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节的由来(为什么重阳节又叫老人节?)
重阳节起源于农历九月初九,在农历九月初九相会,称为“重阳节”。因为在中国古代,六是阴数,九是阳数,因此,重阳节被称为“重阳节”。重阳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初。传说在宫中,为了长寿,每年九月九日佩戴山茱萸、散饵、菊花酒。汉高祖刘邦的妻子被杀害后,宫女贾某也被逐出宫外,这一习俗传入民间。这就是重阳节的由来。
九九重阳节,因为“九九”与“九九”谐音,九是数字中最大的数字,寓意长寿长寿,秋天也是一年的金色收获季节。因此,“九九重阳节”被认为是祝福老人长寿的好日子。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一些地方将农历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重阳节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重视,现在又被赋予了新的含义,成为中国的“老人节”。重阳节是登高的习俗。古代重阳有登高的习俗,所以重阳节也叫“登高节”。相传这一习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写的登高诗,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是一部关于重阳登高的名作。无论你去哪里,你通常会爬山和爬塔。
吃重阳糕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花糕、五色糕,制作方法随意。九月九日拂晓,是古人九月做蛋糕的原意,是把一块蛋糕放在孩子头上,嘴里说着话,祝孩子一切顺利。精致的重阳糕要做成九层,像宝塔一样,上面放两只小羊,这样才符合重阳羊的寓意。有些人甚至在重阳糕上插上一面小红纸旗,点燃蜡烛。它可能意味着“点亮一盏灯”和“吃一块蛋糕”而不是“爬山”和一个红色的纸旗而不是山茱萸。如今重阳糕仍然没有固定的品种,重阳节吃的软糕叫重阳糕。
喝菊花酒重阳节是一年的金秋时节。据说赏菊、饮菊花酒源于晋代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逸、诗、酒、爱菊闻名于世。后人有重阳赏菊的习俗。旧时代文人官场也把赏菊和宴饮结合在一起,拉近与陶渊明的距离。北宋都城开封重阳赏菊兴盛,当时菊花品种繁多。人们也称农历九月为“菊花月”,在重阳节观赏菊花在傲霜盛开已成为节日的重要组成部分。清朝以后赏菊特别兴盛,而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还是重阳节前后最红火。
重阳节插吴茱萸的习俗在唐代已经非常普遍。古人认为重阳节插吴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戴在手臂上或当香囊,放山茱萸在里面,或戴在头上。大部分是妇孺穿的,有些地方也有男士穿的。晋代葛洪的《西经杂记》中记载了《杨洁篪霈角》。除了佩戴山茱萸,人们还佩戴菊花。历代唐朝都是如此。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在门窗上贴菊花枝叶,以“辟邪招财”。这就是头上的菊花的庸俗化。在宋代,也有彩色丝带切割成山茱萸和菊花作为礼物佩戴。许多民间歌谣和谚语都是关于岁时的节日,重阳节也不例外。以下都是关于重阳节的歌谣和俗语,反映了重阳节喝菊花酒放风筝的习俗,以及占卜天气的习俗。菊花黄色,黄色的种子是强壮的;菊花,黄;九月九日,饮菊花酒,人醉菊为重阳。九月九日是重阳节;放纸鹞,线爱长。八月中秋,哥哥送蛋糕,九月姐姐送鞋子。
赏秋晒秋“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业习俗现象,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居住在湖南、广西、安徽、江西等山区的村民。,不得不利用他们房子的前后和窗台的屋顶来悬挂和晒庄稼,久而久之,这就演变成了一种传统的农耕习俗现象。这种村民晒庄稼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场景,逐渐成为画家和摄影家们追求和创作的素材,也造就了“晒秋”这个诗意的名字。
老人节的由来(为什么重阳节又叫老人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