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形记,李书福再施妙手?

格物致知的意思2022-09-09  23

smart变形记,李书福再施妙手?

来源@视觉中国

文|汽车圈的能见度,作者胡坤

当高考作文“这手,一手好牌,一手俗牌”让一群考生有点摸不着头脑的时候,李书福又迈出了三年大棋的一步。

6月6日,智能精灵#1正式开启大集。“我基本上一整晚都没怎么睡觉,我们队被球迷的热情惊到了。”智能全球公司CEO佟湘北在回顾智能精灵#1定型的那个晚上时说。

这也意味着吉利汽车(0175.HK)与戴姆勒之间的“商业联姻”在三年前有了一个可见的结果。

三年前,吉利和戴姆勒以50%的比例共同成立合资公司,致力于推动smart品牌向全球高端电动智能汽车转型。这背后是smart品牌连年亏损,A00级车型市场萎缩。

糟糕的经济和电动化转型让smart成了戴姆勒的“烫手山芋”。

Smart刚好遇到一个擅长品牌恢复的李书福。十年来,从家喻户晓的沃尔沃到豪华汽车品牌路特斯,李书福似乎抓住了品牌复苏的精髓:通过完善的供应链和运营方案,实现成本最小化,同时实现技术共享和赋能,提升整体品牌力。在收购沃尔沃并成功扭转销量和业绩之后,李书福完善了这一方法。

这一次,李灿舒夫的“品牌复苏”又成功了吗?

品牌复苏

其实在推出智能精灵之前,达勒姆也尝试过智能品牌的电动化改造。

例如,2017年,smart试图在北美和挪威推出纯电动汽车。同时,在当年的法兰克福车展上,Delham已经宣布smart将于2020年在全球市场逐步实现电动化转型。

由于技术和资源的限制,以及A00级电动车市场需求不高,smart纯电动系列在北美和挪威失利,电动化转型战略中断。

找对合作伙伴也是smart转型受阻的原因之一。此前,戴姆勒已经与雷诺合作设计了两款纯电动车型,smart fortwo和smart forfour。但由于雷诺在电动领域并没有太多建树,无法给smart品牌带来太多的赋能,同时过高的成本也阻碍了smart纯电动品牌的发展,双方的合作最终也没有消息。

在这样的背景下,戴姆勒最终将吉利视为smart品牌的合作伙伴,或许是因为李书福有能力重振品牌。

的确,收购沃尔沃,使其走出亏损泥潭之后,也证明了李书福的“吉利收购模式”确实有效,这也是李书福敢于在国际市场上继续收购的原因。

回顾吉利收购沃尔沃的过程,李书福通过联合采购、合作研发、完善产品策略,使沃尔沃扩大了规模,有效降低了产品的单位成本。

尤其是在技术协同层面,吉利和沃尔沃共同打造的CMA架构和三大新技术,不仅有效完成了吉利和沃尔沃产品本身的升级,还诞生了一个全新的国产高端品牌——基于CMA架构的柯灵,从零到现在实现了月均近2万辆的销量。

电动时代,由于沃尔沃在这方面的技术积累不多,李书福趁机将吉利多年研发的浩瀚大海架构反向输出到沃尔沃纯电动系列。按照吉利集团的规划,不仅沃尔沃、几何、氪都将使用SEA的浩瀚架构,包括新收购的豪华车品牌路特斯、smart的纯电动品牌,也将使用吉利研发的SEA的浩瀚架构。

因此,我们可以简单地将李书福的“品牌复苏”概括为:在被收购车企原有品牌认知度的基础上,加上吉利的低成本运营模式和技术反向输出,使被收购品牌的业绩发生逆转,同时增强消费者对吉利技术的认可度。

李书福在智能纯电动品牌的塑造上,基本遵循了这种模式。

在吉利与戴姆勒针对smart的合作中,不同于大家熟悉的模式,将RD和制造的亮点交给了吉利,而设计部分则由戴姆勒打理,既保留了smart原有的精致时尚基因,又反向输出了吉利的前沿科技,降低了成本,进一步提升了吉利的品牌科技形象。

这个优势也很明显。本世纪初,吉利刚造第一辆车的时候,经常被调侃“开吉利车要有不怕死不怕苦的精神”。但是,当沃尔沃、smart、路特斯这种豪华跑车品牌都使用吉利的SEA架构时,显然这种局面会得到根本扭转,李书福在公开场合也会更加自信。

当然,目前smart还有一个更重要更迫切的任务要完成,那就是盈利。

02能盈利吗?

smart作为全球知名的小型精致代步车,一直有着很高的市场关注度,但盈利能力一直很差。

虽然戴姆勒一直没有公布smart品牌的财务表现,但从收购smart开始,20多年的时间给戴姆勒带来了不小的损失,这是不争的事实。据梅里茨银行预测,smart品牌累计亏损约40亿欧元,每年亏损近2亿欧元。Evercore ISI分析师更加悲观,认为戴姆勒每年会因为smart品牌亏损5亿到7亿欧元。

在戴姆勒和吉利为smart成立合资公司的前一年,smart品牌的全球销量同比下降4.6%,至12.9万辆。戴姆勒也承受着业绩的压力。当年,戴姆勒营业利润为111亿欧元,同比下降22%。

也正因为如此,戴姆勒有意寻找可靠的合作伙伴,共同运营smart品牌,攻克精致出行这块大蛋糕。那么合资公司成立后,李书福会用什么手段来扭转smart的亏损局面呢?

汽车圈能见度认为,单从供应链采购的角度来看,可能会为smart节省不少成本。在之前与沃尔沃的项目中,吉利团队只负责部分采购时,沃尔沃的整体采购成本下降了30%左右。

原因是沃尔沃过去常常从欧洲老牌供应商那里采购产品,而吉利则从许多国家采购零部件,有效地利用了市场招标规则来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吉利和戴姆勒对smart的合作中仍然使用这种方式,所以在供应链采购上可能会为smart减少很多成本。

另一方面,海架构的反向输出也可以为智能纯电动品牌的打造节省大量开支。

众所周知,奔驰至今没有发布任何基于纯电动平台打造的车型,而EQC、EQA、EQS等很多车型都是由“油改电”衍生而来,这也导致了“油改电”的设计缺陷导致的各种故障,引来很多奔驰车主的不满。

相比之下,纯电动平台可以带来更轻的设计和空更大的使用空间,但几百亿的成本也是非常昂贵的。比如吉利的浩瀚大海架构,耗时4年,耗资180多亿完成。目前吉利浩瀚的海架构可以满足从A0到E级轿车的所有规格,涵盖轿车、SUV、MPV、小型城市车、跑车、皮卡等车型。

对于严重依赖规模盈利的汽车行业来说,销量越多,单位RD成本越低。这也意味着拥有SEA庞大架构的smart可以不用花费数百亿就可以使用先进的纯电动平台。同时,对于吉利来说,搭载广阔海平台的车型越多,单位RD成本越低,这是一笔一举两得的好生意。

03智能“转型”

smart对吉利的意义就不用说了,对于消费者来说,追求年轻,运动可以选择领动,家庭经济状况好转后可以选择沃尔沃,豪华车可以选择莲花。smart作为精致豪华出行的代表,也将构成吉利车型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在精致的旅行轨道上,却越来越拥挤。

与市场竞争对手欧拉相比,在过去的2021年实现了13.5万辆的销量,同比增长140%。Smart的长期竞争对手mini去年在华销量为30,546辆,同比增长5.2%。

虽然smart没有公布具体的销量,但是从2021年奔驰整体销量下滑的情况来看,可以大致断定其销量不会好看。原因也很明显,就是A00级的整体市场在萎缩,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车发展迅速的中国。本地消费者更喜欢较大的车型,A00级车自然不受欢迎。

因此,改变策略对新smart尤为重要。

对此,吉利的做法是在保持smart精致的基础上,放弃A00级车型的定位,将长宽高定为4270×1822×1636mm,轴距2750mm,成为国人最喜爱的SUV。

当然,也许有读者会问,放大了的smart还是smart吗?《汽车圈能见度》认为,smart的核心在于精致豪华的出行理念,而不是专注于车辆本身的大小。在这一点上,mini其实已经将这一策略运用到了极致。

比如MINI COUNTRYMAN的长宽高分别达到了4310×1822×1612mm,轴距达到了2670mm,已经达到了SUV的外形,也受到了很多女性消费者的喜爱。

对于车企来说,最核心的一点就是在看到其他厂商某款车型成功后,打造同类型的竞争产品才是最佳策略。

比如2014年之后,中国SUV市场大幅崛起,无数车企似乎找到了符合国人口味的车型,开始在SUV市场大踏步前进。但在主打轿跑概念的LINK 03成功后,国内车企才意识到,原来年轻的轿跑市场在国内还是有市场的。于是我们看到了影豹和uni-v的诞生,就连一直把主要市场放在SUV的长城,在发布新能源品牌沙龙首款车型时,也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轿跑赛道。

可见李书福和吉利为smart纯电动品牌付出了很多。当然,李书福也需要在smart上多花些功夫。对于新能源转型并不突出的吉利来说,smart也有着特殊的意义:它代表着一个以精致和时尚为主导的消费市场,一张全球化的入场券。

在汽车工业向电动化、智能化转型的时代,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明显增加。吉利能否成功占领这一市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新smart品牌的成功。

这一次,我们能看到smart品牌的重新崛起吗?毕竟这招刚出,中局之前很难说是好牌还是俗牌。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1545706.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