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城市人才流失

一线城市人才流失,第1张

人才出走”,一线城市谁先坐不住了?

图片来源:图片网500135031

上海封闭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抢人”。

6月7日,上海市人社局正式发布《关于协助复工复产落实人才专项扶持措施的通知》,致力于上海人才的调配。一个备受关注的亮点是,上海再次放宽了留学人员落户要求:

“在满足留学人员落户基本条件的基础上,对世界前50名大学毕业的人员,取消社会保险费缴费基数和缴费时间要求,全职来本市工作后可直接申请落户;对于世界51 ~ 100位毕业的,在上海全职工作并缴纳社会保险费满6个月即可申请落户。”

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外界看来,曾经在人才政策上略显“冷淡”的上海,在近年来多轮人才新政出台后,再次将目光投向了留学生。重点目标是重振受疫情影响的市场情绪,特别是保持对上海扩大开放的信心;至于全国城市新一轮的“抢人”,上海参与“战局”也在重塑人才流动的变化方向。

不仅是上海,不久前的广州,更早的北京,都不同程度地放宽了吸引人才的政策。这场一线城市“降维”的“人才保卫战”来得很快。

01

图片来源:图片网500335036

早在5月29日,上海发布《上海市加快经济恢复振兴行动计划》时,就提出以高补贴稳定就业:对上海市登记失业3人以上的用人单位或上海市2022届大中专毕业生,每人一次性给予2000元就业补贴。

与此相比,在此后国务院发布的“扎扎实实稳定经济的一揽子政策措施”中,企业在毕业年度招用高校毕业生的一次性扩岗补贴标准为不超过1500元/人。

稳定企业只是第一步。如何让更多的人来上海?回顾过去几年,上海分多步放开积分落户政策。

2018年8月,上海官方宣布清华北大本科生可直接落户。两年后(2020年9月),上海再次扩大“直接落户”范围。本市四所“双一流”高校: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符合基本条件可直接落户。

2021年11月,上海再次启动“差别化落户政策”。凡是在嘉定、青浦、松江、奉贤、南汇等“五大新城”和自贸区新区就业的上海研究生,也可以直接落户。

留学生直接落户主要是放宽过去对其社保缴费基数和年限的要求。

根据2020年底出台的《留学回国人员申请上海市常住户口实施细则》,符合一定条件的留学人员需要在上海落户,“最近连续6个月在同一单位的社会保险缴费基数不低于上年度本市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

在上海定居的留学生钟钟(化名)告诉程大爷,过去的工作情况是影响留学生能否定居的关键因素。全市平均工资的不断上涨,一度让他的同学很难安定下来。在目前的就业形势下,政策的放宽使得留学生在上海工作可以少一些“后顾之忧”,更早找到归属感。

图片来源:新华社

以更宽松的落户政策吸引人才,是很多一线城市近期的做法。

去年7月,《北京市引进毕业生管理办法》出台,提出单独计划引进三类毕业生,其中一类是北京市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产业、重点税源、重点引进、重点培育企业、独角兽企业,招收“国内高校世界前200名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或建设学科‘双一流’硕士研究生”。

“单计划”就是这些毕业生的落户不会占用各区各单位的落户指标。

广州将重点吸引新郊区的人口。最近发布的《广州市人口发展和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十四五”规划》提到,“在城市不同区域实施不同的入户政策,吸引更多年轻、高素质的能工巧匠到新郊区工作生活”。

根据此前广州政策,郊区新区落户范围由国内普通高校全日制本科学历人员放宽至“国内普通高校或全日制技工院校专科学历人员、预备技师班、高级工班毕业生”。

02

一线城市联手“抢人”,万事皆有因。

从人口数据来看,去年一线城市集体交上了一份不太好的答卷:北京去年人口减少了0.4万,上海只增加了1.07万。即使是一直引领全国城市人口增长的广州和深圳,也只增加了7.03万人和4万人。

一线城市人口增长的“疲态”,恰恰对应了“新一线城市”的优异表现。其中,武汉以增加120.12万人一骑绝尘,成都、杭州、Xi、长沙分别增加24.5万、23.9万、20.3万、18.1万人,均成为去年人口增长最多的城市。

有分析指出,一线城市往往有大量的跨省流动人口。疫情下,跨省出行和就业成本更高。综合评估后,有的人可能会选择回乡静养,或者去同省省会城市。

今年的新疫情进一步阻碍了向一线城市转移的步伐。

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姚晨告诉程大爷,在过去的几个月里,上海和北京连续受到疫情的打击,也是这次疫情影响最严重的城市。对于上海来说,大约有三个月的时间,人们的出入境被“冻结”,流动的规模和速度都大大降低。但复工后,由于进一步发展前景的不确定性,人才可能会进一步外流。

拉勾招聘不久前发布的《2022疫情期间上海人才趋势报告》显示,在对互联网行业的调查中,18%的求职者表示可能会因为疫情等负面因素而选择离开上海。

图片来源:图片网500819198

企业的走向可能会进一步影响城市对人才的选择。上述报告显示,受疫情影响,上海企业4月份的招聘计划减少了56%。上海一家文化产业园的经营者在接受程大爷采访时透露,在企业扩张计划因疫情暂停的同时,许多仍有能力的上海文化企业正计划搬迁总部,新一线城市是他们的首选。事实上,公司自己在疫情期间就把设计中心搬到了成都。

面对回流的人才,新一线城市不遗余力地发起新一轮“抢人”攻势。

6月8日,武汉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为毕业后6年内有意愿来华就业创业的高校毕业生提供最长7天的免费住宿、就业咨询、创业指导、人才交流等全方位服务;

在长沙,今年的“人才45条新政策”为引进人才提供了不同梯度的住房补贴和生活补贴,最高补贴达到200万。

而位于二三线城市的县城也纷纷“介入”。过去山区的贫困县纷纷“转型”,拿出高额补贴吸引更多人才到基层【猜你想看:县城的“抢人”算盘能否从大手拉小手吸引名校开始?].

新形势下,一线城市不得不求变。姚晨指出,由于人口规模更接近上限,一线城市往往重点控制户籍指标。面对当前的特殊情况,他们需要不断调整和优化人口计划指标。如何进一步合理调整落户政策,成为一线城市能否扭转当前趋势的重要问题。

03

图片来源:图片网501614725

这也是一个关于方向和“度”的控制问题。

同为一线城市,上海和广州这次选择了两条不同的道路。广州将进一步向技术型人才敞开大门,上海则将重点放在顶尖大学——“世界50强大学”和“世界100强大学”。根据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官方回复,排名将根据QS世界大学排名和上海世界大学软科学学术排名确定。

姚晨认为,这正好符合当前沪广两地人才需求面临的核心问题:上海侧重基础科研,高端人才缺口较大,门槛应进一步放宽;而在广州,努力都集中在应用层,技术型人才满足不了城市发展的需求,也需要更贴近需求的人才政策。

对广州来说,要沉;至于上海,要能守住尖点。这对于刚刚经历了疫情冲击的上海来说,显得尤为迫切。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终身教授曾刚告诉我们,上海在这个关键时刻出台了留住海外留学生的新政策。另一方面,也在这个关键时刻向外界发出了一个信号:上海将继续扩大对外开放,突出海派城市特色。

提振信心,姿势已经有了,但内功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因为上海面临的不仅仅是国内城市的竞争。随着疫情压力的缓解,全球多个国家开始重启人才引进计划。

5月30日刚刚推出的英国“高潜力个人签证计划”,将为英国以外50所顶尖大学的外国毕业生开放近5年的申请机会,并提供2至3年的工作签证。该签证将允许持有人在英国工作,自己创业,与伴侣和孩子一起生活。

上海能否更有效、更精准地吸引全球范围内的高端人才?从这个政策来看,还有改进的空间空。

姚晨指出,这一政策强调学校,但毕业院校并不能代表毕业生的水平,更不能代表与上海的匹配程度。留学生是否做出了足够的成绩?上海有没有必要能够参与克服卡脖子的技术,在集成电路、工业软件等重点行业提供重要支持?回答这些问题对上海来说可能更为关键。

更何况在市场氛围浓厚的上海,企业更应该走在吸引人才的前列。

正如曾刚分析的,很多企业已经成为RD的主力军,一个企业在RD的投资甚至超过一个城市。在吸引人才方面,也要充分发挥企业的专业性,让企业参与人才政策的制定。

同时,动员更加多元化的人力资源中介机构参与,充分发挥市场力量,更好地将人才供给和需求方结合起来。不仅仅是“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更是通过上海对新模式的探索,为其他城市提供借鉴。

至于人才政策本身,曾刚提问,能否参考新加波等城市的运作模式,不仅简单提出人才引进方向,还要明确人才引进数量等具体指标,以更加公开透明的方式进行管理?某种意义上,这也是城市治理精细化在人才工作中的体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1546071.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9-09
下一篇 2022-09-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