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十四再遇“北京明白”,小哥哥火出圈不只靠颜值

神十四再遇“北京明白”,小哥哥火出圈不只靠颜值,第1张

神十四再遇“北京明白”,小哥哥火出圈不只靠颜值

各种帖子的大力支持,

是“北京明白”

真正的自信在于。

作者:隋盛楠

编辑:陈佳丽

“北京明白”“北京明白”...

当这句重复的话出现在今天神舟十四号发射任务的直播中时,网友们就知道这位网络名人小伙又来了!

今天上午,热搜上出现了“京明白这次是他”的词条。

大约一年前,在神舟十二号发射场,第一次担任京总调度的高建,用他沉稳而铿锵的语气和剑眉,圈了一大波粉,也把他身后调度岗位的同事从幕后带到了台前。

神舟十三号和今天的神舟十四号发射后,看直播的网友,只要听到熟悉的那句“北京明白”,心里就有一种莫名的踏实感。

《环球人物》记者早前采访高建时,他说每次说出“北京明白”这几个字,他都感到无比自豪。当然,这份骄傲的背后,也意味着一份极其艰巨的责任。“它代表了我个人对总调度岗位的责任,对航天任务控制中心的责任,对祖国科技创新大业航天员的责任。”

“北京明白”在忙着明白什么?

今年1月,《北京明白了什么才是真正明白的》一度冲上热搜。虽然网友对这四个字很熟悉,但还是不明白“北京明白”是忙着明白什么。

回忆起直播时每次说这四个字的情形,高建对《环球人物》记者说:“那种情绪是抑制不住的。”

至于这四个字的具体含义,他说,“北京”是指有各种信息的任务指挥所,“明白”是指“你跟我说的我都听清楚了,我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做”。

高建回答“北京明白”。视频截图

简单的口令“北京懂”,背后其实是无数次的演练和日常经验的积累。

神舟十二号发射任务是高建第一次担任总调度。

此前,作为载人飞船任务型号团队的总调度员,主要负责神舟系列任务的准备工作,加上之前的顶防考试成绩,他对总调度员的任命有了“预感”。

因此,当任命正式作出后,高建立即开始有条不紊地组织关键工序演练推演、方案检查确认、技术状态最终固化等最后阶段准备工作。

工作中的高建(右一)。(来源:我们的泰空微博)

2021年6月16日晚,神舟十二号发射任务的前一天,高建一直在组织最后的国家视察。

晚上9点,长辈叫他“今天早点回去休息”。那天晚上高建睡得特别好,前期工作准备得很充分。他充满信心。

6月17日凌晨4点,睡了6个小时的高建准时起床。对于调度队的人来说,以前值班的时候,总是几个同事轮流睡午觉。他们早就习惯了“碎片式睡眠”,连续6个小时的睡眠足以让高建“充满电”。

凌晨4点半左右,高建来到指挥大厅,准备执行任务程序。他到得早,这是调度组多年传承下来的习惯,因为这样可以“更仔细地确认复杂的地面系统不会出错”。

“我们有一个庞大的计算机系统在后台支持。我们需要通过仿真系统模拟整个上升飞行过程,确认接口关系、通信链路、数据交换等。在我们和发射场、世界各地的各个中心、台站、天基中继星之间,最后检查各种服务器和软件系统的运行状态。”高建告诉《环球人物》记者。

高建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隋坤/摄)

9点22分,火箭正式发射,高建一脸严肃地在镜头前不停地回答“京理解”。

在调度岗位上,调度员必须做到状态清楚、反应迅速、口令准确。在高标准下,为了让接受指令的人保持冷静,戒骄戒躁。前辈们无数次告诫高建,指令的标准化决定了任务的成败。

那一天,高建每次回答“北京明白”时,语气都略有不同。尤其是航天员进入空站时,明显提高了声调,口令更响亮,更庄重。

“我只是一个普通的90后”

在这走红的一年里,高建不停地回忆那天的情景,仍然觉得那是一场美丽的意外。

神舟十二号发射当晚,下班路上,一天没看手机的他发现自己的微信“爆了”。

朋友、同学、亲戚发来的直播截图挤满了他的微信,他们都在开心地问截图里那个淡定而英勇的年轻人是不是他。后来他老婆跟他说:“你要火!”

“小分屏挡不住他的帅。”“能力强,年轻人的好榜样。”“颜值高,价值突出的小哥哥们都交给国家了!”当晚,社交平台热闹非凡。一方面,网民们倾吐了他们对神舟十二号成功发射的喜悦和兴奋,另一方面,他们也表达了对高建的赞赏和嘲笑。

神舟十二号发射当天,当高建出现在屏幕上时,网友们刷起了弹幕。

意外的走红给高建的生活带来了些许波澜。

跟他视频的时候,他妈妈总是调侃他“你今天是不是粉丝多了?”同事偶尔会称他为“网络名人”。

最大的变化是高建收到了更多的采访请求。他心里清楚,公众关心的不是他自己,而是调度岗位和航天事业。“我和我的前辈们还有很大的差距。各个岗位的同事都很敬业,很努力,每个人身上都有很多值得被发现和报道的闪光点。”

网络的聚光灯一度吓坏了高建。现在的人总是带着滤镜看他,让他“有压力”。但他清楚地明白,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的90后。

高建称自己是生活中“普通的90后”。(来源:我们的泰空微博)

高建一生中最焦虑的时期是高考之后。

从小到大,高建在父母眼里一直是“别人家的孩子”。高考对他来说似乎只是一层窗户纸,被轻易戳破后也会大放异彩。

然而,高建的高考出了问题。

2013年6月底,搭载三名航天员的神舟十号飞船在内蒙古着陆。电视里滚动播放着航天员聂海胜、张、王亚平成功出舱的画面,解说员兴奋地宣布着中国航天事业的新突破。

但在河南洛阳,电视机前的高建低着头,变得越来越沮丧。他向往航天事业,却与理想的大学失之交臂。他痛苦、失眠、烦躁,觉得命运跟自己开了个玩笑。

老师觉得高建的高考成绩很可惜,建议他复读。然而,高建认为高考意味着除了睡觉还要学习,压力太大了,不想再考了。想了想,高建觉得“前面没有坦途,但是没有出路。”大不了就去部队,在部队考。

但是,志愿的时候,峰回路转。

7月,他终于考上了一所名校,所学专业恰好是他最喜欢的航天方向。八月初,高建来到大学报到。

回想起这段经历,高建沉思了很久。他说,“其实高中的时候,我很浮躁,很贪玩,学习也很被动。高考没发挥好,不是偶然。”

后来的大学生活磨平了他的急躁,终于把他塑造成了一个眼里有光,心里有火的年轻人。

从《八哥》到《北京明白》

大学毕业后,高建来到北京工作,认识了现任科长杨艳波。杨彦博是个“80后”,是派遣岗的“第一代网络名人”。

2011年底,在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对接的直播中,他因为帅气的人缘被网友戏称为“天宫神虫”。

十年过去了,现在的杨彦博已经是领导、丈夫、父亲。他没有架子,是调度队的老大哥。高建和他的同事通常叫他“八哥”。

2011年底,在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对接的直播中,杨彦博因其帅气的人缘被网友戏称为“天宫神八哥”。(来源:我们的泰空微博)

八哥对自己的职业有很强的荣誉感。“建造中国空站是许多宇航员毕生的梦想。既然接力棒在我们手里,我们就要承担起时代的责任。”听到“八哥”这个词,高建感到一种属于派遣队的精神传承。

高建派遣团队由杨艳波带领的“8+1”和“90后”组成。总共10个人的团队里,9个人负责调度,1个人负责外围工作。

高建说:“你在京总调度岗位上可能只看到两个人在值班,但他们背后都有负责周边保障的同志。事实上,每一个模型,如田甜和蒙恬实验舱,都将由监督员派遣。通常情况下,每个人根据分工负责准备工作。每个人都需要掌握大量的技术状态,与各大系统、单位沟通协调。各型号任务相互备份、相互支持,协同完成各项任务。”

团队中大部分人都是“90后”,而且还在变年轻。近年来,中国航天事业的“井喷”发展给了年轻人很多机会,派遣岗位也有聘用年轻人的传统。在“北京明白”年轻的团队里,人们看到了什么“好的团队一定有好的底蕴”。

从“天宫里的神八哥”到“京懂”,一个代名词、一个简单的密码背后,其实是发射场、TTC通信、着陆场、航天员、火箭、飞船、空站、有效载荷等各大系统的共同努力。

高建说,每个人的大力支持才是“京理解”的真正力量。

制片人:路宏

主管:张建奎

编辑:许

编辑:苏睿

(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详情请加微信“HQRW2H”。欢迎您提供新闻线索,可以发送到电子邮件[email protected]。)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1558269.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9-10
下一篇 2022-09-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