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开方误诊等乱象频发。网上接诊25万的医生靠谱吗?今年年初,住在湖南常德的夏梁被口腔溃疡困扰了一段时间。嘴里出现很多白皮,喝水都疼。受当时疫情影响,他决定通过网上咨询找到病因,解决痛苦。
然而,他咨询的几位医生给出了几种完全不同的诊断结果,这让夏梁感到困惑,并质疑在线咨询的准确性。
这种经历并不独特。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今年发布的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国在线医疗用户规模已达2.98亿,同比增长38.7%。随着互联网诊疗的快速发展,白诊误诊、首药、AI开处方、诊疗事故等乱象层出不穷。也纷纷而来,成为行业中埋藏的暗矿。
针对上述问题,堵漏排雷的监管措施继续推进。从2018年国家卫健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医疗机构网上复诊,到最近公布的《互联网诊疗监管规则》,保证了每一次空诊疗的透明和规范,一张保证互联网诊疗质量的网越织越密。
网上咨询误诊的情况时有发生。
诊断结果多种多样。
夏梁向法治日报记者回忆,当时他在网上咨询的第一个医生是一家三甲医院的口腔科医生。给对方看了自拍的口腔照片,用文字描述了相关症状后,医生诊断为上火导致的口腔溃疡,说吃点消炎药,多喝水,好好休息就没事了。然后,他开了消炎药,让他线下买。
遵循医生的建议
用了3天消炎药也没有好转,于是夏梁选择了另外两个平台的3位医生进行咨询。提供的图文和之前一样,但是得到了不同的诊断结果:有的医生认为舌炎导致口腔溃疡,有的医生诊断为口腔炎症,有的医生称之为念珠菌感染。
三个医生都开了不同的药,这让夏梁很困惑。
他不敢轻易吃药,然后去了市内一家线下医院,被诊断为抗生素引起的念珠菌感染。对症下药后,病情有所缓解。
北京一家口腔医院的资深医生告诉记者,念珠菌感染对于牙医来说其实并不难判断。之所以出现同样的图文,诊断结果不一致,主要是因为网上咨询的局限性。
线下问诊时,口腔科医生不仅会观察口腔情况、询问病情,还会按压、触摸,综合判断结果。但在线问诊医生只能靠图片和文字,很难准确判断,更别说开处方了。医生解释道。在他看来,患者可以上传线下医院拍摄的片子,出具病理报告等。用于在线咨询期间的回顾、随访或咨询,但不是第一次。
近年来,互联网+医疗发展迅速。从互联网医院到常见病、慢性病患者的互联网问诊,医保都可以报销。从网上售药到核心诊疗再到互联网医保,各地方案积极支持在线医疗的全方位发展,为在线医疗用户的增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与此同时,对于夏梁来说,同一个疾病在网上咨询许多医生,但得到不同的诊断结果并不罕见。
北京某大学大三学生
张生·星泽自称是一个病人。近年来,他经常使用网络咨询平台,他的感受是复杂的——特别方便但不可靠。
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的皮肤上有一些小红点,特别痒。为了快速解决问题,他打开了一个在线咨询App,选择了皮肤科看标签的专业医生,花了109元进行图文咨询。结果医生告诉他可能是得了皮肤病,建议购买相应的药物进行治疗。后来他去线下医院做了详细检查。结果,他对菠萝过敏。
网上咨询方便,但对疾病的描述一般仅限于文字和图片,容易误诊或白诊断。张兴泽说。
多位受访的业内人士一致认为,every 空的诊疗并不适合所有患者,常见病、慢性病的随访才是互联网诊疗长期以来的导向。但是对于什么是随访,业内一直缺乏具体的标准,造成了一些监管上的真相空。
开处方前先选药。
AI处方患者买药
除了咨询,买处方药是互联网+医疗的另一个特点,健康、便捷。然而,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一些互联网医疗平台采用的操作模式是先采购药品,再使用药品配方,甚至由人工智能软件自动生成处方。
家住湖南怀化的李恊于2020年初在一家在线医院为她4岁的孩子购买了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当时医生开了处方。今年3月,因为孩子再次出现类似症状,她尝试在某网上购药平台购买这种药,很快就被平台转到了网上咨询板块。她上传了两年前的处方后,
医生马上给她发了购买链接。
近日,记者在某购药平台下单购买左氧氟沙星胶囊后,平台提示选择线下确诊疾病。记者在疾病一栏随机检查了几项,处方/病历/检查报告一栏空,确认已确诊该病,使用过该药,无过敏史、相关禁忌症及不良反应。它很快通过了验证。提交名单后,系统跳转到咨询板块。
几秒钟后,有医生接诊,连续发了几条信息。第一条强调互联网医疗只为随访用户提供医疗服务,后面的留言都是为了确认是否有过敏史或处于特殊时期。记者什么都没回复后,不到2秒,为了方便,发来了处方和购买链接。
北京居民杨牧就有过这种经历。他怀疑屏幕后面的医生是不是真正的行医者:在XX平台购买处方药时,感觉对方和机器人没什么区别。只要打字完成,对方会在10秒内迅速同意,完全不需要给出任何专业建议。有一次,他故意试图描述一种不是他想买的适应病情的药的东西。结果对方还是二话没说,很快就写好了药方。
有互联网医疗行业人士建议:如果是正规的互联网医院,有资质的医生开具的电子处方要有医生的签名和互联网医院的电子印章。不排除一些小的互联网医疗平台还在使用人工智能、机器人等工具自动生成处方。一些大的平台会用AI辅助医生提问,比如问病人多大了,有什么问题等等。,但处方必须由医生开具。
北京中医药大学法学教授邓勇告诉记者,为了
为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我国《处方管理办法》和《医疗机构处方审核标准》已明确规定,医师在医疗活动中开具处方后,药师应当对患者的处方进行审核,但相关标准并未明确禁止自动生成处方的行为。
没有法律禁止也能做到。如果规定不明确,地方的做法就会很乱。现实中,一些平台选择‘AI开方,客户直接拿药’的模式,跳过传统的处方开药审核,直接把处方变成‘卖药’。这种行为严重违反了我国的药品管理制度,也为患者的用药安全埋下了隐患。邓勇说。
庞大咨询是真的吗?
谁来监管在线医生?
在线问诊,医生回答多少次才算完整问诊,平台显示的医生问诊量是否虚假,患者的诊断内容是否为医生的真实回复...记者在北京、天津、湖南等地随机采访了10余人,发现这些也是困扰他们的主要问题。
北京某大学大二学生郝颖睿对此深有体会。她经常用网上问诊,但医生回答多少问题才达到收费标准还不清楚。刚开始有几个问题是免费咨询,但只要开口就是问题,比如说谢谢或者你好。空闲时间用完之后,医生才刚刚进入正题。为了了解更多的信息,你只能付费成为会员。交钱后,医生会要求提供检查结果等信息。有时候跑了一圈,最后还是让你去线下医院咨询。
在线咨询之前,先看看平台上哪个医生的咨询量多,再确定咨询哪个医生。这是山东。
曲阜居民张道道对此习以为常,因为在她看来,医生咨询量大,就意味着医术强,受患者欢迎。但她注意到一些网络咨询平台上标注的医生咨询量高达几万甚至几十万,不禁质疑这些数据是否属实。
记者在某在线咨询平台搜索皮肤科医生,发现该平台在线咨询人数最多的皮肤科医生为25万人。假设每人平均在线咨询时间为10分钟,则在线咨询时间约为41667小时。如果是10年3650天,这10年平均每天在线咨询时间约为11.4小时。
对于这些问题,该平台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这几年一直在探索品控。比如一个医生回答几次就算一次完整的问诊;如何监管将搜索到的内容复制粘贴给患者的医生;如何保证录取人数真实;误诊或开错药谁负责等。
核心问题是医生在网上做出的诊断谁负责。线下医院的医生由各地卫生健康委监管,医院和科室也会进行规范管理;而在线医生相对独立。前述北京某口腔医院资深医生说。
政策陆续落地。
更好地保证诊疗质量。
互联网诊疗的大规模增长始于2018年。这一年* * *办公厅出台了《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旨在提升医疗的现代化管理水平。截至2021年底,中国互联网医院超过1700家。
多年来,为规范互联网诊疗行为,《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和《互联网医院管理办法(试行)》
《远程医疗服务管理规范》等规范性文件陆续出台,对医疗机构资质、从业人员资质、设备设施保障、服务流程规范等提出了要求。涉足互联网诊疗服务。尤其是今年6月,国家卫健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制定了《互联网诊疗监管规则》,备受公众期待。
该规则对互联网诊疗中的处方审核、隐私保护、诊疗质量控制等社会关注的问题做出了详细规定。
至于哪些病可以在网上看,细则要求符合随访条件:患者应提供明确诊断的病历,如门诊病历、住院病历、出院小结、诊断证明等。,且接诊医师应保留相关资料,判断是否符合随访条件。当患者病情发生变化,本次就诊被医生判定为首诊或者存在其他不适宜互联网诊疗的情形时,主治医生应当立即终止互联网诊疗活动,并将患者引导至实体医疗机构就诊。
邓勇认为,这些标准更具可操作性,赋予了医生更多的专业权限,进一步明确了服务边界和监管边界,有利于互联网医疗服务的规范。
对于线上诊疗质量监管是否与线下诊疗一致,细则给出了肯定的回答:要求依托实体医疗机构,将互联网诊疗纳入整体医疗服务监管体系。
对于无处方可买的处方药,严禁先拿药:处方应由主治医师本人开具,严禁使用人工智能自动生成处方。处方药应当按照医生处方销售、调配和使用。处方开出前严禁询问患者。
供应药品。
在邓勇看来,这一点尤其值得肯定,符合当前互联网诊疗“回归严肃医疗”的主旋律,有助于引领行业发展回到“保障人民健康福祉”的正轨。
同时,他指出,为了执行禁止使用人工智能和其他自动处方生成的规定,必须考虑多重因素。比如人工智能等学科的地位要明确界定。虽然我们称之为人工智能,但它和一些助理医生一样,是没有处方权的主体。现行的《处方管理办法》和《医疗机构管理条例》还存在不足,处罚对象仅限于‘人员’。后续的修改要考虑到人工智能等学科的特殊性。对于只靠人工智能自动生成处方的,应该像‘使用非卫生技术人员’一样,直接追究医疗机构的责任。
邓勇认为,责任规则也应予以澄清。目前,在互联网诊疗过程中,医疗机构和医生之间的权利和责任仍然是通过合同来调整的,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对于多点执业的医生来说,医疗机构在签约过程中往往处于主导地位。如果合同约定‘处方不当造成损害的,赔偿后主要由医疗机构承担’,那么医疗机构实质上就规避了损害赔偿的风险,这就违背了权利与责任应当对等的原则。
完善药品追溯体系也不可或缺。邓勇建议,有关部门应加强对处方来源真实性的审查,建立严格的处方来源审查制度,完善关于处方来源的法律法规。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充分利用二维码识别功能,做好网上处方审核工作。
同时完整保存交易记录和交易证据,确保监管可溯源。
原标题:AI开方误诊等乱象频发。网上接诊25万的医生靠谱吗?
值班军官:李欢
非常感谢您带空阅读这篇关于“医生误诊AI,开处方等靠谱吗?,并收到25万在线咨询?”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赶紧收藏本网站梅子百科知识网,持续关注最新社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