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他说的“别理他”,别管他。
魏东毅简历。图/北大官网截图
近日,一张关于北京大学助理教授魏东义的聊天截图,再次让“沈伟”成为热搜。
聊天记录的信息量非常大:魏东义用数学在一天内解决了六个博士四个月都没能解决的流体问题。事后科技公司想奖励他的时候,他果断拒绝了,说问题太简单,不用给钱。最后他们只是填了他的公交卡。
聊天记录中,魏东义的做事风格颇像扫地僧“顾衣隐功成名就”的感觉。这也让很多网友再次高呼“沈伟”。一时间,“沈伟”一词高居热搜榜榜首。
很快,魏东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回应称,没有这回事。同时,他也否认了网上流传的关于他的各种“奇迹”,比如免除哈佛大学的英语考试,邀请他上学。他说他不想被外界关注和打扰。“也许无视我是最好的”。后来聊天截图的传播者也说是未经核实就发出去的,向大家道歉。
“帮六个医生解决四个月的问题”、“这是小问题”、“事后不要报酬”。魏东义的爆款符合传统文化中人们崇奉扫地僧的心理。
在金庸的《天巴龙部》中,扫地僧高深莫测,能以高超的武功和深厚的修养瞬间开导不同层次的人。魏东义一出现,就在传统武侠文化的影响下顺应了人们的想象,自然也就成了热议的对象。当然,有些人会“美化”他的形象。网络流传的各种关于魏东义的未经证实的“奇迹”就是一种佐证。
每个人都喜欢年纪轻轻就有所成就的人。这样的人可以是大众的精神力量,也可以是学习的榜样,但不能“造神”,也不能“神化”这个人。不可忽视的是,魏东义在数学领域确实达到了常人无法企及的智慧和高度。比如他连续两次以满分获得国际数学奥林匹克金牌;参加北京大学“学士、博士学位联合学习专项计划”;28岁,北京大学副教授。所以有人说他是陈景润的接班人,这真的是一种“造神”。
“神化”一些在某些方面做出贡献或有才华的人,是一种舆论趋势,对当事人未必是好事。上帝被创造出来后,每个人都追求他。如果他被发现一点点污点,就会被拉下神坛,成为众矢之的。这在以往的新闻中是有先例的。所谓“人无完人”“造神”,就是用“完美”的标准去批判别人。尤其对于学者来说,学术生涯任重道远,必然会遇到挑战和考验。在科研探索的道路上,难免会有失败和挫折。不“造神”,减少对魏东毅学习成绩的过度关注,也给魏东毅留下了成长的空间。
所以,为了清理围绕在他舆论周围的各种杂草,保护魏东义,不要再把他神化,我们应该以一个成长中的数学研究者的态度对待他,而不是总是宣扬他的“奇迹”,把他和在数学领域取得巨大成就的大数学家相提并论。
“对沈伟的认可”可以用另一种方式激励自己。需要看到的是,魏东义在数学领域是有建树的。除了他的天赋,他也很幸运。幸运的是,他年纪轻轻就找到了自己的爱好——数学,能够领略它的奥妙,愿意为数学的研究奋斗一生。相对于他的“神人”身份,他一生为爱好而奋斗的精神,是每一个普通人都可以学习的地方。
所以,就像他说的,“别理他”,别管他。停止为魏东义“造神”,让他在数学领域继续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