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至的故乡——顺天府和京兆涿州
2018-06-30 14:42:00
很难找到齐如山、、田、许,但有人说还有冯至。你有这样一位著名的长辈,他是保定的骄傲。我会跟他们解释,冯至先生是直隶涿州人,不是保定人,虽然涿州现在在保定。考察冯先生的家乡,是对京津冀划分的历史回顾,京津冀是不断划分和组合的。看起来真的很有意思,也进一步说明了京津冀切变的历史渊源。
简而言之,新中国成立后涿州被划归保定,但冯先生长大离开家乡后的很多年,涿州都属于顺天府,也就是北京。京津冀这一大片地区,从东到西拆了几十年,往往是邻村突然变成了“外地”,让人眼花缭乱,摸不着头脑。某个地方放在不同省市后,其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会明显不同,不同地区的贫富差距也会拉大。于是一个甲子之后,京津冀协同发展又开始了。看冯先生的家乡在分区制上的演变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冯家是天津盐商。他的祖先是否出生在天津还有待考证。八国联军侵华后,他逃到了冯至出生的涿州。小学毕业后,他考入北京四中,然后到北京大学,在那里他成为了一名著名的诗人。随后在国内几个地方任教,去了德国,成为大学学者,回国后成为著名教授,直到新中国成立,成为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首任所长。一路下来,可以说风光无限。在成名成家的过程中,他的家乡涿州发生了地域重组,从顺天府(北京)涿州演变为河北保定涿县。记得80年代听过一次冯老师的讲座,从口音上听不出他是哪里人。我回来查阅了当时的汉语翻译词典,里面记载他是河北省涿县人。我很奇怪,从来没有人提到冯先生的河北背景,更没有人说冯先生一直以保定为荣。他原籍是直隶顺天府,但这个顺天府早已不复存在。
顺天府,直隶,负责两个首都的治安和行政事务。自乾隆八年起,掌管五州十九郡,北起延庆,南至大成,东临渤海。这里风景壮丽,地域辽阔,是直隶最富饶的土地。顺天府堂位于北京,一直保存至今。当时顺天府尹地位显赫。“品级是正三品,比一般的知府级别高两到三级,由尚书、侍郎管理。正品衙门用的是铜印,顺天府用的是银印。是他的政府的总督和总督。天府为首的二十四郡虽在直隶总督管辖范围内,但知府与总督之间并无隶属关系。而北京城墙以外的地区,则处于直隶总督衙门和顺天府衙门的双重领导之下,大的举措都需要衙门来处理。在北京城内,直隶总督无权过问”。用现在的话说,顺天知府就是北京市长。而北京城墙外的事务,则置于直隶总督和顺天知府的双重管辖之下。可见当时首都与直隶的关系是“一体”的。有意思的是,当时顺天府下辖保定县,保定县是当时全国最小的县,现在是河北省文安县的一个镇。保定县位于北京的正南方。
这一大片顺天府才是真正的“都城”,成了帝都的缓冲地带。雍正曾为顺天府御书训诫:“在都城首善的地区,要保持政府清廉,可以使四方好看。不正直不诚实的人,可以胜任。”随着民国的开启,顺天府被废除,改为“京兆特别行政区”,又称“京兆地方”。直隶在北洋政府之下。1928年,南京成为民国首都后,直隶改称河北,京兆地方被废。之后经历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政权、日本傀儡政权和国民党政权并存、交织、频繁更迭”的历史阶段
支先生的故乡涿州,经历了“方来涿州”县和“涿梁湾”县的重组和拆分,最后划归河北保定涿县名下,后成为涿州的县级市。
所以,在这样的历史语境下,说冯先生是河北保定涿县人是牵强附会的,或者把他定位为直隶涿州人更符合实际。所以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很多民国时期的文化元老在简历中不称自己为“河北某地”,而称自己为“直隶某地”。他们是历史的人,与现在无关。(本文发表于深港书评,后收录于巴别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