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这么多剩男剩女

为什么这么多剩男剩女,第1张

既有剩男,何有剩女?

有剩男剩女

上两周我们讨论了近几十年人口性别比相对偏高,带来了适龄婚育期男性比女性多很多的社会局面,也讨论了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婚恋市场失意的“剩男”。接下来,有一个现实又虚幻的问题摆在了大家面前,那就是“剩女”问题。

如果说“剩男”在数量上是一个不争的现实,为什么本应在市场上拥有“主导”地位的女性却“留了下来”成为一个现象级的话题?

虽然所谓的“不婚主义”等新思想似乎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各种文学作品中,但总体而言,中国人对婚姻的普遍共识并未动摇。大多数人还是会结婚。

从2015年全国1%人口的抽样调查数据可以发现,如果按50岁估算未婚率,男性未婚率为2.56%,女性为0.35%。各年龄段男性未婚率均高于女性。其中,前文中提到的“城乡挤压”就很明显。农村男性33岁以后的未婚比例大大超过城市男性和所有女性,44岁达到5.33%。这些就是所谓的“剩男”。

相应的,不同年龄段的城市女性未婚比例高于城乡女性。这些就是所谓的“剩女”。

可见,“剩男”和“剩女”首先是背景有绝对的差异。从地域和经济上看,“剩男”更多在欠发达和富裕地区,“剩女”则正好相反,在较发达和富裕地区。

这似乎印证了很多人的一贯想法。为什么会有「剩女」?太挑剔了。

男人和女人在择偶时有不同的侧重点

美国经济学家加里·贝克尔是第一个将社会交换理论应用于婚姻家庭研究的人。他认为交换可以用来解释所有的社会行为,婚姻也可以看作是一种以婚姻为形式的资源交换行为。

那么,在这个“婚姻市场”中,男女双方在择偶时“交易”的目标是否一致呢?

恐怕不行。

从各种研究的结论来看,男性择偶的主要标准是三个方面,即基因好、择偶好、资源好。好的基因主要是指生物特征等因素,也可以说是以外貌、身材为特征的标准条件;好的配偶主要是指性格、对家庭的爱、风险程度等因素,也可以说是贤妻良母的标准条件。好的资源主要是指拥有和获取社会资源的能力,通常指“家境富裕”、“收入高”、“学历好”、“聪明能干”。

整体来看,从全球来看,男性的选择倾向于前两项。只有性别越高,也就是女性比男性多的时候,男性才会更看重女性的“好资源”。当男多女少时,标准会逐渐降低,甚至外貌,是否结过婚,是否有过孩子等。将被逐一从标准中删除。

女性的择偶标准不同。他们更看重“好资源”,把“好基因”放在最后。这是因为,从亲代投资理论来看,在繁殖后代的过程中,性别差异导致亲代投资的差异。女性作为拥有更多天然父母投资的一方,在择偶时会更加谨慎,往往以男性外在的“可投资”资源作为衡量标准。从近几年的研究来看,很多女性也把“好配偶”和“好父亲”作为重要标准。

这些似乎能更好地解释当前的一些现象。比如在一些农村贫困地区,男性只需要是女方就可以找到对象,而有的女性结婚就要付出天价彩礼,这就需要男性的家庭背景和财产水平。

但似乎对“剩女”的解释还是不够清晰。

剩女是主动还是被动?

要解释“剩女”,可能首先需要分析她们是“主动”还是“被动”还是“剩女”。

从数量上看,似乎是“主动”的。女性择偶标准是否过高?

女性的择偶标准一直高于男性。各种研究发现,对于女性来说,在婚龄性别比偏高(男性多于女性)的社会,女性有选择权,会提高择偶标准;在低龄性别比(女多男少)的社会,男性更倾向于短期性关系,女性为了防止被骗,还是会提高择偶标准。

但这是否意味着女性掌握了市场的主动权?

不一定。

如果对婚姻市场进行分层,就会发现在背景相同、条件相近的男女性婚姻细分市场中,占据优势和主导地位的仍然是男性。从一些县城婚姻市场的调研可以看出,条件差不多的男性往往选择余地很大空,不仅能找到更年轻漂亮(基因好)的伴侣,而且对妻子的家庭背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父母工作、社保等。而“女干部”等优秀女性发现自己在择偶市场上没有主动的可能,只能“留守”。

也就是说,除了最底层的男性,其他阶层的男性择偶范围都比女性广。随着女性受教育程度和社会地位的上升,相对优秀女性的择偶空差距缩小,“剩女”也是被动的结果。

此外,男女观念的差异也导致了“剩女”现象。在很多男人还把自己的“资源”当成对家庭和后代的“投资”优势的时候,女人已经需要更多的男人来实践自己的“好配偶”,尤其是那些自己也有“好资源”的男人。这就是我们近年来不断听到所谓“丧偶育儿”的原因。观念的膨胀使得“剩女”的出现既有主动的,也有被动的。

越不平衡,越不平衡

在性别比“倾斜”的现实背景下,女性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也可能有助于我们理解女性在社会中“主动”的几何。

从男女性别比失衡的原因分析可以看出,“重男轻女”是造成这一结果的直接和关键因素,而女性往往不同程度地成为这种“重男轻女”思维和环境的“受害者”或“失败者”。

从2016年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进行的育龄女性生育意愿和家庭状况调查中,可以看出女性的生活背景和社会环境对其生育观念的影响。

在这些女性的成长阶段,60%以上的人觉得父母有重男轻女的思想,而父母是否有重男轻女的思想和行为与女性对男孩的偏好密切相关。认为父母重男轻女的女性比例是认为父母不重男轻女的1.5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在对这些女性进行教育的时候,有人说父母更不愿意培养女性,有人说自己或者身边的女性受到了老师朋友或者招生的歧视。他们经历的影响是,从未有过这种经历的女性对男孩的偏好更低;对于那些没有这种经历,但与她们关系密切的女性来说,她们偏爱男孩的比例处于中间;而那些自己经历过这些不公平待遇的女性,对男孩的偏好最高,明显高于其他两组。

在就业阶段,对女性的歧视也非常普遍,无论是在就业、晋升还是收入方面。然而,没有经历过就业歧视的女性偏好男孩的比例最低,而经历过就业歧视的女性偏好男孩的比例最高。

也就是说,女性所经历的性别歧视,可能会增加女性生育重男轻女的概率。

与“剩男”的因果关系何其相似。

这也说明,女性的“过剩”,就像出生时没有被选择一样,并不完全是主动的结果。

附言

时代变化很快。

或许选择更能解释为什么恋爱婚姻中的“男青年”越来越多。当女性有更多选择的时候,她们会更倾向于选择“基因好”的,无论是所谓的“小奶狗”还是“小狼狗”,就是证明。

时代不会变化得这么快。

如果女性的努力不能得到社会很好的认可和公平的对待,那就只能是“左”,永远是“左”。

在变化与不变的时代,女性仍然找不到社会择偶的主动与被动之间新的平衡点,因为男性仍然找不到。

(作者万喆是经济学家,本报特约评论员)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1589374.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9-12
下一篇 2022-09-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