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隐喻
1.比喻:是用一个具体的、简单的、熟悉的事物或情景来说明另一个抽象的、深刻的、陌生的事物或情景的修辞方法。
作用: 1使表达的内容生动形象,给人以生动深刻的印象。根据事物的相似性,用具体的、简单的、常见的事物来解释深刻的、不熟悉的事物,也就是比如帮助人们深刻理解。
用具体的、表面的、熟悉的事物或道理作比喻,来解释或描述抽象的、深刻的、陌生的事物,以达到生动、形象、清晰的目的。
3事物的比喻:
用隐喻来描述和渲染事物的某些特征,可以使事物生动、具体、可感,引起读者的联想和想象,给人以生动深刻的印象,使语言绚丽多彩,充满强烈的感染力。
4真理的隐喻:
用显而易见的事物描述深刻的道理,把抽象变成具体,化繁为简,帮助人们深入理解。并使语言生动,充满文采。
隐喻由三部分组成:< 1 >本体,< 2 >喻体,< 3 >比喻词。
隐喻分为三种形式:比喻、隐喻和转喻。
明喻的形式可以缩写为:A(本体)如(比喻词:像,像,如果,像,像)B(比喻体)。
比喻的形式可以缩写为:A是(比喻词:成、成、成、as、成)b .明喻形式相似,隐喻全等。
比喻:只有喻体出现,本体和比喻性的词语都没有出现。如:燕雀知鸿鹄之志!有关详细信息,请参见下表:
种类
特性
自在之物
隐喻词汇
车辆
例句
比喻
A像B
出现
喜欢,喜欢,喜欢,喜欢,喜欢,喜欢,喜欢
出现
这个小女孩像一朵花。
比喻
A是B
出现
是,是,构成
出现
浓绿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的画。
比喻
A-B
没有出现
没有
出现
无数的箭从地面射出,成千上万的瀑布从屋顶落下。
二。比较
借助丰富的想象力,把东西写成人,或者把人写成庄稼,或者把东西写成别的东西。其形式特征是: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物“物化”。它的作用是使写出来的“人”或“物”色彩鲜明,刻画形象,表达丰富的含义。(比喻和拟人最大的区别是比喻包含了喻体,拟人没有。)
类比分为拟人和拟像
(1)拟人化:把事物写成人,赋予事物以人的行动、行为、思想、感情和活动,用描写人的文字来描述事物。
功能:1。把动物、鸟类、昆虫、花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东西写成成年人,把具体的东西拟人化,使语言生动。
用拟人,把抽象的东西变得具体,把具体的东西拟人化,把某某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语言生动,富有强烈的感染力。
例子: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在盛开。——《春天》朱自清
(2)拟像(借物指人):
把人比作庄稼,或者把这个东西写成另一个东西。
人群绝望地冲上去。
把事物A写成事物b。
例证:在不远处,他们看到一个男人的脸,下半身在宽阔丰满的荷叶下的水里。(《荷花淀》孙犁)
三。转喻
不要直接说你想表达的人或事,而要用与之密切相关的人或事来代替。
作用: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提升语言的形象,使文字简洁精炼,使语言充满变化和幽默感;吸引人们的联想,使表达得到形象突出、特色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转喻的类型:特征替代事物,具体替代抽象,部分替代全部,整体替代部分。
整体的一部分。也就是说,用事物的代表部分代替本体事物。
如两岸青山相对,一叶孤帆到太阳边。——望天门山特征生成本体。也就是用身体(人或物)的特征和标志来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指南针生气地转过身,一边絮絮叨叨地说话,一边慢慢地向外走去...-家乡。
具体抽象
比如中国南方已经十年了。——梅岭三章
工具代理本体。
比如耕田的季节,十户人家有八户已经把囤粮点着了,开不了锅。——《余千帆》
专有名词的通称。用一个典型的人或事物的特殊名称代替本体的名称。
例如,如果你杀死一个李公朴,数以百万计的李公朴将站起来!-最后一次演讲
借代和借代的区别。
比喻是比喻的一种。用来比较的两个东西有相似之处,但没有相关性。所以,即使本体和喻体之间没有隐喻词“象”,也可以加上“象”这个词,用明喻代替。转喻是用相关的事物代替要表达的事物。本体和外来词没有相似之处,只有关联,所以“意象”这个词不能用明喻代替。比如“有缺陷的士兵终究是士兵,完美的苍蝇终究只是苍蝇”中的“完美的苍蝇”就是一个比喻,指的就是那些反动的家伙。换成明喻,可以写成“反动家伙像苍蝇”的形式。《百年衰弱,延安八年战事》中的“战争”和“延安”是借代。“战”字用于抗日战争,“延安”用于中国共产党。这是具体事物对抽象事物的替代,是明喻所不能替代的。用“抗日战争如打仗”“中共如延安”来表达,简直是笑话。它们之所以能被替代,是因为本体和借用关系密切:战斗是武器,与战争有关;延安是革命圣地,这与中国共产党有关。
四。夸张
故意夸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性质、特征、功能、程度的修辞手法。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应。用夸张的方法突出事物的本质,或者加强作者的感情,烘托气氛,引起读者的联想。
类型:
(1)向上夸大(故意对大的地方、高的地方、多的地方、远的地方等说话。“然而,在她向我们走来之前,我们喊了一千遍,催了一千遍,她仍然把半边脸藏在吉他后面,不让我们看见。”(故意在很多地方说)
(2)夸张向下(故意说小、小、矮、弱等。)“转眼间,麦子由绿变黄,收获的日子到了。”(故意短时间发言)
(3)提前夸大(故意说后面发生的事先出现或与前者同时出现)“他的心还没沾到酒的嘴唇就已经滚烫了。
五.二元性
它由一对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句子或短语组成。作用:使文章整齐匀称,高度概括,节奏感强,音乐美,易读悦耳。
(1)与(上下对联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互相补充,互相衬托。)
比如墙上的芦苇,头重脚轻,根浅;山中笋口尖,腹厚皮空。
风声、雨声、读书声、入耳声;家事,国事,天下事,关心一切。
(2)对立(上联和下联是两种对立或相反的事物,或者是一个事物的两个对立面,相互对比,相互衬托)
比如对着一千个人冷冷的横眉冷对,俯首甘为孺子牛。
斧头劈开旧世界,镰刀打开新世界。
洞内看旧景,窗外已是春节。
(3)串对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对偶形式。
例:“满园春色关不住,墙外还会长出杏树。”(因果)
“不知道就什么都不用做。”(假设)
六。并行性
安排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和长度相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
作用:强化语言势和语言氛围,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组织性更好,更有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或增强表达效果)。
(1)排比与推理:使文章连贯、详细、透彻、严谨、有力、无可辩驳。
(2)排比与抒情:使文章传情达意,音节铿锵,增强语言潜力。
(3)叙事排比:使文章深刻细致,层次分明,表达全面,一气呵成。
例:他们的品质是那么的纯洁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么的坚韧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么的朴实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么的美好宽广。
(1)子句并行性
“声音画颜色,声音画图像,声音画感情。”
(2)句子成分排比(多为短语)
“你是革命第一,工作第一,别人第一,但在有些人身上,你是出风头第一,休息第一,自己第一。
七。提问
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或突出所说的内容,以提问的形式表达出来。就是故意先提问,然后自己回答。功能:吸引注意力,启发读者思考;有助于层次清晰、结构紧凑;它能更好地描述人物的思想活动。
举例:花为什么这么红?首先,它有其物质基础。
八、反问句(挑战、反诘、诘问):
用疑问形式表示明确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肯定。只问不答。答案隐含在反问句中。
功能:1。加强语气,引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本的气势和说服力。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区分层次,加强节奏感,说理文强调论点。
例:至于我,难道我没有什么可指责的吗?
为了加强语气,我们用疑问句来表达明确的意思(否定带肯定,肯定带否定)。
“你不觉得我们的勇士很可爱吗?”(否定的意思是肯定的)“四十多个年轻人的血在我周围溢出,让我难以呼吸,难以看见。有什么话?”(正表负)
反问句和反问的区别:
提出问题并不意味着任何积极或消极的东西,但提出问题显然意味着积极或消极的东西;提问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而反问句主要是加强语气,用确定的语气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
九。重复
强调某种意义,表达某种感情,即根据表达的需要,使同一个词或句子反复出现。
例子:好像少了三省,党和国家越来越像一个国家;没有了东北三省,没有人说话,党和国家越来越像一个国家。
功能:主要用在诗词中,起到吟诵和表达强烈情感的作用。同时,反复的修辞手法也能使诗歌的格式整齐有序,充满优美的语言。
1。话是重复的。为了突出某种感觉或行为,连续两次以上使用同一个词,以达到强调的目的。
安静,安静!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鲁迅《追忆刘和珍君》)
鲁迅在这里多次使用“沉默”一词,表达他对段政府的愤怒和对国民觉醒的希望。
2。短语或句子的重复。有时为了表达内容或结构的需要,需要连续两次以上使用同一个短语或句子。
比如:“大山是这样的!原来月亮是这样的!核桃就是这样!项走路像是第一次认出把她抚养成人的山谷。”(铁凝《哦,香雪》)
“原来是这样”在这里连续三次的重复使用,显示了香雪海此时的开心心情。
3。重复的段落。在诗歌和小说中最为常见。
重复和排比的区别
重复和排比这两种修辞格包含的词语相同,形式相似,容易混淆。两者区别的关键在于表达的侧重点不同。重复是为了强调某种意义或突出某种情感而重复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子,所要表达的重点就在于重复的词语或句子;排比是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的排列,对相同的词不加强调。
X .报价:
引用现成的词语(成语、诗句、谚语、典故等)。)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可以分为显性引用和隐性引用两种。
作用: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具有启发性,使语言精炼、含蓄、优雅。
< 1 > 明确引用(直接引用)。
比如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所以弟子不一定要像老师,老师也不一定要比弟子好。
< 2 > 隐式引用(间接引用)。
例句:失败是成功之母,所以不要气馁。
XI比较:
比较是将两个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修辞格。
比如有的人活着,却死了;有些人死了,但他还活着。——《某些人》臧克家
运用对比,必须对所要表达的事物的矛盾性有深刻的理解。比较两个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应该有对立的关系,否则不能构成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