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那么多银子,现在为什么消失不见了?考古学家给出答案

古代那么多银子,现在为什么消失不见了?考古学家给出答案,第1张

古代那么多银子,现在为什么消失不见了?考古学家给出答案

古装剧里,古人出门经常带着白花花的钱,大户人家每月的钱也多以钱结算。

古代中国有这么多钱。现在这一切都去了哪里?为什么从日常生活中消失了?考古学家给出了答案。

昂贵的白银,这仅限于富裕家庭使用。

银很贵重,容易保存。很早就在中东、地中海等地区作为货币使用,但在中国,使用白银作为货币的是汉朝。

虽然先秦时期就有了银币,但在当时的统治者眼中,白银和“珍珠、乌龟、贝壳”一样,都是一种装饰性的宝物。高价稀缺的白银远离了人们的生活。

汉武帝曾经进行货币改革,采用银、锡铸造白金作为流通货币。根据不同的形状和图腾,铂金价值3000,500和300元。

然而,由于铂是由银和锡共同铸造的,所以关于它们各自的重量还有很多工作要做。银贵,锡便宜。许多强大而贪婪的人秘密铸造劣币牟利,导致铂金贬值。

结果只用了一两年就废了白金。此后,铜钱早已成为汉代唯一的钱币。

但铜钱价格便宜,不适合大规模交易。例如,钱总是重约五磅。在宋代,买一匹马大约需要五十斤,马重二百五十斤。一匹马的买卖尚且如此,更不用说大宗商品的交易了。

白银取代铜币成为流通的主要货币只是时间问题。但纸币“交子”出现在宋代,白银的使用范围始终仅限于上流社会。电视剧里,手头拿出十二两银子的并不多见。

在历史的长河中,因朝代更替而不断流失。

作为白银权力和财富的象征,在权力斗争中不断易手,在战争、权力斗争等各种方式中不断败北。

到了宋朝,辽金相继崛起北方,宋人实力衰弱,只好用“旧币”买个暂时的和平。1004年《元元之盟》签订后,北宋每年给辽朝丝绸20万两,白银10万两。1141年的“绍兴和会”,南宋每年给金朝的银子有25.2万两,丝绸有25万匹。

这些只是表面上的白银外流,在那些表面上没有进行的交易中,尤其是朝代更替中,白银也是很常见的。

据《彭山县志》记载,顺治三年,因政局不利,张撤离成都。但由于此时道路被清军封锁,他只好改走水路。不料在彭山县河口被名将杨展伏击。

这次伏击几乎消灭了张的军队,随行的满载金银的木船也沉入了江口。因此,河口的传说在张流传甚广。在彭山江口镇,“石龙至石虎,金银五万,谁知破之,可买成都府”的歌谣广为人知。

江口沉银不是传说。2005年,施工队在施工过程中,在这一带发现了7枚明代银锭,随后考古人员进行了深挖。

张沉船中的大部分白银是从明政府、宗室和官员手中没收的,具体数量不详。而张的西征大军,曾经灭掉湖广地区的楚、冀、、荣、闵诸王,掠夺了巨额的白银财富,沉入河底的白银肯定不在少数。

在中国历史上无数次的朝代更迭中,流失了那么多白银,经过朝代的积累,肯定不少。

清代对外贸易出现“白银外流论”。

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的对外经济交流越来越频繁。嘉庆十九年,时任户部左侍郎的苏冷提出“白银外流论”,认为白银外流导致白银短缺,其中特别提到白银外流的主要原因是外商用外国银元征收中国粮银。

尤其是当英美把一批又一批鸦片运到中国换取白花花的白银时,中国不仅损失了上亿的白银,还陷入了“屈辱的百年历史”。

苏冷在呈给皇帝的奏折中提出了白银外流的两个原因。一是外商贿赂洋行职员,打着海运的幌子将内地的白银走私到外国,大量白银出国,形成“白银外流”;二是外商将银元带入内地,套利银元与白银的差价,使白银流出。

列强一方面将大陆的全彩银币走私出大洋,一方面又将成色不足的银币运入中国。这两项措施都让中国的白银迅速流失。

鉴于白银问题的重要性,嘉庆帝及时颁布上谕,要求两广总督蒋查明外商走私白银出口的事实。

在《告皇帝书》中,江口涣根据自己对行商行为和当地商业状况的调查,回答了苏冷在《告皇帝书》中提出的两个问题。

说明在“易货”的中外贸易安排下,实行一条龙贸易的行商不可能将粮食白银走私出境,外国进口的银元在交易中主要用于补足尾数,其中不存在套利空。

事实上,即使蒋奏折中的情况属实,白银外流仍然危害国家。最直接的就是老百姓用的外国银元多了,很可能会改变中国的货币。

更有学者记载当时广州的汇率,一百旧西班牙银元,相当于七十四个银锭;一百新西班牙银元,相当于七十二银锭。

银锭纯度一般为94%,西班牙旧银元纯度只有90%。另外,西班牙银元的分量不足。经换算,标准银锭比西班牙银元多含银1.25%,可见白银外流论不假。

战争赔款加速了白银的流失。

很快,清政府预感到,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的白银来源有枯竭的危险,于是统治者颁布了禁止鸦片贸易的诏书,希望挽回白银的损失。结果引起了比他的法令更强烈的反抗,鸦片彻底腐化了中国南方各省的州官。

在英国大炮的轰击下,中国被迫打开国门。1840年战争失败后,中国被迫向英国支付巨额赔款。

在中国使用丝织品和茶叶的初期,从国外换来的白银迅速外流,鸦片流入造成的中国白银短缺严重冲击中国经济,迫使中国社会陷入半殖民地的角落。

从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列强瓜分中国的土地和白银。比如根据中日《马关条约》的规定,清朝要向日本缴纳两亿两白银,分八期缴纳。在《辛丑条约》中,每个中国人要赔偿一两白银,共计4.5亿两,这还不算利息的数额。

虽然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政权,但是清朝末年,政府确实向外国列强送去了大量的白银赔款。

根本原因是银本位制改为金本位制。

银在古代是比较常见的。一个很大的原因是当时的货币制度是银本位制,即采用以白银为本位货币的货币价格机制。

因为白银作为货币,可以兑换大部分物资,日常生活中可以购买,战争中可以作为主要的流通资金,甚至可以作为珍贵的陪葬品埋在坟墓里。

银本位制的实施需要自由铸造、销毁、兑现、进出口。然而,当中国开始逐渐与外国交流,银本位金融制度与国际金融接轨时,出现了一些不适应。要知道资本主义国家从18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一直实行金本位制。

因为中国采用的是银本位制,当中国的银价以国际黄金来衡量时,中国的白银就相当于国际市场上的一种商品,随着国际价格的上下波动,造成了中国价格和世界价格的波动是相反的。

当时中国国内物价容易受世界市场控制,经济不稳定,所以当时的政府只能禁止金银进出口,如1930年5月禁止黄金出口,1934年10月禁止白银出口税和平衡税。

但是,这些做法也动摇了白银本位制的基础。国民政府只能进行货币改革,最终于1935年11月实行了“法币改革”。银本位制被废除,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当白银不再作为记账本位币时,人们对它的谈论自然就少了。随着更方便的纸币和电子支付的普及,使用白银进行交易变得非常罕见。

白银作为流通货币正在逐渐消失,但并没有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

把它变成一点点生命,成为必不可少的化工材料。

银是一种优良的导电和导热材料,在标准条件下,它是最亮的金属。银除了被制成各种形状的首饰,被人们佩戴和收藏外,还成为现代工业中不可缺少的化工原料。

着色剂、抗菌剂、有色玻璃的银、锌、纽扣电池,生活中很多工业品中都含有银,但由于含量和外观的原因,人们可能一眼就认不出来。

在硝酸银溶液中加入溴盐会沉淀出溴化银,溴化银具有优良的光敏性。在硝酸银溶液中加入碘盐,会析出碘化银,可以撒入云中进行人工降雨;金属银可通过葡萄糖与银氨溶液的反应被还原,可用于制作镜子的涂层和玻璃圣诞饰品的内表面。

银具有杀菌、抗病毒的特性。早在古代就有银筷子等银餐具。虽然所谓的“银筷验毒”并不能确定死者是死于中毒还是食物有毒,只能检测出砒霜引起的中毒,但使用银餐具确实对人体有益。

因为银可以分解水中微量的银离子,银离子在低浓度下就可以吸附水中的微生物,使微生物赖以呼吸的酶失去作用。几十亿分之一毫克的银可以净化1kg的水,杀菌能力惊人。

而银及含银合金可以制成各种人体组织,帮助人们维持健康,如牙齿、手术用织物材料、长期导尿管等。使用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感染,早在公元659年中国就有人用银膏来修补牙齿。

从古至今,白银从珠宝、货币到材料,都在不断地改变着它的形状和功能,以不同的姿态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时代在变,银的作用和形状也在变。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1746621.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9-23
下一篇 2022-09-2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