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征二十六年,王贲攻齐,简不战而降。至此,秦国完成了统一天下的大业,大秦帝国真正建立。
客观来说,考虑到整个世界历史,日本刚刚走向宗法,美洲的玛雅文明发展缓慢。就连最繁荣的非洲文明托勒密和迦太基都缺棋。不客气地说,秦朝领导着整个世界。
但遗憾的是,这样一个伟大的王朝,在创造了这么多强大的制度之后,最终却在短短15年内土崩瓦解。以前的教科书告诉我们,秦朝的灭亡是因为暴政,但一个伟大的国家要灭亡,绝不会因为某个特定的原因而灭亡。一定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那么秦朝是怎么死的呢?
首先说明过去教科书上说秦朝被暴政所灭没有错。在司马迁的记载中,秦始皇对人力的使用已经过度,所以劳动力大量短缺,农作物产量受到影响,人口增长也受到了很大的波动。在这种背景下,陈胜和光武起义是不可避免的。
但是你仔细看看历史就会知道,在秦始皇之前,秦国的劳役制度比后来还要暴力,每天还在打仗。最典型的例子是秦献公时期的河西战争和秦时期的长平战争。这些战役几乎榨干了秦国的人民,但秦国并没有崩溃。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秦国曾经只有一百万人口,却可以杀得天下不乱?为什么会出现国家有几千万人口却因为苦役而死亡的情况?很明显,这里有出路。
中国社科院的学者曾经提出一个观点,要建设一个强大的国家,不仅需要前期的军事统一,还需要政治的稳定和民众常识的形成。只有实现这些步骤,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民族国家,否则只能是充满隐患的散沙。
不得不说,这个观点很有意思,正好和秦朝吻合。根据民族的定义,一般是指有共同的地理、共同的语言、共同的经济生活和共同的文化的一群人。
广义上讲,周王自称天下共主的时候,战国七雄都是周的人。但如果要细看国民性的概念,那么毫无疑问,战国七雄分属七个不同的狭义民主概念,性格不同,经济不同,甚至情感表达也不同。
按照正常的逻辑,七国需要建立统一的经济交流,然后逐步实现文化融合,最后建立牢不可破的联盟,才能形成稳定的民族国家。
但历史不是绝对的。很多时候,要想彻底统一,就要大踏步前进,秦朝就是大踏步路线。
从秦王政十七年到秦王政二十六年,前后只用了十几年,七国合而为一。从形式上看,秦始皇很快完成了军事上的统一,同时也因为他的天才设计,完成了与郡县制的政治整合。秦始皇把前两部分做的很完美。
但由于统一过快,老百姓还没有形成共同的文化和共同的心理。举个简单的例子,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世界上还有张亮这样的人物谋杀他,项羽这样的人物煽风点火。即使是对秦朝比较顺从的刘邦,在某些时候也会视秦朝如粪土。
所以很多学者认为秦朝虽然看起来是一个大帝国,但是这里面还是有太多的隐患。
当然,这种隐患是很大的,但只要保持足够的行政稳定和强大的军事实力,这一切都会随着时间被消化。
但秦朝做了另一件坏事,那就是殖民世界。
这个词是后来的学者提出来的。一般指秦朝利用关中对其他地区进行殖民。也可以认为是用天下的财富来养关中的财富。
其实对比历史,秦朝和宋朝的做法都差不多,而且秦朝刚刚完成统一战争掠夺各国财富,比宋朝还体面。而秦朝未能保证大家有共同的心态,导致对关中以外地区的经济剥削。无疑,这让大家对秦朝的向心力变弱,甚至产生了强烈的逆反心理。
但当时秦朝有100多万军队,秦始皇的威名震惊天下,所以没人敢反抗。所以这些问题很严重,但只要我们能稳步前进,就能解决。
但不好的是秦始皇死不久,在秦始皇死之前,没有确定一个合法的继承人。他反而让人钻空。结果他选择了一个存疑的法律权限,行政权限几乎和无的儿子胡亥平起平坐。
有人可能会说,胡亥完成政变的时候,皇军和行政阶层基本没变。为什么说胡亥的上台大大加剧了危机?
答案很简单。对于秦国这种自古以来勤劳的国家来说,他们从来不怕外敌入侵,只怕内部斗争。
史书记载,秦二世上台后,一直担心自己地位不稳,一直怀疑李斯会陷害自己空。于是,秦二世无耻地清洗了全国最稳定的大臣——李斯集团,造成了秦国上层行政机构的一大空缺失。
接着,秦二世屠杀了皇室成员。史书记载有10个儿子,6个公主,还有一个被迫下葬。这场屠杀的结果是宗室对皇帝的向心力被大大削弱,宗室直接影响了秦军的忠诚度,进而降低了军队的士气。
事情到了这个地步,秦朝其实也开始无能为力了。伴随着空行政阶层的空虚,人们屈从于诺诺,人浮于事,于是本来就充满反抗意志的下面人造反了。本来这些人可以很轻松的被镇压,但是当他们向皇帝汇报的时候,有人造反了,结果都因为造谣生事被杀了。结果,陈升、、项梁等人的势力越来越大,最后滚出了宇。
当然,如果宗室成员不被屠戮,就算秦朝失去六国江山,以后守住关中子弟的作战能力也没问题。但问题是,秦二世已经毁了宗室的信任,即使是后来的秦王子婴也无法扭转这一局面。所以秦王被迫出城投降,这些人因为约法三章投靠刘邦而反目,最后打败项羽。
所以综上所述,秦朝的灭亡是因为暴政,但还有更多因素。所以,不要怪秦始皇。如果真要算具体责任的话,还得怪秦二世,因为他彻底引爆了这个可以稳步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