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问世后,其余词作皆弃之”。这是宋代学者胡载评价苏轼《水调歌头》时说的话。“月亮什么时候有。
胡载之言,字面夸张,但后世学者大多深信不疑。东坡的《水调歌头》在宋词各版本中从未跌出前5。让我们再读一遍这个单词:
明月几时有?我从远处拿酒杯。我不知道天上的宫殿,也不知道几月几时。我愿乘御风回天,我怕在细玉的楼阁里,经不起九天寒气。了解一下世界上跳舞的影子是怎样的。月亮变成了猩红色的亭子,低低地挂在雕花窗上,照着昏昏欲睡的自己。月亮不应该对人有什么怨恨,为什么人走了才是圆的?人们有悲伤和快乐,他们分离又重逢。月亮会变暗或发亮,会变圆或变圆。没有什么是完美的,即使在过去。我们希望彼此长寿,以分享这优美的月光的美丽,即使我们相隔万里。
一个好词自然会吸引很多文化名人的欣赏。大部分名人的话基本都是照本宣科,自然不会有问题。然而,文化名人马未都先生偏偏选择了这个词,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大家说说吧。
一:马未都如何评价这个词在节目中,他挑了几句话来分析。从《高处不胜寒》到《月满阴晴》,都解释的很对,但在解释最后一句的时候,他是这样说的:
然后就是“愿人天长地久,千里带你一生”。你追女生,追不到的时候就说这句话,希望能和她在一起久一点。
这样的评论让马未都备受质疑,甚至有观众评论说他在胡说八道。而另一些人却以老马的学历为例,嘲讽这是小学三年级的品鉴水平。
二:为什么观众会质疑这个?很明显,这是因为他们认为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讲的不是爱情。跟爱情完全没关系。
这首词写于公元1976年的中秋节。当时苏轼因与王安石不和,主动调京。写这个词的时候,他在密歇根,和弟弟苏哲已经七年没有见面了。又是一年中的一个秋夜。苏轼想起了远方的亲人,借酒消愁,一醉方休,写下了这首词。清楚了这个写作背景,我们就会明白,苏轼的第一首词,通篇都在讲亲情,其实真的和爱情无关。
“祝人长寿”中的长寿是指希望亲人能够健康平安,这里的长寿是指长命百岁。关于这一点,《中国诗词大会》曾经测试过,100人的小组中,91人给出了错误的答案。基本上大家都以为是长久的爱情或者亲情,没想到人是健康的。
与此同时,很多人认为这个词是关于爱情的,很可能是因为《千里迢迢》里的善娟这个词。“婵娟”这个词有很多意思,其中用得最多的是形容一个美女。但苏轼的诗是中秋诗,这句话里的婵娟应该理解为明月,是顺的。这种用法在古诗词中很常见,如唐代学者刘长卿的《婵江月,千年空美人》。明白了这一点,就可以理解苏轼最后一句话的意思了:“愿千里之外的亲人永远健康长寿,即使相隔千里,每年也能一起欣赏这明月。”我告诉马未都,如果我追不上那个女孩,我会对她说这句话。希望他们两个能长久,但是真的有点脱节。
三:马未都的理解可以看作是引申意义吗
按照苏轼原话的意思,马未都的理解肯定有问题,这也是为什么有些观众说他是胡说八道,说他的话是小学三年级水平。但是,如果作为一种延伸,他是有道理的。
众所周知,王维的“当那些红梅在春天到来的时候,在你南国的枝头泛起阵阵红晕”原本并不是对爱情的描写。他写给他的好朋友李龟年。不过后来大家基本都用它来形容爱情了。成为习俗后,不能说大家都用错了。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诗经》的名句“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中,这句话原本是用来形容友谊的。以上例子只是从友情延伸到爱情,而元稹的《却非如曾一起穷过的人所知》本来是怀念亡妻的,说他们是患难夫妻,所以对方的离开让他一直感到难过。结果,现在很多人抱怨没钱的时候什么都不顺心。这句话的意思变化并不小。
王维的诗,元稹的诗,诗经名句,如果习惯性误用,都可以看作是句意随岁月的正常变化过程。马未都“祝人长寿”的引申对吗?个人认为,从这个角度来看,马未都没有错。他说的无非是拿苏轼的情诗当情诗。没毛病。四:这种“斤斤计较”式的纠错什么时候才能停止?
这几年,这种斤斤计较的纠错越来越多,有时候让人不知该说什么好。在诗歌大会上,孟漫老师解释“锄草是午”,说锄草是指种庄稼。结果引来了很多网友的嘲讽,甚至有人说“中国学者不知道小学一年级的古诗”。大家都觉得夏天插秧没办法。很明显,这是在除草。但实际上,孟漫种庄稼指的是从耕作到除草再到收割的全过程,而不是“种”这个单一的过程。抓住人家的评论,不结合她的序言和后记,就判定为无能,真的有必要搞这种斤斤计较的纠错吗?
另外,越来越多的试题过于纠结于这些名句。诚然,我们在读古诗词的时候,不可能一口吞下,但我们不要忘记一件事:一千个人的心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学古诗词的孩子来说,不允许他们有任何诗词的引申。必须让他们接受“祝人长寿”。苏轼写的是亲情,一定不能用来形容爱情。这显然是对孩子想象力和天性的抹杀。这样学古诗词真的有好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