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导之问和百姓之苦

对勾怎么打2022-09-23  16

王导之问和百姓之苦

历史不仅仅是宏大的叙事,它的背后是每个个体在时代中命运的汇聚。《世说新语》记载了东晋著名人物王导的一句名言:每次人渡江到美、日,都要相邀到新亭,用鲜花设宴。周侯坐在天中间叹道:“风景不同,山川有别!”互相撕扯。只是王丞相突然变色,说:“我们一起为皇族效力,一起恢复中华,怎么能做楚国的俘虏呢?”

美景之下,南丧故国,身在一隅的士大夫,触景生情,依然思念故土,心酸不已。它们可谓是“花瓣如泪流过的地方,寂寞的鸟儿唱出了哀怨”。宰相王更是“哀叹其不幸,怒其不争”,鼓动士人“扎皇族,光复中国”。

王导之问,始于西晋“南渡”之后的东晋。西晋保持了30多年的统一,长城外的许多游牧民族趁着西晋八王之乱,国力衰弱,“五朵野花”持续了近300年。中国大部分地区都因战争而流离失所,野蛮人在这里肆虐。“屠城千里”,史称“永嘉之乱”、“中原陈箓”。

到隋朝初期,中国人口只剩下30%多。史书之外,贵族之下,庶人乱世,恐怕连美景都看不到,只好死在命运的洪堡里。乱世的一大标志就是人口锐减。在中国历史上,从秦朝开始就有人口统计。人口的变化最能反映一个时代的繁华与无序,更与当时每个家庭和个人的福祉与生存息息相关。

复旦大学葛主编的《中国人口史》可以说是研究历史上混乱和灾难程度的权威著作。根据该书的研究,西汉后期的人口从6000万下降到3500万。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人口从6000万下降到2300万。隋唐时期,天下大乱,人口从6000万下降到2500万;安史之乱后有五代,战乱不断,人口从7000万下降到北宋初期的3540万。宋元时期,中国人口从1.45亿减少到7500万。明代人口从9000万减少到7160万;明末人口从近2亿下降到1.5亿,清初顺治到康熙的战争损失在2000万左右。清末以太平天国运动为中心,咸通和童童人口由4.36亿减少到3.64亿。

据统计,元朝以前,每次改朝换代,人口通常减少一半甚至60%以上。从元朝到清末,每一次大乱,人口都减少1/4到15。但正如《中国人口史》所言,这种人口下降比例的下降,实际上是由于元朝以后中国人口基数大、分布广,出现了一批人口密集的中心,所以混乱不可能席卷所有这些地方。但在乱局所涉及的地方,人口流失的比例与元以前相比并没有减少,整个乱局造成的人口减少的绝对数量甚至远远大于前一阶段。

当一个伟大的国家没有和平的时候,人民是最痛苦的。以上冰冷的数字,其实是可怕的悲剧。人口锐减50%,也就是平均每个家庭都有一半以上的人灭绝了。生存不易,九死一生。西汉末年,王莽时期大乱,米价从汉文帝时期的每石几十美元涨到两千美元。最后高达每欢迎一斤黄金!天灾人祸逼得百姓流落他乡,“烧柴换奶酪”,人吃人的悲剧是一本永无止境的书。

乐府《东门记》记载了这样一个人间悲剧:“昂无一斗米,架无一挂衣。我拔剑向东门走去,留下我的老二和母亲抓着我的衣服哭着说:‘他家巴不得有钱,我的贱妾就和你一起养活我的老婆。...今天不是!咄!好吧!我来不及去了!如今白发不能长久。”“仓库里没有大米,架子上没有衣服,一个最小的儿子不得不无所事事。此时,已非太平之时。在这样的关键时刻,晚一分钟拔刀,全家人生存的希望就少一分。当你白发苍苍的时候,你是怎么生活的?乱世,好人就是这样被逼做恶的。

这样的人生在历史上其实是好的。不久,东汉末年,发生了更为严重的与军阀的黄巾起义战争。曹操诗中“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许多地方成了无人区。据说东汉末年的乱世,使活着的人口减少了67%。

生在乱世有多可悲。更不要说所谓的“十房九室空”,“旷野千里”,“饥饿无处不在”。这样悲伤的话不胜枚举。在极端的情况下,就不得不提“人吃人”或“孩子容易吃人”的人间悲剧了。仅《二十五史》的统计,中国历史上就有403条吃人的记载,而这些悲剧大多发生在乱世。没有国家安全,人民就会陷入水火,“一切都是稻草狗”。

.结束。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1751109.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