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几乎每个王子都梦想成为王子。王子是这个国家的储君和王位继承人。老皇帝一死,太子就可以马上继位。这样的好事,哪个不想,古往今来,为了争夺东宫太子的位置,发生了多少悲剧,足以证明本座炙手可热。
但是,有这样一个另类的王朝,它的诸侯视太子为洪水猛兽,人人避之不及。没有人想当太子,老皇帝甚至为太子担忧。
你为什么不想成为王子?
其实不是人品正直,兄弟情深,而是做太子太贵了。
如果你想成为王子,你必须改变你母亲的生活。换句话说,你成为王子的那天就是你母亲被杀的那天。
这叫“子母之死”,是一种非常残酷野蛮的制度。这个制度离今天很远,一千多年前就有了。尽管饱受非议,但推行这种野蛮制度的王朝却毫不动摇,严格执行了130年,六代皇帝。
直到一个豪放美丽的皇帝上台,这一切才改变。
皇帝最宠爱的妃子生了一个儿子。按照制度,这个男孩将来要被册封为太子,也就是说他要下令杀死自己心爱的妃子。他祖先定下的规矩不能违反。
皇帝实在不忍心处决美人,终于鼓起勇气下令废除这种野蛮的祖制,而不是处决自己最宠爱的妃子。从此,这种野蛮的制度彻底走进了历史,成了死对头。
为了什么目的建立了这样一个令人发指的制度,王子被授予,母亲被处死?原因是什么?已经实施了130年了。
这一切都要从神秘的王朝说起。
这个朝代就是历史上的北魏,南北朝时期的一个重要朝代。
北魏,鲜卑拓跋部建立的王朝,最早兴起于大兴安岭,后南迁,先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后又迁都洛阳,积极出兵南征,攻下淮河流域,与南朝长期对峙,形成了历史上的南北朝。
北魏皇帝是拓跋氏,汉化后改姓袁。在本土化之前,他们保留着强烈的游牧习惯和母系氏族的痕迹。尤其是北魏建国前的部落联盟时代,女性地位很高,甚至发生过太后弑君的悲剧。
也许正是那次事件刺激了北魏的君主们,促使他们开始思考如何限制后权,以避免后宫干预的悲剧重演。
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珪建立北魏后,就开始考虑自己的接班人。他选择了汉人的长子继承制,但加入了自己的创新。比如他引入了著名的“子贵母亡”制度。
武帝晚年性情大变,暴虐无道,滥杀无辜。服用大量丹药使他变得喜怒无常,疑神疑鬼。在册封太子的问题上,他首先选择了长子拓跋嗣。他在召见拓跋思时,引用汉武帝处死勾践夫人的典故,说要封他为太子,同时效仿汉武帝处死拓跋思之母。
尽管拓跋思苦苦哀求,但道武帝对拓跋思母亲的死不为所动。这件事之后,拓跋思一整天都在以泪洗面,道武帝非常恼火。他叫拓跋思来见他,明确表示要用法国战术。
拓跋刚跑了,太子逃了,尴尬。
道武帝被迫将私生子拓跋邵改为太子,当然坚持先给母亲死。
拓跋绍为了救母亲,一怒之下持刀冲入皇宫,刺杀了道武帝。逃出来的拓跋思又被召来平乱,于是杀了拓跋绍母子,继位,也就是明元帝。
照元帝是个受害者,失去了母亲,有锥心之痛,想必他即位后应该废除这种野蛮的制度吧?
你这样想太天真了。
有句话叫“这一次又一次”。做太子和做皇帝,地位不一样,想法也不一样。明朝元帝即位后,为了稳定统治,不仅没有废除,还严格执行“你娘死”制度。
到了晚年,他在授予拓跋焘太子爵位的时候,还把自己的母亲给打死了,这才是最可怕的地方,令人心寒。
拓跋焘是北魏历史上的皇帝吴泰,他也是。此外,文成帝拓跋、献文帝拓跋弘及其身后的孝文帝袁弘无一例外地严格执行了这一制度。
没有人敢废除它,也没有人敢妥协。
直到孝文帝的儿子宣武帝袁科登基,才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宣武帝就是前面提到的勇敢而美丽的皇帝。他为什么要一意孤行,废除所有祖先都不敢废除的制度?
很简单,因为他更爱美。
这个美人就是他最喜欢的妃子,胡崇华,后来成了太后,谥号太后。
胡崇华是个漂亮的女人,宣武帝对她没有抵抗力,而且她还为宣武帝生了一个儿子。据说当年嫔妃都不敢生男孩,因为怕被赐死。一个个拜佛,祈求无子。另一方面,胡崇华想要一个儿子。她对嫔妃们说:“如果我们都不想要一个王子,那么王室的血脉就断了,王位就没有继承人了。我不怕死。我一定要为皇上生个儿子。”
这说明当时的胡重华并不怕死,她的勇气和觉悟让宣武帝很开心,也更爱他了。
后来,胡重华真的生了一个儿子,宣武帝喜出望外。他立即被封为太子,也就是后来的孝明皇帝徐苑。
册封皇太子后,许多朝臣请愿宣武帝做祖先的行为,给胡崇华死刑。但是宣武帝无法忍受一直这样做。后来他豁出去了,发函废除祖制,胡崇华逃过一劫。
宣武帝死后,太子即位,由于年纪太轻,无法执掌大权,胡太后面对朝鲜,北魏进入太后统治模式。
这个胡太后不是一个合格的领导者。他嫉贤妒能,碌碌无为,养男宠,污后宫,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甚至传到了孝明皇帝的耳朵里。
孝明皇帝恼羞成怒,下令处死几位男宠太后。胡太后非常生气,双方的矛盾一触即发。
后来,在一个诸侯的唆使下,胡太后肆无忌惮地毒死了明成祖,导致胡彩儿朱融来京认罪。在黄河岸边,尔朱荣屠杀了2000多名北魏高官,胡太后本人也被装进竹笼扔进黄河淹死。
胡太后死后七年,北魏也崩溃了。
当年建立这一制度的目的是为了杜绝后宫外戚的干涉,维护皇权。当我到达宣武帝时,我坚持废除这一制度。结果胡太后把持朝政,胡作非为,最终丢掉了北魏。
这真是不可思议。似乎证明了道教的武帝确实有先见之明,预见到了接下来的灾难。
而宣武帝不听老人的话,劣势就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