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让秦国获得巨大成功,多数人却不知其邪恶的一面

头可断血可流2022-09-23  23

商鞅变法让秦国获得巨大成功,多数人却不知其邪恶的一面

“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制度改革之一。自商鞅变法实施以来,秦国迅速崛起,从一个被东方六国视为屌丝的贫穷秦国,发展成为一个傲视群雄的富强秦国和,最终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千古大业。从结果来看,“商鞅变法”显然是非常成功的。但后人对“商鞅变法”的评价很差。后世学者甚至一说起商鞅的名字就觉得“口臭三日”。北宋苏轼在《告皇帝书》中直言:“然而商鞅变法,不管人言,只能突然富强,还能叫天下怨。”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商鞅变法”如此不受后人欢迎?

要回答上面的问题,首先要说说“商鞅变法”到底是怎么回事。

大多数人对“商鞅变法”的理解只停留在“商鞅通过推行变法使秦国强大”的层面。稍微了解一点的人可能也知道,变法的内容包括“废矿田,开楼,实行郡县制,奖励农织和兵役,实行坐法”等。然而,这些都只是表象。“商鞅变法”的真正核心是重塑集体和个人。通过渐进式的变革,秦国和秦人最终融合成一部冷酷高效的战争机器。

“商鞅变法”的核心思想是把全国所有的资源都投入到农业和战争中去,与这两件事无关的都要限制。商鞅认为,秦国应该只有两种人,即农民和士兵。如果每个人都种地,就会有更多的粮食,更多的粮食就会生出更多的人,这样就会有更多的士兵。更多的士兵会通过战争掠夺更多的土地和人口,生产更多的粮食,养更多的士兵,等等。

为了让秦人种地,商鞅堵住了其他出路,比如不允许粮食贸易,不种地就没有粮食,只能强迫百姓退出其他行业,回去种地。秦国的粮食产量在短时间内急剧增加。

在用三年时间把秦国变成一个大农场后,商鞅推出了著名的二十封地制度。这种制度削弱了贵族血统的特权,将爵位奖励与战场斩首直接挂钩。

商鞅推出二十秩制度的主要目的有二:一是通过削弱贵族阶级来实现中央集权;二是鼓励秦人奋勇杀敌,为国而战。有人认为20个爵位的制度类似于后世的科举制度,让普通人也能有晋升的阶梯。真的是这样吗?其实没有。

商鞅认为“有德之国,在于其弱民”。他的人任何多余的积累都叫“毒”。如果农民有余粮,他们就会开始考虑如何活得更久或者吃得更好;如果商人有多余的钱,他们会追求美貌和其他物质享受;当官的没事干,就会有个人野心,或者追求名利。最理想的状态是让人民处于半饥半饱的状态。只有家里没有玉米,人民才会有进取精神。

所以,商鞅一方面通过二十封号制度为百姓画饼,激发百姓务农杀敌的热情;另一方面,通过不断发动战争,不断消耗人民的力量。结果秦国通过战争掠夺越来越强大,而秦国人民越来越处于弱势地位,不得不更加依附于国家。

“商鞅变法”也把愚民政策发挥到了极致。崇拜者和反对者都是商鞅眼中的“乱民”,都是被攻击的对象。商鞅不准想秦人的要求,只要他服从,全心全意为国家目标服务。后来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是“商鞅变法”控制思想和政策的延续。

经过二十三年的变法,秦国的国民完全沦为国家的战争机器。秦军以强大的虎狼之势横扫东方六国,好战凶残的秦人让六国闻之色变。

然而,在秦朝统一天下的时候,秦朝很快就受到了“商鞅变法”负面效应的冲击。抛弃人性的制度设计导致民怨沸腾,“天下患秦久”。结果秦朝建立才十年,战无不胜的老秦就被吞噬在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1747059.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