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于6月9日下午3点召开新闻发布会。国家卫健委疾控中心一级巡视员何清华介绍:聚集性疫情发生后,应根据疫情防控需要,科学制定核酸筛查策略,明确核酸检测范围和频率,避免盲目扩大范围,进行全时段筛查。
根据风险等级,受检者将依次进行核酸检测。第一次核酸筛查在封闭区24小时内完成,第一次核酸筛查在对照区48小时内完成。中高风险区、封闭控制区和控制区的人员不要外出,疫情发生的低风险区和预防区的人员确需出行,需持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各地可根据疫情防控需要进行调整。在没有疫情或输入风险的地区,核酸检查不应该成为一种常态。(央视记者石于婷)
国家卫健委:低风险地区,低风险人群,长期在家生活的人群,没必要经常做核酸检测。
国家卫健委疾控中心一级巡视员何清华表示,目前,国内疫情总体保持在较低水平。在这种情况下,关键是提高监测系统的灵敏度,确保疫情的早期发现和治疗。目前如何才能及早发现并处置?核酸检测仍然是早期检测最科学有效的方法。低危地区、低危人群、长期在家生活的人群,不需要经常做核酸检测。核酸检测应重点关注高危人群、高危岗位工作人员、疫区。
卫计委:构建15分钟核酸“采样圈”不能“一刀切”
在疫情防控措施中,核酸检测是快速找到传染源,锁定控制目标,进而采取隔离等措施切断传播途径的有效手段。是实现“四早”即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关键措施,为成功应对聚集性疫情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否建设15分钟核酸“采样圈”,主要取决于当地疫情的发生发展和防控需要,不能“一刀切”。
国家卫健委:各地要根据需要依法科学组织核酸检测。
国家卫健委疾控中心一级巡视员何清华介绍,核酸检测是早期发现疫情最科学有效的手段。各地要根据当地疫情和防控需要组织核酸检测,明确核酸检测的人群、区域范围和频率,并做好宣传引导工作。同时也呼吁广大群众依法遵守疫情防控的相关规定和要求,积极配合核酸检测,履行个人防控义务,共同推动形成群防群控的良好社会氛围。对采取违法强制措施的地区、单位和个人,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将要求有关地方及时整改纠正。
国家卫健委:如果10合1混产管进一步多管检测,存在阳性漏检风险。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临床检测中心副主任李表示,混合采样是将5、10或20个拭子样本放入一个采样管中。经理论论证、实验室验证和疫区真实样本现场验证,阳性检出率与单次采样无显著差异,结果准确可靠。但如果10合1混产管在实验室进一步混,比如3管或5管,相当于30混1或50混1。这种混合样本检测方法增加了样本稀释度,且其与单一样本的阳性检出率差异尚未在实验室和临床得到验证,存在漏检阳性的风险。
国家卫健委:病毒变异对核酸检测能力无影响。
新冠肺炎在不断变异。病毒突变会影响核酸检测的灵敏度吗?6月9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国家卫计委临床检验中心副主任李介绍,核酸检测是一项成熟的、国际通行的实验室诊断技术。
李说,过去对病毒病原体的检测主要依靠培养,通过染色、形态学观察、生化试验、免疫试验等多种方法进行鉴定。病毒需要很长的培养时间,实验室的一些病原体很难培养。后来有了核酸检测法。该核酸检测方法灵敏度高,在方法学上特异性可达100%。也就是说,核酸检测的阳性结果等同于病原体培养的结果,成为诊断的“金标准”。
据李介绍,目前国内用于人群筛查的试剂可以检测出的双靶或三靶基因,基本不存在这些靶基因同时突变的可能性。因此,病毒突变对核酸检测的检测能力没有影响。从国家卫健委临床检验中心开展的Delta和Omicron突变核酸检测室的质量评估,以及全国各地疫情的实际使用情况来看,能够有效检测,也印证了这一点。
如何解决核酸检测点队伍过长,结果发放慢的问题?
如何解决一些地方核酸检测站点排队太长,结果发放慢的问题?6月9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核酸检测情况。会上,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监察专员郭彦洪介绍,首先,要合理设置核酸采样点,做好网格布局,指导各地根据人口规模和地理交通科学规划采样点布局,以社区采样为主,在人群活动密度高、不易发生拥堵的地方设置,根据工作需要设置流动采样点。同时,要及时公布采样点信息,方便公众就近选择采样点,灵活安排采样时间,及时更新。还需要及时反馈和更新测试结果。相关部门要及时将结果同步到健康码等平台,方便公众及时查询检测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