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边文史|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三)

靖边文史|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三),第1张

靖边文史|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三)

我们必须忠于我们最初的愿望,坚持我们的使命

抗日战争时期的全民族(3)

第七节开展灭蝗保苗行动

1945年夏,靖边县爆发蝗灾。罗区、新城区、龙州区、青羊区等地成为重灾区,并迅速向全县蔓延。尤其是罗真区,整个地区蝗灾蔓延,蝗虫七八步堆积一寸多厚。一亩地每13000斤有58500只蝗虫。本区二乡共种谷子4200亩,蝗虫吃了3550亩;一共种了6000亩谷子,被蝗虫吃了2700亩。据调查,两只蝗虫一天能吃光每亩新出土的秧苗。中共靖边县委和抗日民主政府对此高度重视,立即召开县委扩大会议,紧急动员全县干部群众,破除迷信,树立人定胜天的思想,迅速投入到灭蝗保苗保丰收的战役中。县委统战部部长徐海珠、宣传部部长李记深入重灾区,调查研究,制定措施,指挥灭蝗工作。罗区委书记闫、区长、自卫大队营长董怀岳等。,无时无刻不深入灭蝗一线,调集自卫营146名战士组成灭蝗突击旅。旅里分了几个排,几个班,各负其责。经过镇域10天的突击,蝗虫基本消灭。灭蝗战役中,灭蝗队编唱了《打蝗》这首歌,极大地调动了灭蝗队的积极性,提高了灭蝗队的战斗力。轰轰烈烈的灭蝗保苗工作成效显著,极大地锻炼了群众,提高了群众抵御特大自然灾害的能力。

第八节建立抗日地方武装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国民党反动派公开联合抗日,暗中挑起事端,不断挑起摩擦,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了更好地开展反磨擦斗争,确保解放区稳定的生产生活秩序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靖边人民一方面积极支援抗日,另一方面采取各种对策,先后成立了靖边县保安大队、三边独立八营、靖边县自卫大队等武装组织。

1937年10月,靖边县保安大队成立,队员100多人。队长杨文谋,政治委员由陈志中兼任。治安队的主要任务是协助靖边三边军分区三营和骑兵团加强治安维护。1938年,根据陕甘宁边区政府指示,保安大队与米脂县第五独立营合并为第八三边独立营。柴福军、雷恩军先后任营长,杨文谋任政委,马福清任副营长。下辖2个步兵连,1个骑兵连,全营300多人。主要活动在靖边县和米脂西区。

1940年3月,第8独立营扩编为第2三边保安团,离开靖边。靖边县还组建了靖边自卫队大队。队长由抗日民主政府县长王志帮兼任,其后是孙润华、马万里、陈思恭、李坤润。何建山、惠中全、王春华、鲁直等。先后担任政委。副军长有王子福、李、等。活动主要在靖边县,负责当地治安。

第九节文化和教育

由于长期受贫穷落后和观念陈旧的影响,靖边农民大多不愿意送孩子上学,认为孩子上学会减少劳动力,影响劳动生产。有的家长甚至把孩子送到国民党统治区逃学;有的把读书当成当兵,花钱雇别人的孩子顶替;有的孩子害怕学习,早早结婚成家。据此,中共靖边县委、县抗日民主政府加大宣传力度,采取有效措施。根据适龄儿童和文盲少年的数量,向各区、乡、村下达了招生指标,派干部到村、到户谈心,说服教育。农民明白道理后,积极送孩子上学,适龄儿童明显增多。1938年,县城有一所完全小学,学生近百人。各区22所小学,学生469人(其中女生27人);1939年,有26所小学,554名学生。

此外,靖边县还举办各种以扫盲为目标的社会教育活动。主要办冬校、半日制学校、夜校、女子轮岗学校、扫盲班等。1938年,该县建立了23所冬季学校,有295名学生;5所半日制学校,41名学生,15所夜校,165名学生,223个扫盲小组,1,756名学生;女校根据学生家庭情况,每五到七天轮流安排一次轮岗。1939年,有26所冬季学校,452名学生:4所半日制学校,235名学生;有5所夜校,64名学生;有225个扫盲小组,有328名学员;轮流上学的女性人数也有所增加。1940年,有22所冬季学校,326名学生。4所半日制学校,235名学生;六所夜校,62名学生;211个扫盲小组,有261名学员;女子轮岗学校有48名学生。通过对农民文化教育的高度重视,该县出现了送孩子、送妻子、送丈夫、送兄弟、送兄弟的生动局面。识字人数逐渐增多,文化素质大大提高。

20世纪40年代初,在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指导下,群众文艺创作十分活跃,现代戏剧如王玉川的《抗荒之战》、《反巫神》和革命民歌如刘志丹的《打庙》、《打镇》等。涌现出以李记、姚亦庄、杜志东为代表的一批文艺创作和表演人才。1941年,诗人李记从延安被派往靖边工作。其间,李记写了一篇以灭蝗为主题的专题报道《老阴阳师怒打臭虫叶朗》,发表在延安《解放日报》上。李记在真镜小学任教时,收集整理了大量民间信仰游,创作了长篇叙事诗《王贵与李祥祥》,发表在《三边小报》上。王贵和李祥祥以桂王和李祥祥的爱情故事为基础,成功地塑造了桂王和李祥祥两位觉醒的青年农民形象,再现了三边人民走上革命道路的历程。诗采用了陕北民歌《信天游》的格式和手法。诗歌发表后,震惊了当时文坛,得到了各方面的好评,打开了中国新诗运动的新局面,在新诗艺术的民族化和大众化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同年,姚亦庄毕业于延安师范学校,在小学任教,与一起收集整理资料,写出了《张的转变》、《有力的贡献》、《反巫神》等10余部剧本。1944年,剧本《反巫神》成为陕甘宁边区文教劳动英雄会的演出节目,获创作一等奖。杜志东从小就热爱娱乐活动,是个一听到锣鼓声就停不下来的“热汉子”。每逢节假日,他不仅是真镜街头秧歌队的积极组织者,还是主要演唱者。张廉的卖布、拾柴、钉缸都是他的专长。杜志东不仅会演戏,还会编戏。他组织本村青年通过文艺宣传党的抗日主张,亲自编演了《破除迷信》、《金钱立大功》、《防旱抗旱》、《文盲的危害》等剧目,受到三边地方政府的好评。鲁迅文学院院长周扬曾邀请他到“艺鹭”为学生拍摄电影,并讲授编导的经验。1944年,杜之洞出席陕甘宁边区文教会议,荣获陕甘宁边区文教英雄一等奖。毛泽东在会见大会代表时说:“杜志东同志是壮族的大学者。他的编剧和演员不出名,不赚钱。大家都应该向他学习!”

第十节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

1935年6月28日,刘志丹率部攻克靖边县靖镇,国民党县政府逃往宁条梁镇暂住。靖边除了宁条梁镇、小桥畔、阎寨子等据点,其他地区都成了苏区。

1937年,国共合作时期,国民党军委任命邓宝珊为第21军军团团长,坐镇榆林。21军团下辖新军第86师和高双城,新军国民革命军第11旅也由邓宝珊指挥,从陇东到三边地区。新十一旅一团驻安边,二团驻宁条梁。第一团和第二团的许多官兵是共产党员。在京期间,八路军第三旅与他们建立了友好关系,第十一旅官兵与八路军实行统一联防,共同抗日。同时与榆林的国民党第22军建立了包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长期共存,共同抗日”在内的友好关系。

靖边县文化旅游文物局、广播电影电视局主办

制片人:林泽

策划:赵来来

主编:严昆山主编:马金娥

全胜

院子

关闭

充满

边吕雯/Tik Tok Aauto快一点/微博微信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1748278.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9-23
下一篇 2022-09-2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