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马里乌波尔处于人道灾难边缘,断水断电,民众生活在废墟中

手套的英文2022-09-10  25

乌:马里乌波尔处于人道灾难边缘,断水断电,民众生活在废墟中

乌克兰东部港口城巿马里乌波尔的战斗早已结束,乌克兰官方表示,在俄乌目前持续百日的战争中,有数万平民死亡,其中大多数都死在马里乌波尔。如今城里还有近10万民众生活在废墟中,城区的供水排水、供电供气、通信至今还未恢复。



报道截图

马里乌波尔市长:这是一座几乎被摧毁的城市

已持续超百日的俄乌战争,对乌克兰很多城市造成了巨大损毁,甚至有些城市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

马里乌波尔市长 瓦吉姆·博伊琴科:

今天我们的城市是一座几乎被摧毁的城市,95%的高层建筑被损毁,其中50%,也就是1300栋高层建筑无法重建,在这些房子里,躲藏了我们的马里乌波尔民众,他们在躲避空袭、炮火轰炸。

根据我们非常仔细的估算,有2万多民众被害,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两倍。从1941年到1943年法西斯占领马里乌波尔期间,共有1万多人被害。他们摧毁了城市基础设施,有15条提供电力的电力线被摧毁。一周内,这座城市没有了电、供水、供热、通讯、煤气,城市处于人道主义灾难的边缘。



报道截图

乌克兰文化和信息政策部在战争期间竭力保护文化遗产和博物馆藏品,但还是未能避免战争对文化古迹造成的破坏。

乌克兰文化和信息政策部部长 特卡琴科:

我们登记那些在战争期间遭到破坏或毁坏的文化古迹的情况。我们在文化部网站上公布了这些信息,同时,我们也正在想办法,用何种方式准确计算被损毁古迹的价值。

我想说,在被损毁的370座文化古迹中,几乎有一半是不同教派的教堂。事实上,当俄罗斯人摧毁乌克兰的文化遗产时,他们并没有区别它们不同:无论是他们的遗产,还是不是他们的,他们都会摧毁它们。

欧盟第六轮对俄制裁公布:年底减90%俄石油进口

欧盟委员会6月3日正式公布第六轮对俄罗斯制裁措施,包括6个月内停止购买俄罗斯海运原油,俄国斯国家结算存管机构也被纳入制裁,禁止它跟欧洲的清算机构进行欧债的结算。

这间机构随即宣布,中止涉及欧元的结算。外界估计,它一共持有超10万亿卢布的资产,其中9万亿为欧元债券。

欧盟委员会发布公报称,将逐步削减俄罗斯石油进口。到今年底,从俄进口的石油将减少90%。不过依赖俄管道原油的成员国,例如匈牙利,可以得到临时豁免,直到欧盟理事会另有决定。



报道截图

不过,连串制裁引发的反效果也逐渐浮现。

非洲国家联盟轮值主席、塞内加尔总统萨勒日前到访俄罗斯,与俄总统普京会面后表示,西方需要协助乌克兰的谷物出口, 同时要解除部分对俄制裁,使俄方能够出口肥料、小麦等农产品。



报道截图

斯洛伐克总理黑格尔在一个论坛上也呼吁,要确保乌克兰的港口运作,出口小麦等谷物,缓解全球粮食供应危机。

俄罗斯及乌克兰一向是谷物主要出口国。非洲国家2018至2020年,有44%的小麦来自俄乌两国而自俄乌战事爆发以来,小麦价格狂飈了45%。

延伸阅读

马里乌波尔的陷落让乌军重回现实:俄军已不赶时间了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晨枫】

5月20日,在俄罗斯发动进攻85天后,俄军终于赢得了乌克兰战争中的第一个重大胜利:马里乌波尔的乌军残部全部肃清,包括臭名昭著的“亚速营”。

从5月16日开始,前后有2436名乌克兰正规军、国土防卫部队、“亚速营”武装人员走出亚速钢铁厂的地下室,向俄军投降。乌克兰政府和西方媒体称这是人道撤离,欲盖弥彰也太拙劣了点,不如说官兵打仗辛苦了,换个环境好点的地方疗养。


5月16日,在马里乌波尔,乌克兰士兵坐在汽车里。(图源:新华社/卫星社)

“去纳粹化”

马里乌波尔离顿涅茨克地方政权的控制线只有40~50公里远,在2014年顿巴斯战争中,东乌武装短暂控制过马里乌波尔,但在乌军反攻中弃守了,当时“亚速营”就是急先锋。在这次乌克兰战争中,俄军一天内就进抵马里乌波尔城下,但84天后才完全攻克,打得很辛苦。

普京公开说过的目标有三个:乌克兰不得加入北约、去军事化、去纳粹化。“亚速营”的歼灭代表了去纳粹化的转折点。

“亚速营”代表了乌克兰民族主义中的纳粹倾向。现代乌克兰民族主义奠基人斯捷潘·班德拉本人就是纳粹理念的狂热追随者,与纳粹德军积极合作,狂热追杀乌克兰和波兰的犹太人。即使在今天,乌克兰每年大事纪念班德拉的时候,以色列还要抗议。

“亚速营”早已扩编到团规模,但习惯上还是称之为“亚速营”。在马里乌波尔的战斗中,“亚速营”在兵力上不一定是主力,但却是最顽强的部分,也是最后据守亚速钢铁厂的主力。

“亚速营”的歼灭未必能从思想上根除乌克兰的新纳粹,但新纳粹本身对乌克兰政府也是双刃剑,一方面可用,另一方面难以驾驭。把“亚速营”置于独立的指挥链之下本来就是无奈之举,没有一个现代国家能接受两个互不买账的军事指挥链。“亚速营”还从军事组织开始,发展到政治运动,并有自己的政党。

在接下来的顿巴斯战斗中,顿巴斯营、艾达营也会被歼灭,有组织、成建制的新纳粹军事力量有望基本粉碎。顿巴斯战斗之后,乌军在兵员和装备上都打残了,只有重建。新纳粹思想在重建的乌军中死灰复燃是可能的,但不受节制的独立新纳粹军事力量或许不再可能,对于俄罗斯来说,这就达到目的了。思想是不能消灭的,这只有在长期斗争中抑制了。


受伤的乌克兰士兵(图源:新华社/卫星社)

马里乌波尔之后,顿巴斯的战斗成为重点。俄军重炮开路,稳扎稳打。

乌军在战场悉心经营了8年,但马里乌波尔的经验表明,阵地再坚固,死守终究是没有出路的。亚速钢铁厂的守军都只有投降,野外阵地不可能比亚速钢铁厂更加坚固。连环阵也没用,只要静止不动,环节被打断只是时间问题。

俄军已经不赶时间了。从现在到明年三月,有整整十个月时间可以围困、煲重炮粥,冬天都阻止不了俄军行动,只有春天的翻浆期比较碍事。马里乌波尔是45万人的大城市,守军凭借城区坚守了两个月,然后退守超级坚固的厂区再坚守一个月,野外的乌军翻一倍也只可能坚守六个月。

北线和西部还有乌军,但顿巴斯前线的是乌军精锐。这些精锐被歼灭了,乌克兰的去军事化就差不多完成了。同样,不让乌克兰拥有军事力量是做不到的,能做到的只是把有经验、有凝聚力的军事力量成建制地消灭,打断乌克兰的军事传统,重建的乌军都未必能摆脱心理阴影。这不能一劳永逸,但争取时间是俄罗斯能做到的极限了。

有效的军事力量不是拉几个人、发几条枪、给一个番号就能重建起来的,需要团队精神和凝聚力,传统通常是其中的关键。成建制的歼灭战伤害力特别强大,这是解放军特别强调歼灭战而不是击溃战的原因。

“地面上的事实”

简单地说,去纳粹化和去军事化的目标是能完成的,但不加入北约的问题反而是个大麻烦。

乌克兰曾经同意把不加入北约写入停战协议,乌克兰实际上离加入北约也遥远的很。北约要把乌克兰纳入是要把缓冲区向前推,而不是直接与俄罗斯打一场上不封顶的战争。

问题是,即使乌克兰愿意把永不加入北约或者任何与俄罗斯敌对的军事联盟写入停战协议,现在也是俄罗斯难以接受的,问题出在芬兰。

国际关系中有芬兰化的说法,这是指非敌非友但内心敌对的国家迫于压力,被迫“永久”中立的情况。在二战前夜的苏芬战争中,芬军在战争前期给苏军造成很大困难,但苏军靠顽强决心和优势兵力,在调整战略战术后,最终取得胜利,芬兰被迫在《巴黎条约》中割让卡累利阿地峡和拉杜加湖西北沿岸地区,并承诺永不加入与苏联敌对的军事联盟。

战后,与苏联敌对的最主要军事联盟自然是北约。在冷战时代,芬兰也确实没有加入北约。不是不想,而是由于苏联压力和《巴黎条约》的约束。冷战结束后,芬兰就不断与美国和北约走近,战斗机从米格-21换装为F-18是很大的一步,现在要用F-35再次换装,与北约的联合军事演习是另一步。但乌克兰战争爆发后,芬兰走出了最后一步,在5月18日提交了加入北约的申请。

土耳其威胁要投反对票,克罗地亚也插一脚,但这些都是在勒索,芬兰加入北约只是封口费多少的问题。

芬兰是否违反《巴黎条约》,俄罗斯和芬兰双方各执一词。俄罗斯谴责芬兰违反条约;芬兰辩解条约是与苏联签订的,现在苏联不再存在,所以条约自动失效。

追究芬兰是否从法律上违约没有多少意义,国际条约的执行从来不是单靠缔约各方“守法”的。俄罗斯“管不住”芬兰了,芬兰就违约了。在现实生活里也是一样,要不还要法警干什么。

但这也意味着俄罗斯不再可能相信凭一纸条约就能可靠地阻止乌克兰加入北约。俄罗斯只有用“地面上的事实”(facts on the ground,这是以色列在谈到巴勒斯坦问题时最喜欢的用语)来长期延续冲突状态,通过“北约不接纳处于冲突中的新成员国”来阻止乌克兰加入北约。不仅克里米亚,顿巴斯、赫尔松、扎波罗日可能都要长期割据,尼古拉耶夫、敖德萨都难说。

在2014年,克里米亚在颜色革命后的动乱中并入俄罗斯。克里米亚与俄罗斯的渊源太深太久,但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也要求并入的时候,普京没有同意,可能是为日后乌克兰问题的解决和重归友好时完璧归赵留下后路。但历史事实证明这是一厢情愿了。乌克兰的敌对不仅加剧,还积极要求加入北约这个俄罗斯最大的敌人。俄罗斯不再可能完璧归赵,坐视下一个芬兰的发生。

乌克兰宣称,绝不在割让土地的情况下签订停战协议,不清楚这是否包括克里米亚。如果战争状态永久化,这当然是坏事,但反而正中俄罗斯的下怀。

俄罗斯需要的不是更多的土地,而是安全感。历史上,俄罗斯被蒙古人入侵过,被波兰-立陶宛入侵过,更有拿破仑、希特勒的入侵。俄罗斯有执念的是缓冲区,乌克兰犯的正是这个大忌。

冷战结束后,俄罗斯也经历了民族虚无、历史虚无的时代,政治上一盘散沙,普京的历史作用在于靠一己之力把俄罗斯重新凝聚起来。但这个凝聚还是力度不足,普京甚至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党作为政治理念的组织基础。

俄罗斯肯定有反对派,甚至有政府内的叛逃者,但这不见得是坏事。叙利亚的阿萨德政权经历了阿拉伯之春初期的大批叛逃之后,反而纯净了队伍,凝聚了思想,这才有后来与反对派武装的坚定斗争和最后胜利。

普京说过,“给我二十年,还你一个强大的俄罗斯”;但二十年后,他连政治凝聚都没有做到。西方的制裁和围堵用外力把俄罗斯凝聚了起来,帮普京做到了一直想做而做不到的事。

关于俄罗斯的民族心理,凯南在《长电报》里就分析过了,美国忘记了“围堵之父”的教导,或者说现实政治的炒作促使美国选择性遗忘,反正“付费”是后人的事。

三点教训

在军事上,马里乌波尔的战斗揭示了三点教训:

1、庖丁解牛是有条件的; 2、信息是火力、机动、防护的补充,不是替代; 3、没有攻不破的要塞。

在海湾战争中美军玩一把“震撼与惊愕”(shock and awe),一举摧垮伊军抵抗,俄军也迷上了。深远穿插本来就是苏联军事传统的一部分。但在乌克兰战争中,俄军的“震撼与惊愕”遇到了又盲又瞎的乌军,庖丁解牛成了水果刀杀猪。

“震撼与惊愕”在理论上可以追溯到约翰·伯伊德的“观察-判断-决策-行动”(OODA)理论。伯伊德把战役到战斗再到单兵交战都抽象到大大小小的OODA循环,更快完成OODA的一方能击败更慢的一方,接踵而来的快速OODA使得对手应接不暇,最后在自乱阵脚中自我崩溃,好像笨手笨脚的人还没有被对方的跳跃和快拳击倒,自己先被自己绊倒了。

俄军在乌克兰遇到的问题是:乌军在战略上不与俄军的OODA互动,以不变应万变,但在战斗中不断用小巧、敏捷的OODA打得俄军(尤其是孤军突进的分队或者在战线后方落单的后勤车队)应接不暇。

俄军在乌克兰动用了100多个营战术群。营战术群的基本思路没有错,用小巧、灵活、强有力的战术集团执行机动灵活、变幻莫测、如风似水的非线性作战,这是地面作战的大趋势,问题是后勤和指挥控制要跟上。

营战术群的后勤压力小,但这是相对于师旅而言的。没有了可靠的后勤,大纵深机动作战的营战术群很快就没有后劲了,靠自带给养、弹药和燃油是不行的。二战中阿登反击战里的德军派普尔战斗群如此,如今乌克兰战争中的俄军营战术群也如此。但在非线性作战时代,后勤补给线不可能再靠沿途守卫,这要与非线性作战不再有前后方的特点一起来看。

对敌人来说,非线性作战意味着不再有前线和后方之分,但这对己方也是一样的。换句话说,后方不再安全。在2014年,突前的俄军营战术群有东乌民兵扫清战线后方,这个问题不突出。现在,尤其在第一阶段,俄军的后方太大,自己缺乏步兵,还远离东乌民兵可能帮助扫清的范围,老经验完全不管用了。

在非线性作战时代,需要用无人机、电磁侦察、卫星侦察对战场保持全面全时的监视,在高度互联和自动化的数字化指挥控制下,由二线流动的营战术群或者更小规模的机动兵力对后方敌军进行快速精准的及时打击,这是更加高效的做法。

回到一线,营战术群的攻坚能力不足不是问题,本来营战术群就是体系作战的一分子,并不要求独立担任战役方向。非线性作战意味着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营战术群要在分布作战、集中控制中知己知彼、动态聚散。不仅前锋线上的营战术群如此,二线流动的营战术群也如此,随时填补空隙,增援遭遇强敌的友军,灵活转换战役轴线,从敌人的间隙里劈入。

敌变我变,欺软克硬,这才是营战术群的生命力之所在。机械、呆板地按照既定作战计划穿插,还是占领有利位置后转入静态作战的思路,穿插只是过渡过程,并不是真正的机动歼敌。

敌人要结硬寨、打呆仗也不怕。营战斗群就扫清战场间隙地带,隔离敌军重兵集团,并伺机割裂。马里乌波尔的经验表明,无援的固守是死路,没有攻不破的城寨。敌军要是机动,硬寨就不硬了,更是机动中歼敌的好机会。

但在乌克兰战争里,俄军营战术群在思想上领先,在执行上落后,在情报和指挥控制上拉胯,动作很花哨,结果很被动,只好在第二阶段里“逆转型”,回到蒸汽朋克时代的压路机灭蟑螂战术,但这也带出了第二个教训:信息是火力、机动、防护的增强而不是取代。

乌军本身是没有信息优势的,但北约的全方位高科技密集围观补上了这个空缺,并通过及时、畅通的情报共享甚至越俎代庖,使得第一阶段的乌军小分队作战富有及时性、针对性。然而,乌军在总体上火力、机动、防护不足的问题在第二阶段很突出,各自为战、分兵固守是无奈之举,被各个击破只是时间问题。

坚固工事只能迟缓对方的攻克,但不可能避免。进攻是最好的防御,固守之敌必然是因为缺乏必要的火力和机动而只能退而求其次,靠坚固阵地或者易守难攻的城镇在防御上补回一点。这也决定了守军无法靠优势火力互相增援,更不便强力突围。

然而,进攻的一方或许有足够的野战火力,可以形成包围,还需要有足够的破障火力,才能打破坚固的防御阵地(包括要塞化的城镇和亚速钢铁厂那样的变态)。精确制导有利于把火力集中在目标上,但要是目标过于坚固,火力不足就是火力不足。信息化、精确制导化不能取代重火力。

乌军缺乏重火力,美国军援的M777竟然把数字化火控系统拆除,使得乌军连信息化、精确制导化都不可能。而俄军把240毫米自行迫击炮拉出来,130公斤重的炮弹相当于航空炸弹,在精确制导下威力惊人,这才是最后粉碎马里乌波尔市区和亚速钢铁厂抵抗的关键。

当然,换一支军队,换一个打法。美军就会用制导炸弹完成破障任务,130公斤的SDB可以击穿1米后的加固机堡顶盖。130公斤不够就250公斤,上不封顶。BLU-82“菊花割刀”重达6.8吨,可以在丛林里清理出一片直升机降落场,GBU-43“炸弹之母”重达9.8吨。二战英国的“大满贯”重达10吨,可钻地40米后再爆炸。在现代制导技术引导下,对着同一个弹着点几枚下去,就没有炸不掉的坚固工事。


资料图

现代轰炸机一般不再能携带这样沉重的单枚炸弹,但中国为携带空射弹道导弹和高超音速导弹而特别改装的轰-6N反而有这个能力,这是题外话了。

对于更加一般的目标,数字化炮兵依然是高度有效的战场火力,甚至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战场歼敌的主要手段。弓箭是刀剑的延伸,火枪和机枪是弓箭的延伸,坦克为机枪手增加了机动和防护,数字化炮兵则开始了非接触歼敌的时代。

152/155毫米炮弹的威力足够,在数字化炮兵指挥系统的控制下,分兵集火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传统的炮兵连齐射,甚至可容许不同的炮兵单位在相继加入、相继退出中保持火力的精确、连贯,既提高生存力,也提高反应力。在无人机、电磁侦察、卫星的引导下,数字化炮兵甚至可以控制很大的区域,形成非接触包围圈,控制城镇之间的开阔地,或者城市内的宽大干道。

同时,反炮兵雷达是无人机、电磁侦察和卫星的关键补充,不仅迅速判明敌人炮兵的位置和类型,也可用于探测无人机。信息与威力是火力的两条腿,缺一不可。

马里乌波尔战斗的第三个教训:固守待援可以是吸引敌人兵力、在反包围中歼敌的有效手段,但增援无望的死守是没有意义的。

围困不只是断水断粮的问题,最大的问题是“断气”:断了士气。

马里乌波尔的守军顽强战斗,是因为还有东线乌军增援解围的希望。解围无望后,还能退守亚速钢铁厂这样号称能抵挡核弹攻击的坚固要塞。但退无可退而解围无望时,最后迫使守军投降的是绝望。粮和水好像还行,并没有看到投降的乌军官兵歪歪倒倒、路都走不动的样子。连电力都没有中断,不仅有照明用电,还能与外界保持通信,时不时发个视频什么的。

要塞里资源和地盘有限,是不可能与进攻一方拼火力的,要是对手采取非接触围困,守军在死守中大量杀伤敌军都不再可能。普京决定放弃强攻,用围困迫使守军投降,这是很英明的战术决定。在非接触围困中,守军士气再高昂,粮弹再充足,也只能在昼夜遭受轰击和不断损失中陷入绝望。

马里乌波尔是相对孤立的大城市,离最近的别尔江斯克有差不多60公里。但在全时全域战场监视和数字化炮兵的非接触封锁下,一旦对城镇间开阔地或者城市内宽大干道完成分割,再大的城市群也只是一口一口吃掉的问题。这种隔离不需要滴水不漏,只要把大头截住,就确保了基本的战场态势。有人从乌克兰战争中解读出战争正在转向有利于防御一方,尤其是大城市成为不可攻克的要塞,这是误读了。

尾声

乌克兰战争指明了战后俄军重建的方向。没错,俄军也经受了重大损失,包括人员和装备。乌克兰战争的实践或许打破了俄军中顽固的传统思维及背后的人脉,二战苏军也是在苏芬战争的教训中开始整改的,在卫国战争实践中完成,成为令人生畏的钢铁红军。

在经济上,俄罗斯经济估计要萎缩,但卢布反而因为“卢布购买油气”而升值了。俄罗斯在严厉制裁下,与西方的传统经济和技术联系中断,只有整体转向中国。另一方面,这也是俄罗斯的警钟:必须建立足够自主的供应链。俄罗斯不缺能源和矿产,也不缺粮食,曾经有过的消费品供应链已经消亡了,曾经强大的军工供应链也遇到依赖西方芯片和关键部件的窘境。

俄罗斯不可能也不需要面面俱到,但需要克服心急气躁和悬浮,扎实重建关键的工业和科技基础,重建供应链。在西方的敌对围堵下,甩脱西方拐棍或许是好事。

在眼下,马里乌波尔的胜利有更加现实的意义。顿巴斯乌军的数量更大,散布更广,俄军不再迷信穿插,而是步步为营,分割围歼。BBC说乌军在以每天100人的速度阵亡,俄军则说是每天500人,真实情况可能在两者之间。即使取中间值,每天300人阵亡在现代战争中也是很惨重的损失了。这样下去,一个月出头就是一万人;加上受伤的,顿巴斯的6万(一说9万)乌军就打残了。前面估计的不超过6个月是从宽得离谱了。

泽连斯基称亚速钢铁厂的守军完成了任务,现在的任务是保护乌克兰英雄们的生命。不知道守军的任务是什么。如果是保卫马里乌波尔,那肯定没有完成,马里乌波尔陷落了。如果是拖住俄军,那倒是完成了,但拖住的目的是什么?只是把战争延长两个月?斯大林格勒守军死战不退,是为了给红军反攻创造机会;柏林守军死战不退,是因为退无可退。马里乌波尔的守军属于哪一类?顿巴斯的乌军什么时候完成任务?

有人把亚速钢铁厂里的守军比作温泉谷300勇士。温泉谷的300勇士最后也失守了,除了一个刀笔吏,全部战死了。他们没有投降,所以名垂史册。马里乌波尔守军在3月初有8000多人,可能不包括民兵;到四月底,已经只剩4000多了;最后从亚速钢铁厂走出来的有2436人。他们投降了。

乌克兰战争到现在,好像过山车一样:俄军一开始就打得不顺,乌克兰民心军心见长;俄军从基辅方向撤退时,乌克兰民心军心爆表;但马里乌波尔的陷落使得乌克兰重回现实中,战争的长期化、艰巨化也可能使得西方重回现实中。

是时候想想接下去怎么办了。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1559235.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