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夹在爱与恨的两极之间,从《雨中曲》、《音乐之声》到《芝加哥》、《爱乐之城》,虽然有很多优秀的音乐片,但始终难以在“掌声”和“票房”之间取得平衡。此外,迪士尼等动画公司入侵后,大银幕上的音乐剧电影少之又少。
好在11月底,资源井喷,音乐剧《倒计时一小时》用诚意、创意、卡斯成功吸引了观众的眼球。豆瓣评分8.5,呈现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冬日视听盛宴,寓意深刻,醇厚灵动,有着不一样的麻辣质感。
01
源于IP,但高于IP
电影《倒计时》改编自美国剧作家乔纳森·拉森的同名自传体音乐剧《滴答,滴答…嘣!》.单看这些名词,你可能不熟悉,但拿出乔纳森的“成就”就足以让你目瞪口呆。
他的音乐剧《租金》不仅获得了普利策戏剧奖、托尼奖和奥比奖,还在百老汇上演出了5000多次,并在世界各地巡回演出了12000次。被改编成多国语言,甚至直到2021年,还被中国大学剧社改编编曲。
作为乔纳森·拉森(Jonathan Larsen)的传记片,你可能会认为导演会对这部《吉屋出租》(Yoshiya Rent)挥洒自如,但事实上,倒计时时间聚焦于拉森对音乐剧《Superbia》的创作,也选择了一个足够小的切口——拉森在创作这部音乐剧的一首关键歌曲时的思维瓶颈。
创作瓶颈大概是每个以卖灵感为生的人都不愿意遇到的情况。但从戏剧的角度来说,过于个人化和隐秘的焦虑并没有什么强烈的故事性,也不适合需要表现力的音乐剧。
但《倒计时时刻》巧妙地“倍增”了叙事,割裂了时间线,交叉剪辑了拉森和拉森在舞台后的闪回。同时,导演还选取了录像带上老照片的视觉效果,营造出一种“mockumentary”的质感,成功地赋予了观众客观冷酷的“电影眼”。观众就像坐在显示器后面一样,默默无语。
《倒计时时间》源自《吉屋出租》ip出品的《世界》,但并不局限于一场舞台复刻,而是继续深耕电影的叙事,让观众不仅看到了一部精彩作品的诞生,更感受到了艺术精神的传承——对所热爱的事物的无限热情;对人才的怜悯,这也是很多传记片没有触及的地方。
观众知道结局,但不知道拉森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会做什么,或者万劫不复。这种期待,恰恰可以剪开历史或外界赋予拉森的一切“最终裁决”光环,支撑起听众的侃侃而谈,感受音乐的表现力和歌词的节奏,体验拉森一生的真实和张力。
02
真实残酷的事实
那么,拉森生活中的“张力”或戏剧是什么?其实《倒计时》之所以能从一部完成度很高的音乐剧电影变成一部“杰作”,首要原因就是拉森一生的悲剧色彩所带来的戏剧性。
拉森的代表作《吴极出租》在全世界获得了巨大的影响,甚至开启了摇滚音乐剧的潮流。然而,他本人并没有因此获得任何荣耀和利益,因为他在吴极租房的前一天晚上,不幸突发疾病去世,年仅35岁。
比起普通的美,毁掉美可能更震撼。所以,拉尔森的命运,就像梵高等一系列才华横溢的人,终其一生也遇不到自己的才华而遗憾的故事一样,令人扼腕叹息,却总是广为传诵。在《倒计时》中,这种遗憾更具具象性,具象为真实的滴答作响的钟声,它代表着生命的倒计时,以及拉森30岁无法逃避的焦虑。
拉森痛苦的来源很简单。他符合天才的“非常规路径”,也有自毁的英雄主义情结。他想既有艺术成就,又有“面包”和世界的美誉。这没有错,因为每个时代都有吟游诗人,也需要依靠他们才华的人。但拉森喜欢用年龄给自己“设限”。
他一直强调自己的偶像桑德海姆在27岁时几乎被《西区故事》所“神化”,但30岁的他依然平庸,甚至连一部音乐剧的一首歌都创作不出来。
拉森的年龄焦虑是“早熟即未老”——人的成长本该是恒定的、有规律的,但天才提前了早期智慧,提前了成熟。经过一段时间的快速成长,个人成长的停滞必然带来无限的落差,对理想主义的冲击会投射到很多观众身上,这一点足以成立。这是“现代人的通病”,也是电影倒计时与观影者的另一个联系。
电影里的人在讲述自己的故事,而电影外的观众在思考自己的想法。当观众看到拉森陷入人生的迷茫、自我否定、低潮和痛苦时,他们可能会自我投射,也可能会从拉森的挣扎、反抗、自我释放和桑神父的认同中得到救赎。
影片试图展现一个立体的拉森,他是一个才华横溢的天才;也是一个普通的现代人,会在深夜emo,付不起水电费,陷入焦虑;他是一个浪漫的创作者,能写出手边流行的曲子,不在乎女朋友朋友,所以把所有的刺都扎在亲近的人身上。他自我防卫,自我怀疑,但是自恋,极度自恋,然而又极度自卑。
安德鲁·加菲尔德沿袭了舞台上的表演方式,在倒计时中恰当地呈现了拉森在灵感退去后的青春旺盛、激情与谦逊,而拉森在现实中的悲惨命运也为加菲猫的《意难公平》再添一片。
不得不说,在2014年告别超级英雄之后,逐渐将重心从荧幕转移到舞台上的加菲尔德,在百老汇身上找到了真实的自己。
03
戏外,三位才子互相欣赏。
除了变身后帅气活力的加菲猫;充满张力又不失文化气质,《倒计时时刻》的另一个看点是剧中三个天才的人生经历所形成的互文性。
执导过《倒计时一小时》的林-曼努尔·米兰达(以下简称“林菊菊”),是当代乐坛当之无愧的顶级演奏家。
28岁时,《在高地》获得了托尼奖,是他大学时期的音乐作品。2015年创作现象级音乐剧《汉密尔顿》,获得大满贯。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甚至为这部音乐剧代言。
现在林菊菊已经参演并执导了多部音乐剧。2020年,她以4500万美元的片酬在福布斯2020年“全球片酬最高演员”榜单中排名第七。
对林聚·朱影响最大的艺术启蒙就是上面提到的拉森的男神兼缪斯桑德海姆。虽然看起来林菊菊的艺术生涯就像是开了一个外挂,但在他40岁之前,他已经取得了拉森一生都不曾预见到的名利双收,以及他独特的艺术成就。但是,要理解一个创作者在遇到瓶颈时的焦虑,在自己的才华没有得到满足时的沮丧,就必须“身在此山中”,因为在林菊菊成名之前,他一定经历过无数次“拉森式”的折腾。
汉密尔顿因其将嘻哈音乐带入音乐领域的突破而闻名,其成名时间与吉屋出租的成功时间不谋而合。涉足摇滚、电子、社会中的小众群体的拉森,在创新与实验戏剧、艺术与远见、悟性的理念上,与林菊菊几乎有100%的同步率。
“林菊菊”是本片的客串厨师。
因此,观众可以在倒计时时间里看到一个生动的拉森,通过林菊菊极具风格的音乐创作感受到拉森在镜头下跃动的灵感。所以,倒计时时间里滴答作响的钟声,是生命的倒计时,也是拉森与自己和解,取得突破,让传承灵魂的作品蓬勃发展的时刻。
2021年11月26日,电影《倒计时一小时》上映后不久,两位才华横溢的缪斯女神史蒂芬·桑德海姆也在康涅狄格州的家中去世,享年91岁。这种戏外的巧合和戏外的戏外,让人感叹戏如人生,一次次参与和见证历史。
诚然,作为林菊菊的第一部小说,《倒计时一小时》也不是一部完美的作品。比如,成功的“视听”只做到了“听”——视觉层面还是太“塑”,设置过于扁平,色彩过于鲜艳,有很多奇怪的符号堆砌,创新的非线性叙事有待打磨。甚至在音乐方面,也有旋律“不够抓耳”、平庸歌曲太多、风格化太多的质疑。
但是“倒计时一小时”仍然具有突破性的意义。这部电影就像另一个世界的“吴极出租”,表现出一种可悲的宽容。有着深远的价值观,青春的热情和活力,以及“全开放”和“参与感”的实验,就像毕加索的涂鸦作品,让涂鸦自成体系,使用剧本、演员和音乐。
声明: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