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思南:美国这么做,正为未来埋下祸根

张思南:美国这么做,正为未来埋下祸根,第1张

张思南美国这么做,正为未来埋下祸根

直接消息:当地时间26日,乌克兰外长库列巴呼吁西方国家提供重型和远程武器。与此同时,一些美国官员宣布,拜登政府正在考虑向乌克兰提供M142车载火箭发射器,其射程可能达到数百公里,足以覆盖俄罗斯。俄罗斯外长对此发出警告,希望西方国家“三思而后行”。你对此有何评论?

特约评论员张思南:俄罗斯想要一场“有限的”军事冲突,但俄罗斯可能得不到。

所谓“限制”,一方面是指俄军会主动限制为实现其军事目的所能采取的军事手段,将这场冲突限制在战争的规格内,比如不宣战、不进行总动员、不把乌克兰民用设施作为合法目标,至少像莫斯科强调的那样。

另一方面,我们可能忽略了,基于积极的自我限制,俄罗斯不希望,也不允许乌克兰进行“超越极限”的抵抗,比如“引北约的狼入室”,以及刚刚提到的对俄开战。

有人把“有限”这个词解读为俄罗斯的某种“人道主义考虑”,我不做评论;但就交战规则而言,这种“限制”也是在寻求限制乌克兰单独与俄罗斯交战,避免俄乌冲突国际化,确保俄罗斯基于军事优势可以不受限制地攻击乌克兰,而乌克兰则会被“打立正”。

显然,目前无论是乌克兰、美国还是其北约盟友,无论是在舆论上还是在具体的军事援助上,俄罗斯的所谓“极限”都在受到系统的考验和“切香肠”:先是从3月15日开始,波兰、斯洛文尼亚和捷克的总理,欧盟委员会主席,英国首相,联合国秘书长,美国众议院议长,国务卿和国防部长,最近又是芬兰总理相继登场。接着,5月9日,美国国会众议院通过了398亿美元的拨款法案,将对乌克兰的军事援助累计金额推高至436亿美元。这个数字是什么概念?相当于2021年俄罗斯军费的66.2%。

正如我在之前的评论中所说,美国和北约的目的是将乌克兰“阿富汗化”,将俄乌冲突变成俄罗斯的“绞肉机”,直到俄罗斯流尽最后一滴血。那么,赋予基辅政权特定的武器,以非对称的方式将战火蔓延到俄罗斯境内,就完全符合这种节奏,因为每一枚发射到俄罗斯境内的远程火箭,都会让莫斯科骑虎难下,面对愤怒的国内民众,它还得继续战斗。

我注意到,早在4月12日,俄罗斯驻美国大使馆就向美国国务院发出了正式照会,特别警告不要向乌克兰发送“多管火箭发射系统”,称该类型武器将被俄罗斯视为“最敏感的武器装备”,或带来“不可预测的后果”。显然,俄罗斯的警告被忽视了。这背后实际反映的是,即使俄罗斯追求有限战争,极限在哪里也不是俄罗斯能选择的,莫斯科可能正在系统性地丧失维持战场极限的能力。

这种能力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常规威慑。俄罗斯以绝对的军事优势主导战场。但目前俄军在这方面明显遇到一些挑战,我无意在此赘述。另一个是核威慑。我百分之百相信,美国及其北约盟国会认真对待俄罗斯使用核武器的底线原则。但问题是,俄罗斯会因为乌克兰而打大决战吗?核威慑的本质在于彻底打破战场极限的决心,但别忘了俄罗斯在乌克兰追求的是有限的军事冲突。这种矛盾必然会被美国和北约嗅出来,也决定了俄罗斯必然会在乌克兰找到源源不断的北约武器,包括远程火箭炮,甚至北约战机。

未来,俄罗斯在乌克兰可能面临更加险恶的局面,莫斯科的战略决心和智慧将受到美国和北约盟国无所顾忌的考验。没有人会知道哪一步是深渊。

美国总统拜登27日在马里兰州出席海军学院毕业典礼时表示,普京正在将欧洲“北约化”

直击新闻:当地时间5月27日,美国总统拜登宣称,是俄罗斯让欧洲成为了“北约”。这个怎么理解?

特约评论员张思楠:我们假设所有国家都寻求自身安全和利益的最大化。大国和小国之间,小国肯定倾向于抱团取暖,平衡大国的影响。这在国际关系理论中被称为权力平衡,意思是“均势”。但是“均势”一定适用于所有小国吗?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大多数与大国相邻的小国并不倾向于参加以“均势”为目的的联盟集团。原因不难想象,那就是避免成为大国与针对性联盟集团博弈的前线,避免成为其他国家的牺牲品,甚至主动与大国进行区域整合。这些小国采取的策略在国际关系理论中被称为“随大流”,可以翻译为“随大流”。

那么回到芬兰和瑞典加入北约的问题上,在二战结束后的77年里,这两个国家作为苏联和现在的俄罗斯的近邻,典型地采取了“随大流”的策略。那么,为什么他们现在改变了“平衡力量”的策略呢?拜登所谓的俄罗斯“北约”,是指俄罗斯对乌克兰的“特别军事行动”,让芬兰和瑞典感到了某种对“集体安全”的迫切需要,于是选择加入北约。

然而,我认为这并不是全部的真相。在过去的77年里,芬兰和瑞典都没有加入北约。2月24日,俄乌冲突爆发,芬兰和瑞典没有加入北约。但两个月后,芬兰和瑞典于5月18日联合提交了入盟申请。是什么让这两个国家在这两个月下了决心?是因为他们受到了某种超越过去77年极限的东西的威胁吗?相反,我觉得瑞典和芬兰这两个月看到的是俄罗斯在乌克兰的溃败,俄罗斯常规军事威慑的破产,俄罗斯的虚弱。换句话说,瑞典和芬兰加入北约不是因为他们受到俄罗斯的威胁,而是因为他们不再受到威胁。

理论上,欧洲有两套国际秩序,一套是欧盟,一套是北约。某种意义上,北约可以理解为一种交易,美国提供军事安全公共产品,以换取欧洲国家对美国参与欧洲秩序构建的合理性和必要性的认可。这又回到了那个问题。为什么冷战结束了,北约还存在?

因为北约超越了简单的地区集体安全架构,超越了冷战本身。北约看似是一个纯粹的军事联盟,但其本质更像是一种政治武器,是美国控制欧洲秩序的重要框架。美国的目的一定是把北约扩散到全欧洲。真正让欧洲成为“北约”的是而且只会是美国,而不是俄罗斯。事实上,俄罗斯代表着欧洲“去北约化”的道路,代表着欧洲秩序自我消化和整合的新未来,代表着长远来看更加稳定和可持续的未来。拜登自视为“正义的保护者”,但在瑞典和芬兰加入北约的情况下,美国实际上扮演了域外侵略者的角色,将俄罗斯与欧洲国家互动的空可能性压缩到了极限,为未来的一些不确定性埋下了祸根。

作者张思楠,直接新闻主编,深圳卫视港澳台直播特约评论员。

编辑刘颖,深圳卫视新闻主编。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1573233.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9-11
下一篇 2022-09-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