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青歌香暖
我们从小就熟悉魏救赵的故事。
但你有没有想过,其实齐国打这一仗,根本就不是想救赵?......
01
桂陵之战开始前,魏、赵、齐都处于上升阶段。
三国中,第一个动歪心思放火烧别人家的不是魏,而是赵。
赵国是个鸡贼,知道柿子要挑软的。
赵成侯二十年(公元前354年),赵悍然出兵攻魏。
起初,赵军进行得很顺利,不费吹灰之力就拿下了魏国的重镇漆城和丘福(今河南濮阳西南)。
如果赵继续扩大其成就,魏将有亡国的危险。
当然,当魏国被赵国吞并时,魏国最不高兴。
自从迁都大良(今河南开封西北)后,也把魏国视为自己嘴上的肥肉,随时准备吞下去。
但是现在已经到了被赵国挑的边缘。魏惠王心里怎么受得了这口气?
他立即命令两支部队:
截断参加卫国战争的赵军的归途;
一路由庞涓率领,直扑黑虎掏心,直扑赵邯郸。
李悝变法后,魏国日益繁荣,吴起帮助挑选魏武祖进行训练。
魏武祖的选择标准是:
“衣属甲胄三属,持弩十二石,取负箭五十支,放于其上,取剑带冠,胜三日粮,得日中百里。"
也就是说,魏军这种全副武装的精锐,能跑上半天一百里的时速。
部队实力为当时世界第一劲旅。
和现代特种兵没什么区别。
02
很明显,赵坚持不住了,赵成厚开始向求助。
但现实是齐国怕魏国。
大儒荀子以旁观者的身份告诉程潇:他也是特种兵,齐国的武将根本抵挡不住魏武祖的进攻。
《荀子·冰夷》载:
不能遇到魏的兵卒,遇到了就扔石头砸焦傲好了。
而且救赵也不符合齐国的根本利益。
地理上,齐国东面是海,北、西、南三个大国分别是赵、魏、楚。
对于南方的楚国,齐国把小国如鲁国和太国作为缓冲地带。此时齐国与楚国被锁在淮泗线上,并无大的进展。
齐国要西进争天下,北方和西方的赵、魏自然首当其冲。
现在魏和赵正在如火如荼地厮杀,齐国不会动一兵一卒,让他们两败俱伤。为什么不呢?
因此,从齐国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考虑,最温和的做法应该是息事宁人,不互相帮助。
03
然而,齐威王选择了一种更便宜的方式。
他命令大将田忌和军师孙膑带人去魏国,在路上攻打魏国。
《孙膑兵法·擒庞涓》载:
过去,梁军将攻邯郸,令大将庞涓,带八万铁甲至于丘迟。琦君闻之,令将军忌妒其子,带八万甲胄来[卫东]比试。庞攻卫〔北口,遁〕,将军避子救卫。孙子曰:“救生之败也。”田忌曰:“不救魏,如何是好?”孙子曰:“请南攻平陵。平陵,城小县大,兵多势众,东阳为战城,难攻。我会表明我的怀疑。我攻平陵,南有宋,北有魏,路有钱币山,是我运粮必经之路。我会让我儿子知道他并不明智。”
但孙膑临时改变了作战计划,认为可以考虑趁机占领防守地。
即不顾赵、魏在邯郸城下的你死我活(毕竟打不过魏武祖),也不顾魏在魏国对赵军队的包围,直接搞鹬蚌相争,让田忌去魏国再分羹。
孙膑提出的齐国具体行动计划,分三步走,并不是《史记》中记载的直击大梁。
注意:
根据孙膑的《孙子兵法》,本文的主要参考资料是1975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的竹简。“擒庞涓”一节不同于《史记》、《战国策》等史料,为我们提供了另一个视角。
第一步:攻打保家卫国的战略要地平陵,故意失败,让魏人认为齐军没脑子,瞧不起齐军。
第二步:派轻精锐部队进攻大梁。齐人在这场战斗中没有保留他们的力量,所以魏惠王把庞涓叫了回来。
最后再次埋伏在桂陵,从而一战攻下庞涓。
所以我去了平陵。
凌忌子称孙,问曰:“何事?”孙子曰:“诸子皆无知乎?”
说:“齐城,高唐。”孙子曰:“请收下.....第二个医生来了……”
于是段祺诚和高唐一分为二,蚂蚁依附于平陵。
......将军问:“我不能攻平陵,却将死于齐城、高唐,故以术杀之。会是什么?”
孙子曰:“请遣轻车往梁角之西,以怒之。若为卒,则寡矣。”
去做吧。
庞郭子弃了辎重,来寻乐。
孙子一口气攻下桂陵,活捉了庞涓。
04
魏围赵战略本身考验的不是战略战术,而是人性。
桂陵之战十三年后,在马岭之战中,孙膑说:
“三晋之兵,勇而轻,戚数畏。善战者,以势为导。”
这就说明桂陵之战并没有伤害到魏人,但是魏人一直鄙视齐军。
桂陵之战,孙膑也是用骄横的战术打败了庞涓。
正是因为孙膑的一再示弱,魏军才如此轻佻自大,动用少量兵力进行增援,而且事先没有做好战场调查。结果首领庞涓被抓获。
在马陵之战中,就更搞笑了。齐军减灶示弱,魏军又咄咄逼人。最后全军覆没。
庞涓掉进了同一个坑。
对面是同一个指挥官——孙膑。
庞涓狂妄自大。他以为可以和魏武祖胡作非为,却不知道他真正的生命在于自己的人格。
老王:
虽然大部分人都知道“以史为鉴”,但个人在做选择时总会有一定的盲目性。
这不得不让我们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