院数据显示,2021年新能源乘用车市场中,“自主+新势力”占比超过80%。

2022年,新能源汽车产销将继续蓬勃发展,是为数不多的实现销量正增长的细分市场。上半年,新能源乘用车累计销售248.5万辆,同比增长一倍以上。只有比亚迪上半年累计销量超过60万辆,广汽爱安也超过10万辆。目前中国品牌乘用车中新能源占比高达39.8%,远高于整体市场份额。

相反,由于新能源汽车的布局和落地速度比中国品牌慢,燃油车市场份额缩水,德系和日系市场份额下降。

盖世汽车研究院高级分析师表示,“自主+新势力”在新能源汽车市场表现强劲,未来中国品牌乘用车市场份额将超过50%。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1751503.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9-23
下一篇 2022-09-2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