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十五世纪大洋上最亮丽的风景线|中国航海日特别策划

博山正觉寺2022-09-23  22

郑和下西洋:十五世纪大洋上最亮丽的风景线|中国航海日特别策划

/写在前面/

今天对中国水手来说是一个特殊的节日。600多年前的今天,郑和七下西洋开启了人类的海洋之旅。作为当时世界上第一支远洋舰队,郑和将中国与东南亚各国的政治经济交流推向了一个高峰。回顾历史,才能更好地面向未来。今天,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陈庆江教授分享了题为《郑和下西洋:15世纪海洋最美的风景》的演讲。通过介绍郑和及其下西洋的概况、目的、主要成就和意义,系统全面地了解600多年前郑和及其下西洋在世界航海史上留下的壮丽篇章,对我们今天更好地认识海洋、保护和管理海洋、争取合理的海权具有借鉴意义。错过直播的朋友可以通过本文和中国帆船帆板协会视频号来回顾一下。

1/航海家走出滇池/

郑和无疑是中国古代最杰出、最著名的航海家之一。

郑和原本是宦官,但《明史》专门为他立传,可见他的地位和影响。他可以说是明朝成就最卓著的宦官。

《明史·郑和传》开篇说:“郑和,云南人,三包太监。”但是郑和是云南哪里人?长期以来,这一直是一个悬案,人们对此并不清楚。清朝末年的1894年,昆明举人宋凡和文化名人在昆明滇池南岸昆阳市附近的月山上,发现了一块小篆碑刻《古墓志铭》。后来经孙中山特别经济科学系状元、云南文化名人袁家谷考证,确认是郑和父亲马哈之墓碑。此后,人们通常称它为马哈芝墓碑。2006年,马哈志墓碑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故马工墓志铭》原文说:“公字哈之,姓,云南昆阳府人。.......嫁给文氏,有妇人之德。两个男人,常、纪和四个女人。他从小就有才华,今天是儿子。赐姓郑,是管内政的太监。”这墓志铭是谁写的?题目写得很清楚:“永乐三年端阳,礼部秀才、左春芳大学士李志刚所撰”。碑阴右上角有碑文,上面写着:“第二任太监郑和,奉命于1969年11月22日前往祖钟墓拜荐,闰十二月吉日还礼。”根据碑文和碑文,郑和的故乡是滇池之滨的昆阳[]。他的真名叫马,郑是皇帝给的姓。《明史·郑和传》说:“永乐三年六月,永乐与友人王景弘出使西域。”正式出航后,墓志铭写的是之前的端阳节,所以没有提到下西洋。郑和永乐九年(1411)末,回老家祭奠,立此碑。此时,郑和已经第三次下西洋归来。

郑和是如何从滇池之滨走到北京,走到皇帝身边,成为“今日做事”的名人的?郑和出生在明初战乱动荡的年代,这为他的一生奠定了基础。

郑和的生年,一般是根据吴晗先生和郑先生说的。根据吴晗1936年发表的《16世纪前的中国与东南亚》一文的结论,郑和生于明洪武(1371)[]。朱的《关于郑和“耿旭三月十一日”的解释》【提出了新的结论,确定郑和出生的确切日期应为洪武三年三月十一日。这个结论是有充分论证和说服力的。

明初,云南不在明朝统治之下。洪武十四年(1381年),傅友德、蓝玉、穆英率明军平定云南,马被俘,留在军中。明军分区回朝时,被押回当时的首都(今南京)。此后,他又与傅友德、兰等人并肩作战。19岁时,他被选入朱迪的燕宫。后来,燕王朱迪发动了“靖难之战”。他年约三十,正值壮年。随朱迪驰骋沙场,转战今冀、鲁、苏等地,战功卓著。公元1403年,朱迪在南京称帝,国号永乐。这一年,马被提拔为太监,掌管内政。次年正月初一,亲自赐姓“郑”。此后,马改名为郑和。次年,郑和35岁,下西洋的大幕正式拉开。

2/向西航行/

(一)郑和下西洋的次数、时间、所到国家(或地区)及其主要活动简述:

第一次:

时间:永乐三年(1405年)七月,郑和被任命为钦差大臣,连长太监,发函西去。“九月,五年,诸如此类,各国使者从容上朝。”[]

路线、目的地国家、地区及主要活动:从江苏苏州太仓刘佳港(今太仓市六合镇)出发“泛海到福建”,停靠福建长乐港(今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闽江出口太平港)做准备,等待东北风,冬季“福建五虎门约翰杨复元”。我每次下西洋,都是从刘佳港出发,停靠福建长乐港,然后伺机继续向西南航行。这次下西洋,先后到达占城、暹罗(今泰国)、久冈(今苏门答腊东南的巨大港口)、南五里、苏门答腊、锡兰(今斯里兰卡)、古里(今印度卡利卡特)等国家和地区。期间在占城、安南沿海逗留数月从事走访等活动,在爪哇岛交涉明军误杀,在古里勒刻下石碑,在旧港剿灭“劫掠商旅”的海盗陈祖义。

第二次:

时间:始于永乐五年(1407年)十月,距其首次从西方回国只有十多天。郑和是大使,王京红和后弦是助理。七年(1409)七八月回国。

到访的国家、地区及主要活动:先后抵达占城、爪哇、暹罗、曼拉贾、南五里、盖尔(今印度最南端)、锡兰、克志(今印度西南海岸克勤周边)、古里等国家和地区。他在爪哇岛谈判赔款,调停暹罗时期与邻国的紧张关系,并对锡兰的佛寺布施,在锡兰山上出版佛寺碑。

第三次:

时间:永乐七年(1409年)九月。郑和为大使,王景宏为副大使。他于14011年7月回到中国。

国家、地区及主要活动:先后抵达占城、真腊、暹罗、曼拉贾、苏门答腊、小居伦(今印度奎隆)、甘巴里、克志、古里等国家和地区。参观占城时,受到热情接待;在拉曼,建造了城市纪念碑,举行了封贝里苏拉国王的仪式;在锡兰,阿列热内国王发兵企图劫持郑和船队,被郑和活捉,带回中国“朝觐”。后来,他被成祖送回中国,所有海外国家都对这个消息印象深刻。与暹罗当地上层人员协商遣返中国罪犯何拔冠等事宜;曼拉贾的贝里苏拉国王回国时,率领500多名妻妾和官员随郑和船队游览明朝。

第四次:

时间:永乐十一年(1413年)十一月。在出海之前,郑和亲自到Xi安聘请“大学巷”的清真寺教哈三随船队。十三年(1415年)七月(说是八月)回国。

出访国家、地区及主要活动:道京曼拉贾、彭亨、吉兰丹、克孜、古里、尤山、胡鲁穆斯、阿丹(阿拉伯半岛)、穆古杜舒(今摩加迪沙)、马林(今肯尼亚马林迪)、布拉瓦、孙拉、比拉等亚非国家和地区。在这次航行中,郑和的船队航行到波斯湾、红海和非洲东海岸。在此期间,他调解了爪哇和曼拉贾的争端,调解了苏门答腊王位继承的争端。回国后,马林使臣随船队访明,献麒麟。

第五次:

时间:永乐十五年(1417年),我出海。下西洋途中,我先护送亚非各国使节回国。十七年(1419年)七月回国。

出访国家、地区及主要活动:道经占城、爪哇、曼拉贾、锡兰、克孜、古里、南五里、胡鲁穆斯、阿丹(今亚丁湾西北)、马林、苏禄、彭亨、沙里湾泥、布拉万、佐法、木古都舒、拉萨(今也门民主共和国亚丁)期间在克孜封山。回国时,曼拉贾、古里、胡鲁马、阿丹、布拉万等19个国家的使节随船队游览明朝,并赠送狮子、独角兽、豹子、西马、福禄花等珍禽异兽。

第六次:

时间:永乐十九年(1421年)下海。郑和为大使,王景宏为副大使。二十年(1422年)八月回归中国。

出访国家、地区及主要活动:此次下西洋,首要任务是护送赫鲁晓夫等16个亚非国家的使节回国,并访问所经国家。占城、暹罗、曼拉贾、锡兰、古里、祖法、阿丹、拉萨、尤山、克孜、木古都舒、布拉瓦等亚非国家和地区。在此期间,我们在阿丹购买宝物,并与祖法进行友好贸易。

第七次:

时间:宣德六年(1431年)正式出海。郑和为大使,王景宏为副大使。早在前年六月,我就奉玄宗之命,准备第七次下西洋。当年12月,郑和船队从南京龙江关起航,前往太仓靠泊。2006年2月,我到达长乐太平港。1433年3月,郑和在回国途中病死于古里,享年63岁。七月,船队回国,玄宗将郑和葬于南京中华门外的牛首山南麓。

出访国家、地区及主要活动:先后出访胡鲁穆斯、锡兰山、古里、曼拉贾、尤山、布拉瓦、穆古都舒等国家和地区。

传统主流观点认为,郑和下西洋前后有七次。大致情况如上所述。近年来,有人认为不止七次,因为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明太祖成祖派郑和下西洋去老港执行任务,不包括在下西洋的行程中。已故英国郑和学者门泽斯著有《1421:中国发现世界》一书,提出“郑和首次环球航行发现新大陆”的观点。他认为,郑和第六次下西洋,派出的船队绕过了好望角,绕地球一圈,然后回到中国。其中一支舰队从大西洋的佛得角出发,经加勒比海、波多黎各和佛罗里达到达加拿大东海岸,然后绕过格陵兰岛、冰岛和白令的北岸。门泽斯的新观点至今缺乏充分可靠的证据。迄今为止,人们普遍遵循郑和七下西洋的传统说法。

(2)郑和为什么下西洋?

人们在谈论郑和下西洋的时候,总会问和思考一个问题:明朝廷派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这是一个我们可以继续探索和思考的问题。这里就不讨论了,简单概述一下。

20世纪30年代以来,学术界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寻找下落不明的文健皇帝的踪迹,寻找张士诚或明朝建立前被划入东南的方国珍其余地区,说是以“荣外军”、“育洋人”、使海外各国“为中国服务”的政治目的为主,以发展和促进与海外各国的贸易为主要经济目的,明廷提倡“朝贡”

单一目的理论很难解释如此大规模和长时间的航行。提升国家威望,实现“朝贡贸易”发展双边友好关系的政治经济双重目的,应该是核心,也是最重要的。如果说当年郑和初下西洋,很可能是有寻找文健皇帝踪迹的目的,那么随着这项事业的不断推进,应该不是后来的目的或目的之一了。

③15世纪海洋上最美的风景。

整个15世纪,世界上发生了许多航海事件,其中郑和下西洋、哥伦布下西班牙、达·伽马下葡萄牙等都是对人类文明史产生重大影响的伟大航行。

简单做个对比,就能清楚的得出结论,郑和下西洋是15世纪海洋上最美的风景。

开航时间:郑和首航始于永乐三年(1405年);哥伦布于1492年首航,郑和于87年后首航。达·伽马的首航是在1497年,比郑和晚了92年。

下西洋的次数和持续时间:郑和七下西洋,历时长达28年。如果算上1424年永乐受命去老港的时间,就是八次。哥伦布四次航行到“新大陆”,历时11年。达·伽马两次出航,历时七年。(上一次是1502年到1503年)

航行路线和活动范围:郑和下西洋是沿着太平洋西部海域,然后进入印度洋;活动覆盖东南亚、南亚、西亚、北非部分国家和地区。哥伦布的航行路线主要穿过大西洋,从西班牙到西印度群岛、巴哈马群岛、安的列斯群岛和维尔京群岛,然后到达美洲。活动主要在大西洋和美洲的几个岛屿。达·伽马的航行路线从葡萄牙里斯本出发,沿大西洋南下,绕过非洲南端的好望角,然后进入印度洋。活动主要覆盖莫桑比克、阿拉伯海和印度。

规模:郑和船队下西洋,第一次:官兵27800余人,船只200余艘,其中大型船只(宝船)62艘;第二次:官兵人数缺载,应在2万人以上,有249艘舰艇待命;第三次:官兵27000余人,宝船(大船)48艘;第四次:官兵27600余人。第五次、第六次不祥,第七次有官兵27550人。推断第四、七航次的大船(宝船)数量应该达到五六十艘,总共200多艘。第五、六航次的官兵和舰队规模应该和其他航次差不多,甚至更大。哥伦布远航,第一舰队90人(说是88人),3艘船;第二舰队1500人,17艘;第三舰队200人,6艘;第四舰队由150人和4艘船组成。达·伽马的远航,第一次是由160多人4艘船组成的船队;第二舰队由1000多人和20艘船组成。

导航设备、技术等。:

(1)船舶的容积

陪郑和下西洋的宫震写了《西域记》,说郑和船队的宝船(大船)“威武无敌”。蓬、帆、锚、舵,需要两三百人才能移动。”[]另一位航海家马欢写了《瀛雅胜览》,记载宝船“长四十四尺,宽十八尺;它长三十七英尺,宽十五英尺。"[]换算成现在的计量单位,大宝长约152m,宽约61m中型船长约136米,宽约51米。预计装载量应该在1500吨到2500吨之间。这无疑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1492年哥伦布横渡大西洋时,他的船队最大有效载荷约为100吨,平塔号和尼娜号为50吨。达·伽马于1497年绕好望角航行至印度,其船据说是当时欧洲最好的船。旗舰“圣加布里埃尔”号长度不到25米,运载能力只有120吨,“贝里奥”号为50吨,一艘不明船只为200吨。

(2)先进的船舶

郑和的船队一般包括五种规格:最大的一种9桅12帆,是主要官员的指挥船和旗舰;其次,8桅船,称为马船,运载中级官员和军用物资;普通官员的三等桅杆6根;第四级是5桅战舰;此外,还有专门用来装载水、粮食等物资的水船和粮船。

郑和的船队有许多桅杆和船帆。为了平衡船体结构,减少航行时的左右摇摆,船的两舷都装有覆水板,称为“浮板”或“翼板”。为了增强船舶的抗沉性能,采用了水密隔舱法。这些技法,唐代就有,宋、元、明以后,有了很大的提高。

(3)导航技术

首先,借助风力航行。郑和每次下西洋都是在秋冬季节出发,也就是东北季风吹袭的季节。而且每次回来都选择夏天,恰逢盛行西南季风。如永乐七年(1409年),该航次“秋、九月从太仓刘佳港起航,十月停靠福建长乐太平港。十二月,随张到达福建虎门开阳,顺风十昼夜到达占城国。”[]

其次,巧妙运用罗盘针和天文地理知识,准确确定方位和航向。龚珍的《西域记》记载了郑和船队在海上航行。“水天相连,四面八方无纤。只有通过观察太阳和月亮的升起和落下,我们才能区分东方和西方,星星的高度和测量距离。全是桉树做的,书上刻着“干支”二字。浮针在水,指向船。”【】郑和船队,每艘船上都装有三重罗盘,每个罗盘由24人轮流日夜监控。夜间航行时,除了指南针外,我们还使用“持星术”,即通过观察天象,利用恒星位置来确定方位和航向。明末毛主编的《五北志》中,有几幅显示郑和航海图末端星辰过海的图。其中有一艘从西兰山回苏曼的大船,图上画着三面帆,东、西、北、南、四面都标着它的星:“盖华星八指”、“北辰星一指”、“灯笼骨星十四指……”所谓某星的“指”,是指在这艘船上观测天体的高度,从而确定船的具体位置,推算航程,确定航向。

3/如何认识郑和下西洋/

第一,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航海史上的壮举,也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盛事。回顾中国古代的航海,不言而喻,从历代官方或半官方的航海来看,郑和的航海时间跨度、船队规模之大、航海技术之先进、所到区域之广,都不是明初以前所能比拟的,直到近代才再现辉煌。

第二,郑和下西洋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航行。这一点从前面已经清楚地表明了。

第三,郑和下西洋是一次和平的航行,一次友好交流的航行。当一个文明体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出局,同时也必然会与其他文明体发生碰撞。碰撞后的目标是消灭对方吗?夺取对方的领土、财富等。当成自己的?把对方变成殖民地?抹去对方原有的文化?郑和下西洋则完全不同。没有殖民,没有殖民,没有掠夺,没有掠夺。由于各种复杂的因素,冲突是不可避免的,而且确实发生了,但郑和为了最终的和平与友谊采取了适当的措施来解决冲突和矛盾。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不同文明应该相互借鉴,友好共处,共赢共荣。

第四,郑和下西洋是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史上的高峰,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奠定了坚实而重要的历史基础。“海上丝绸之路”持续演变了几千年,郑和下西洋爬到了最高点,但再也没有超越。在海洋地理知识、海上技术经验、文化交流等方面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五,郑和下西洋对我国更好地认识海洋、保护和管理海洋、争取合理的海权具有多重借鉴意义和深远启示。

注意事项:

【】郑和故里还有其他说法,如镇南(今云南省楚雄州南华县)、海口、昆阳州、玉溪等。,供参考。

【】参见吴晗《16世纪前的中国与东南亚》,《清华学报》第11卷第1期。

【】朱:《郑和“耿旭三月十一日”的解读》,《第四届昆明郑和研究国际会议论文集》,云南郑和研究会、云南交通职业学院出版,2014年。

【明朝郑和传】

【】龚珍:《西域记·序》。

【】马欢《英雅胜览》卷首。

【】费信:《星征观》占城邦篇。

【】龚珍:《西域记·序》。

[]毛:《武北志》,第240卷。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1748273.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