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正史还是电视剧里,总有这样一个情节:一个官员老了,会向皇帝递上奏章,要求退休。皇帝批准后,官员会背上家人的行李,甚至把仕途中获得的金银财宝装上马车回家养老。
但很少看到官员年老辞职后还留在北京的。为什么?
中国古代,从隋朝开始,采用科举制度选拔人才,然后在士人中选官。据有关史料记载,一般人从中学读书到做学问,最快也会到50岁。
所以在北京当高官很老了。古代官员一旦到了60岁到70岁,就不得不考虑退休,也就是隐退。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有些官员本身虽然还能继续干下去,但由于某些原因,已经被边缘化甚至受到皇帝的怀疑和不信任。这时候趁机写“因旧病不能自理者”,皇帝一般会给他们方便蒙混过关,这也是古代封建时代君主与臣民之间的潜规则。
既然是臣子主动给皇帝面子,一般情况下,皇帝会对退休退职的官员进行奖励和表彰,让他们“回乡”,这也符合古代士人的人生理想。
中国人有返本的传统。官场生活漂泊,老了都想回老家。这是学者的普遍想法,堪称古人的普世价值。
但是,历史上也出现过另外一种情况,就是一些元老级的官员退休回乡了。当朝廷出现大问题时,统治者还是会重新启用这样的朝廷礼仪。这种情况和现在的企事业单位聘用退休员工差不多。
另外,大部分退休官员之所以选择回乡,除了遵循传统的原因,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各国的生活成本都比国内其他地区高很多。
官员继续在北京生活,必然要维持前世的排场。缺少养老金的官员,此时必然面临巨大的经济压力。
更重要的是,官员任职期间居住的住所是“官邸”,也就是说,房子属于国家,不同档位的官邸供给不同级别的官员。一旦失去原来的官职,就失去了继续住在官邸的资格。
除非有人在仕途中受到皇帝的宠爱,或者为朝廷和国家立下了汗马功劳,皇帝才会奖励或者支持他修建私人宅邸。《红楼梦》中的府和府,也就是贾家所在的地方,就属于这种类型。两院大门的牌匾上,有“建公房”的字样。
可惜这样的荣誉和奖励,毕竟是属于“四王八太子”这样极少数有权势的人。除了这种世袭家族,大部分官员退休后,既没有足够的收入来源,也没有合适的地方留在京城。退休后回国自然成为最现实的选择。
此外,除了养老回乡之外,回乡养病也是做仆人、权衡进退的重要手段。很多时候,一些大臣在特殊时期左右为难的时候,就会找出来这样的借口,这种借口通常叫做因病任用官员。
就像“不能上任的老头”一样,只是辞职的借口。是否批准官员退休,最终解释权属于当今王朝的最高统治者——皇帝本人,是否批准完全取决于皇帝的意志。
当一个臣子提出这样的要求,皇帝又想让这个臣子继续为国效力,他就会坚持利用自己的感情,或者派一个太医在京城治疗。通常这种情况下,官员很快就能以更好的状态为皇帝服务。
当然,还会有另一种情况。皇帝批准了官员“做官”的请求,说明官员真的到了应该离开权力中心的地步。这个时候,尽快离开,回老家养老养病才是王道。
留在京城只能引起政敌的怀疑,甚至引起皇帝的进一步怀疑。轻者会受到训斥和惩罚,重者会危及生命。
另外,根据古人的价值观,孝道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孟治天下的封建王朝都非常重视孝,不止一个朝代有以孝选官的制度。
就官员而言,父母死了也要孝顺三年。同时,古代有“父母不远行”的说法。官员的父母一般都住在老家。所以他们回老家为父母尽孝扫墓也是理所当然的,也是受这种思想的影响。古人还衍生出一个很重的地方宗族观念。
很多时候,官员退休回乡,要么是彻底下岗。历史上很多大学者身在江湖,却忧国忧民。他们利用退休时间在家乡创办慈善学私塾,为家乡和家庭培养有用的人才。也是实现人生价值和理想的重要途径。
至于这些官员回乡后办私塾做慈善的费用,主要来自两部分,一是官员做官期间的积蓄,二是很多英雄退隐回乡后,朝廷和皇帝会给他们大量的田庄土地。
这些资产位于官员的家乡。退休官员拥有这些资产后,就可以顺利成为当地的地主,进而成为当地的名门望族。
当然,皇帝授予的封地并不都在家乡。这时候很多官员退休后都会回到自己的封地。既然是自己的封地,理论上可以算是自己的第二故乡。在自己的封地繁衍自己的宗族也是一种常见的选择。
在古代无论官职多高,他最终的归宿都是故乡。归根结底,中国属于农业社会,故乡和土地是千百年来每个人都无法抛弃的终极追求。
官员退休后,回家享受天伦之乐,远胜于与北京的权力漩涡保持联系。更何况家乡有自己的财产和宗族亲戚,还有祖先的坟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