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统一了朝鲜半岛,中国与朝鲜半岛的历史

谁统一了朝鲜半岛,中国与朝鲜半岛的历史,第1张

中国朝鲜半岛关系史(朝鲜要中国归还东北)

清朝(1644-1911):中朝宗藩关系在近代世界大变局中解体。

清朝入关统一中国后,随着局势的日益稳定,与朝鲜的关系逐渐缓和。顺治和康熙继承了明朝对朝鲜的政策,睦邻友好,极少干涉其内政,恢复了双方关系的和平稳定,维护和发展了明朝形成的中朝紧密的宗藩关系。1654年和1658年,清朝两次打击入侵黑龙江流域的俄国侵略者,朝鲜出兵相助。

清朝与朝鲜的和平稳定关系维持了200年。19世纪中叶,近代西方列强的东侵打破了东亚历史发展的相对独立性:鸦片战争的失败使清朝走上了风雨飘摇的衰亡之路,其藩属体系逐渐瓦解。在这个过程中,顺势而为的日本给了清朝致命的一击。19世纪60年代,日本进行明治维新,国力迅速提升。它再次走上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并把打败没落的清朝夺取朝鲜、东北和台湾省作为首要目标。经过20多年的精心策划和准备,1894年,日本挑起甲午战争,侵略朝鲜和中国,一举击败腐朽的清朝,完全控制了朝鲜,占领了中国台湾省。经过这一战,清朝已经无力回天,朝鲜在1910年沦为日本殖民地。终于,日本实现了觊觎已久的夺取朝鲜半岛这个东北亚大陆桥的目的,打开了侵略中国的大门。

清朝入主中原后一直到近代,基本上沿袭了明朝的对朝政策,总体上与朝鲜保持着稳定和谐的宗藩关系。清廷不仅极少干涉朝鲜内政,在对朝政策上甚至比明朝更加务实和宽松。双方外交使节往来频繁,关系友好。但进入近代以后,随着东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不断入侵,朝鲜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缘政治环境,开始成为列强争夺的对象,对中朝的宗藩关系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为了防止和遏制外国势力入侵朝鲜和威胁中国,清朝逐步巩固和加强中朝宗藩关系,并努力加强对朝鲜的支持和保护。19世纪末,随着日本加紧对朝鲜的侵略,中日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开始激化。1894年,日本蓄意挑起甲午战争占领朝鲜。1895年甲午战争清朝战败,导致朝鲜被日本控制,中国与朝鲜半岛自唐朝以来长期存在的朝贡关系宣告结束。

清朝与朝鲜的关系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644年至19世纪中期,清朝与朝鲜建立了持久稳定的朝贡关系。清朝入主中原,统一中国后,国家欣欣向荣,担忧明朝的朝鲜王廷已无望重见天日,只好彻底投降清朝。清廷坚持明朝的对朝外交政策,不干涉其内政,经济上继承明朝的“厚对薄”政策。多次减免朝鲜每年的朝贡等物资,并多次赏赐。结果两国关系大大改善,非常和谐友好。17世纪中期,清朝抵抗俄国入侵中国东北领土时,朝鲜两次出兵配合清军共同作战。第二阶段,从19世纪中叶到1895年甲午战争结束,清朝对朝政策发生变化。面对外国列强特别是日本对朝鲜的侵略活动,晚清政府为了维护中朝宗藩体制,确保中朝共同安全,试图以“抑外”战略平衡日本,寻求全面干预和协调朝鲜内政外交。这导致了与企图吞并朝鲜和侵略中国的日本的激烈冲突。1894年,日本挑起甲午战争,次年清朝战败。中国和朝鲜的宗藩关系结束,日本控制了朝鲜半岛。[我]

清朝与朝鲜李朝的边界和明朝一样,仍然以鸭绿江和图们江为界,南岸是朝鲜,北岸是清朝。为了抵御沙俄入侵,清朝越来越重视对“龙兴之地”东北,尤其是长白山和中朝边境地区的测绘。712年,乌拉总经理穆奉康熙帝之命勘测中朝边界,在长白山鸭绿江、图们江源头设立勘测碑(“界碑”),明确划定两国边界,朝鲜在图们江源头的中朝边界设立围栏。此后,两国都严厉封锁边境,边民被禁止越境。19世纪80年代,由于清廷解除东北封锁,大量朝鲜难民非法越境开垦土地,导致两国边民矛盾冲突日益加剧。1885年和1887年,清朝和朝鲜联合派出官员两次举行划界谈判,图们江源头和水域划界之争悬而未决,最终不了了之。这为日后中朝边界纠纷和日本借机介入入侵东北埋下了祸根。[二]

近代日本的明治维新从一开始就伴随着强烈的扩张主义。在中国“征韩论”和“征清论”的倡导和推动下,明治政府在成立之初就制定了对外武力扩张的“最先进国策”,并将主要侵略目标瞄准了中国。由于朝鲜与中国东北接壤,与日本隔海相望,被日本视为进攻中国的前进基地和跳板,成为日本首先觊觎的对象。1875年,日本制造了“江华岛”事件。次年,以武力逼迫朝鲜签订江华条约,否认中朝历史关系,敲开朝鲜大门。1882年,日本乘朝鲜“正午兵变”之机,强迫朝鲜签订《吉屋普条约》,夺取朝鲜驻军权。1885年,他利用“沈嘉政变”胁迫朝鲜签订《汉城条约》,与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从而获得在“大乱事变”时出兵朝鲜的特权。日本通过一系列步骤,逐渐把朝鲜变成自己的势力范围,为日后出兵朝鲜、挑起甲午战争创造了基础和条件。[1]

19世纪中叶以后,列强利益向朝鲜半岛汇聚,西方列强与日本开始争夺朝鲜。起初,清政府仍然坚持不干涉朝鲜内政的原则,允许列强入侵朝鲜。然而,随着外国势力特别是日本的逐步推进,中国和朝鲜的共同安全面临严重威胁。清廷不得不改弦更张,开始采取“以洋制洋”的积极政策,试图借助西方列强遏制日本对朝鲜的侵略,逐步加强与朝鲜的宗藩关系。20世纪80年代,俄国加紧对朝鲜的扩张和渗透,导致列强对朝鲜的争夺加剧,清廷“以洋制洋”政策濒临破产。1885年,清朝帮助朝鲜王室平定“沈嘉政变”后,进一步加强了对朝鲜的保护,任命袁世凯为驻朝公使,全面监管朝鲜内外事务。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制止了日本等列强对朝鲜的侵略,保护了朝鲜的安全,维护了自己在朝鲜的利益。但也引起了韩国皇室的不满和抵制,部分上层从依赖清朝转向向日俄靠拢,企图寻求制衡。[三]

1894年至1895年,因朝鲜问题引发的中日大规模战争,是清朝与日本为对抗日本对朝鲜和中国的侵略而进行的战略决战。日本率先参战,将其分为陆地和海上两个战场。早期日军从陆海两个方向对清军进行打击。清军准备不足,仓促应战。驻朝军在雅山、城环驿相继溃败,随后从平壤向北撤退。然后,它输掉了守卫平壤的战斗,全部撤出了朝鲜。在海上,清朝北洋舰队在丰田之战、黄海之战中遭受日本海军重创,退回阿哈瓦军港,始终没有逃脱。1894年10月以后,战争主要在陆地战场上进行。日军分两路进攻中国辽东大陆,清军全线撤退。辽东和辽东半岛各地的乡镇相继沦陷。1895年初,日军在山东半岛荣成湾登陆,围攻阿哈瓦,北洋舰队全军覆没。4月,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至此,甲午战争以日本的彻底胜利而告终。清朝不仅割地赔款,还彻底失去了对朝鲜的宗主权。中朝之间延续了数百年的宗藩关系就这样瓦解了,东北的藩篱彻底丧失。[四]

甲午海战第一战,也是甲午战争的前哨战。1994年7月23日,北洋舰队“济源”号、“广益”号护送运兵船增援雅山清军。7月25日,他们返回丫山湾口的丰岛西南海域时,突然遭到日本联合舰队的袭击。经过一场激战,“广益”号轮船受伤被烧,“姜草”号轮船被日军抢走,“高盛”号运兵船被击沉,清军伤亡近千人。战后,李鸿章命令北洋舰队躲在黄海北部一角,被动避战。日本海军完全控制了朝鲜西海岸的海域,清朝通过海路向朝鲜输送军队的道路被切断。清军驻守雅山,完全孤立无援,四面受敌,为后来的陆战失败埋下了伏笔。

日本发动丰田海战的当天,陆军4000余人同时出动,在混成旅旅长岛义正的指挥下,从首尔南下,进攻驻扎在雅山的清军。清军防守雅山地形不利时,聂士诚率数千将士转战东北五十里的城环哨所,叶志超率部前往雅山东南的周公作为后援。7月29日早晨,日军进入城环北安成都,遭到清军伏击,死伤惨重。日军到达后不久,聂士诚的军队疲惫不堪,退守周公,与逃跑的叶志超联手撤出平壤。成桓之战是甲午战争中继丰岛之战之后的第二次战役,也是中日两军的第一次交锋。由于清廷对日战争的挑衅和不确定性,海路被切断,迟迟未向朝鲜增派援军。于是,雅山清军滞留海外,无险可守,无助应对。只好被动防守挨打,最后失败了。

甲午战争中最大规模的陆战。日本丰田章男海战和成环之战后,通过海路向朝鲜大量派兵,扩大侵略。1994年9月2日,日军出动1.7万兵力,分头进攻平壤。清军从桓伊驿站撤退时,已与先期入朝的援军同在平壤,兵力达两万余人。叶志超被任命为全军总司令。清军本应趁日军兵力分散,军饷不足之机,主动进攻南面之敌,但叶志超却被李鸿章命令留在平壤,等待日军进攻。清军按城划分各军防区:城北由左的、A的、蒋子康的知仁子营防守;西侧防守叶志超的崖山前军;城南,魏的和的易军坚守。在城东南的大通河东岸,马玉坤的军队由宜君镇守,叶志超坐镇城内,居中调度。从15日上午开始,日军从四个方向进攻平壤。清军虽奋勇拒降,和魏击退了东西两路日军,但叶志超在左阵亡,宣武门失守,并插白旗下令撤退。当夜,他带领所有的人弃城而逃。中途清军被日军拦截。2000多人死伤,数百人被俘。武器和辎重的损失无法计算。此战之后,清军退出朝鲜,退守鸭绿江。

中日海军在甲午战争中的决战,也是近代世界战争史上罕见的海战。1994年9月17日,北洋舰队从朝鲜回国途中,护送军队到鸭绿江口大东沟附近的黄海,与前来寻战的日本联合舰队相遇。双方展开激战,持续了5个多小时。海战结果,北洋舰队损失致远舰、靖远舰、洋卫舰、朝永舰、舰等5艘,涞源舰等重伤,伤亡约1000人。包括日本联合舰队“松岛”号和“吉野”号在内的五艘船只也遭到重创,造成数百人伤亡。北洋舰队虽然损失很大,但主力装甲舰“定远”号和“镇远”号还在,其他舰艇经过改造还能作战。但李鸿章为了“避战护舰”,在黄海海战后命令北洋舰队退守威海,一味守港,将黄海制海权拱手让给日本海军。最终在日本海军和陆军的联合围剿下,全军覆没。

平壤战争后,清廷派出宋庆、依克唐阿等率兵两万余人,沿鸭绿江以西的九连城风景名胜线设防,阻止日军侵华。清军各营除依克唐阿的镇边军外,均由宋庆指挥,但将领之间互相猜忌,不服从命令,士卒散漫,缺乏斗志。1994年10月24日,日军第一军在山县有朋的指挥下,向清军鸭绿江防线发起进攻,在鸭绿江上架设浮桥。清军近在咫尺,毫无察觉。第二天,日军在南岸架设火炮掩护渡河部队。守卫九连城景区的刘胜不战而退,沿海清军也纷纷溃逃。只有聂士诚在寡不敌众的情况下被迫撤退。清军鸭绿江防线的崩溃导致了国门的打开。26日,日军占领九连城景区和安东,随后进军mainland China,辽东诸城逐渐沦陷。

1904-1905年,日俄争夺朝鲜和东北,战场主要在东北和黄海。中日甲午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不仅承认日本控制朝鲜,还将辽东半岛割让给日本,阻断了俄国的远东扩张政策。在俄罗斯的倡议下,俄、德、法联合向日本施压,要求将辽东半岛归还中国。日本受到极大刺激,决心伺机报复。此后,俄罗斯和日本展开了对朝鲜的激烈争夺。俄罗斯通过支持朝鲜皇室的亲俄派,获得了各种利益,导致其在朝鲜的势力迅速扩张。1900年,趁着镇压义和团,俄国出兵占领中国东北三省。深受威胁的日本秘密加紧扩军备战。1904年2月,日本海军突袭旅顺口的俄国太平洋舰队,日俄战争爆发。经过一年多的战斗,俄国被打败,并于1905年9月与日本签署了朴茨茅斯和约。它的军队撤出了朝鲜,从此日本统治了朝鲜。[v]

甲午战争后,宗藩关系结束,清朝与朝鲜开始建立平等外交关系,谈判条约,互派使节。随着日俄战争中俄国的战败和国力的衰落,日本迅速垄断了在韩国的各种利益。1905年冬,日本以武力迫使朝鲜签订《日韩保护协定》(又称《日韩保护条约》),将朝鲜变为其保护国。1906年,日本在朝鲜设立统一监察厅加强控制,伊藤博文成为第一个统一监察厅。此后,日本加快了吞并朝鲜的步伐。1907年,韩国政府被迫签署《韩日协定》,规定一切政务由总督府指导,并宣布解散韩国军队。1910年初,他还支持朝鲜亲日团体请愿,鼓吹“日韩同盟”。同年8月,日本与朝鲜傀儡政权签订《日韩合并条约》,正式吞并朝鲜为其殖民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161684.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5-27
下一篇 2022-05-2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