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古代史#华夏始祖#黄帝#纪录片
中国通史古代史【180集】003炎黄与华夏民族的崛起(人文始祖)
——只把这篇稿子发给和我一样正在搜索180集版《中国通史》解说词的网友。
——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龙的传人,一个让中国人骄傲的词。炎黄子孙,一个海内外华人共同拥有的称号。龙,有鳞有角,能飞进土里,能造云造雨,却对什么都傲慢,不代表中国人民百折不挠的坚韧。传说中用船和车建造宫殿的华夏始祖,不就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开拓创新精神吗?
为什么我们的祖先选择龙这种不存在的动物作为他们的图腾?是怎么形成的?后人为什么崇拜传说中的黄帝?或许只有追溯到华夏民族形成的传奇时代,才能体会到答案。
龙作为华夏民族的图腾,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个永远不可忽视的形象。在那个远古时代,它是与人和天地之兽沟通的雄壮的兽,是影响万物的兽,是预示厄运的灵兽。在封建时代,它是帝王的象征,统治着人们的思想。今天,龙象征着和平、幸福和希望,表达了中国人民的美好愿望。然而,这种伴随中国五千年文明的动物,完全是我们的祖先想象出来的。它是怎么成为华夏民族的图腾的?为什么几代炎黄子孙都自称是它的后代?答案很多,但都和传说中的黄帝部落有关。
一种观点认为,黄帝部落一开始就把龙作为自己的图腾。《国玉金玉四》中说,前朝少典娶了纪ǐ o,生了黄帝和炎帝,也就是说黄帝的母亲有了纪ǐ o,高是龙蛇。所以黄帝变成龙蛇之后,就把龙当成了图腾。但更多的是说黄帝部落原有的图腾在统一中原后融合进了一些新的图腾,产生了龙图腾。闻一多先生在他的名著《傅考》中也提到,龙图腾是一种虚拟的生物,只存在于图腾中,而不存在于生物界。因为它是许多不同图腾的综合体。这似乎解释了为什么龙的形象是一个集合体。也有人认为黄帝部落的原始图腾是熊。黄帝统一中原后,借鉴各种图腾的特长,决定以蛇为主体,鱼鳞为龙鳞,鱼尾为龙尾,狮头为龙头,鹿角为龙角,鹰爪为龙爪,最终形成了部落联盟的图腾——龙。
现实生活中,龙是不存在的。那么,这个具有多重部落信仰的龙图腾,讲述了怎样的氏族部落融合过程呢?这和华夏民族的形成有什么关系?要回答这些问题,少不了中华民族的一位祖先——传说时代的黄帝。根据传说,黄帝是黄河流域的部落首领,他领导了两次世界大战。一次是涿鹿之战,蚩尤战死。一个是汉泉之战,炎帝投降。
《五帝实录》记载,少典之子黄帝,姓公孙名玄元,住在河南省郑州市轩辕丘。轩辕丘在古代曾是雄国的都城,其父少典将其封为雄国君主。另一个传说说,黄帝出生在中国西北的黄土高原上,他的母亲是黄土高原上的一个少女。一天傍晚,突然看到北极光,然后我就怀孕了,生下了黄帝。
据史书记载,黄帝生而为神,弱而能言,幼而偏,长而智。意思是黄帝再过几个月就会说话,七八岁就会有大人的风度,十二三岁就会有大智慧,成年后就会聪明坚毅,并肩担负起部落首领的重任。
与黄帝相比,炎帝似乎从一开始就与黄帝有着天然的联系。据《国语·金语》记载,黄氏和颜氏都是邵店氏和右碧氏通婚的后代。黄帝部落生活在吉水流域,也就是现在陕西省的武功县或黄陵县。颜地部落居住在姜水流域,也就是现在的陕西省宝鸡市。所以黄帝姓姬,姓姜。当时处于氏族社会后期,部落之间为了自身的发展,经常爆发惊心动魄的战争。涿鹿之战就是一个著名的例子。
传说颜地部落与九黎部落发生冲突,被蚩尤打败。颜地不得不向黄帝部落求援,黄帝和颜地部落结成联盟,在今天河北涿鹿县东部抗击蚩尤。这是一场真正的战斗,一场力量和智慧的较量。
传说牛的头蚩尤是金属做的,可以呼风唤雨。蚩尤邀请风伯和雨师一起施法。大雾弥漫了三天三夜,黄帝用它打了九个胜仗。于是,黄帝请来干旱女神帮忙,做了一辆指南车辨别方向,冲出迷雾,打败蚩尤。最后蚩尤被杀,九黎人一部分加入了炎黄部落,一部分南逃加入了南方的三苗部落。
涿鹿之战的硝烟刚刚散去,一场新的战争正在酝酿,而这场战争却爆发在炎黄联盟内部。在涿鹿之战中,黄帝以他的智慧和勇气赢得了各部落的信任。战后,他的威望甚至高于炎帝,对当时联盟的领袖炎帝是一个极大的威胁。结果,曾经的盟友最后反目成仇,各自率领自己的部落展开了战斗,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汉泉之战。
汉泉之战的地点有争议,一说在河北涿鹿东南,一说在北京延庆,还有一说在山西运城。相对于结果,地点似乎并不重要。
汉泉之战虽然没有涿鹿之战激烈,但还是经历了三次战役。由于黄帝深得民心,整顿军备,积累粮食,做好政治军事准备,炎帝最终战败被俘,带领全国人民接受了黄帝的领导。
通过这一系列的战争,打破了氏族之间狭窄的界限,促进了相互间的交流和融合,为华夏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因此,黄帝被尊为华夏人的祖先。我们通常说中华文明延续五千年,也是从中华文明的始祖黄帝算起。
炎黄两族的融合确实是一件大事。据《五帝史记》记载,当时黄帝族还处于游牧阶段,而颜地族已经把叉木变成了锤子,把木头搓成了雷,所以有了原始农业。两个社区的结合无疑为中原部落尽快进入农牧阶段奠定了基础。两位领袖的杰出才能也为两个部落从游牧到农耕,从迁徙无常到定居发挥了重要作用。
传说中的黄帝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发明家。他有很多发明,比如教人挖井、建造宫殿、船、武器、衣服等等。不仅如此,黄帝部落原本就是一个智慧的群体。史官仓颉发明了文字,大臣大闹发明了干支历,乐官凌伦,甚至黄帝的妻子嫘祖也在劳动中发明了养蚕抽丝技术。于是,雷祖教妇女养蚕、缫丝、织帛。从此,中国有了丝绸和丝绸。由于她的巨大贡献,后人尊称她为第一位蚕皇后。
根据传说,颜地部落是一个擅长农耕的群体。炎帝不仅改良农具教人耕作,还发明了耒和羿,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他还品尝了各种草药,发明了药物,使人有了一定的健康保障。他发明了陶器,打开了市场,让人们交换需要的商品。后人称他为神农。
黄帝时代的发明创造只是传说还是真伪?距今7000年至4000年的文化遗址文物为我们提供了一些证据。河南洛阳等地已发现水井遗迹,说明人们已开始挖井取水。黄河上游出土的绳纹和蚕纹陶器证明,当时人们已经知道如何纺织和养蚕。半坡和大汶口陶器上的雕刻符号与仓颉造字的记载更为吻合。这些黄帝时代的神话传说,无论验证与否,都代表着后人对黄帝及其祖先的尊重。
同时,炎黄民族逐渐与居住在东部的彝族和居住在南部的一部分黎族、苗族融合,最终形成了以黄帝、炎帝为共同祖先的多民族华夏民族,又称中华民族。西周初期,周公建洛邑,称中土,而华夏族居中原,故古人称之为华。后来由于华夏和其他民族的不断融合,中国逐渐成为代表整个中国的名称。中华民族已经成为中国各民族的统称。
根据古代文献记载,司马迁在《五帝史记》中描述了一个完整的氏族繁衍体系。按照这种说法,颛顼、、尧、舜、禹这些中华民族的古代英雄都是炎黄子孙,自称炎黄子孙。从此,炎黄子孙成了中华民族的代名词。黄帝,传说时代的代表人物,集中了古人的种种优点和诸多创造,被后人奉为中国的始祖。
——以上,第三集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