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作为农耕民族,深受儒家文化影响,非常重视“孝”。但《孝经》开宗明义:“身有皮,父母恐损,故孝始。”所以汉族把蓄发视为“孝”的象征,根本不敢损坏!
然而汉民族根深蒂固的“头发情节”在清军入关后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清朝的统治者来自游牧民族,为了方便狩猎,经常剃发,没有蓄发的传统。
所以早在崇祯十七年,清兵入关时,就颁布了剃发令,规定“清军所到之处,无论官民,十天之内,一律剃头剪辫,不从者斩首”。“剃度令”的目的很简单,就是宣传女真族的剃度传统,摧毁汉族的自尊心,以利于满族统治者的封建统治。
所以在清朝的267年里,神州大地上所有的男人都有不伦不类的“阴阳头”!
“不留头发,不留头发”
清朝统治者作为“异族”人,深怕被中华文化同化,所以一入关就不遗余力地实施“剃度令”。口号很严厉:“不留头发,不留头发”!很多不想剃头的人都被清军残酷镇压了!
在清朝统治者的“暴力威慑”下,汉族男人为了生存,不得不违背祖训,剃光头发留辫子!值得一提的是,清宫戏中表演的“阴阳头”并不是清宫独创的发型。“剃令”规定的标准发型是“钱鼠尾”式!
所谓“钱鼠尾”,就是把头周围的头发全部剃光,只留下一把钱大小的头发,然后编成细细的辫子,其粗细应该刚好穿过“孔方雄哥”中间的那个洞。它看起来像一条细细的老鼠尾巴。秦时珍在《伏枥草》中形象地描述说:“辫子下垂,形似鼠尾,不雅观。”
那么清宫戏里的“阴阳头”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
“阴阳头”的出现很晚,也很短暂。清政府的“西山日落”,正是阴阳头“遍地发达”的时候。那是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
根据历史考证,在1799年之前,也就是乾隆皇帝在位之前,清朝的发型并没有太大的变化。最多剩下的头发从一块钱变成三四块钱,还是细细的一绺!
1799年以后,发型大变,很快就从三四块钱变成了五六块钱,八九块钱,发区越来越大,直到变成了我们在清宫戏里看到的“阴阳头”。
有没有注意到,蓄发量正好与清朝统治的强弱相反?乾隆是“分割线”。乾隆以前国家鼎盛,剃发严格。乾隆以后逐渐衰落,蓄发增多。这说明“理发令”是极不得人心的,是逆历史潮流而动的。清朝统治力量强大的时候,还是可以用暴力威慑的。一旦统治力量薄弱,人们的头发长得就更慢了。
整个过程是一个自发的进化过程,大家都知道,连统治者都无动于衷地允许它!
即便如此,直到孙中山成为临时大总统,人们还是有“辫子”的,而这个“辫子”最大的问题不是丑,而是脏!
那么清人的“辫子”到底有多脏呢?
受观念和社会生产力的影响,古人很少洗澡。一方面,当时没有自来水,取水非常费时费力。再一个,古人的房子密封性不好,冬天室内温度很低,满足不了洗澡的条件。更何况古人认为洗澡会有害健康!
《古今医学体系大全》载:常浴者,凝血化气,身有光泽而气自毁。所以,患痈者,血压倒,神无敌”!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在封建社会,上至王公大臣,下至平民百姓,都很少沐浴。据史料记载,清朝时,王公大臣一个月才洗一次头!而普通劳动人民往往一年才洗一次!
清朝以前的古人虽然很少洗头,但头发至少是散的。在可能的情况下,他们经常用梳子梳理,这样不会“堆积”太多灰尘和垃圾。而清朝的“辫子”盘根错节,无法梳理,为垃圾、污垢、跳蚤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
每隔十天半个月,达官贵人就会把它解开,稍微清理一下。普通劳动人民整天忙着工作没时间管它,一年也不会解一次。里面堆积的垃圾估计堪比一个“小垃圾场”!
一个去过清朝的英国女人“有幸”看到清朝人洗头。据她回忆,辫子一解开,就有一股臭味。里面的灰尘和虫子掉了一地。她当场就吐了,之后好几天都吃不下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