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隔离险,尴尬退场

怀宁中学2022-09-09  33

“网红”隔离险,尴尬退场

曾经被业内视为创新产品的“隔离险”,在给保险公司带来巨大流量后,从“网络名人”变成了“弃子”。由于缺乏大量数据支持定价,加上疫情的再次爆发,推高了“隔离险”的赔付率。在做足了噱头之后,很多保险公司开始以各种方式拒赔,甚至为了控制风险,正在大规模下架这类产品。

“隔离1天可以拿200块钱。只要你掏钱买杯奶茶,你就可以在家孤立无援地挣钱了。”2021年12月,由于工作原因经常出差,家住上海浦东的吴兰被保险销售的宣传口号吸引,从复星联合健康购买了一款名为“复星联合爱无忧意外险”的产品。

该产品保障期限为一年,在意外身故、意外伤残、猝死之外,延长了新冠肺炎隔离津贴的保障。根据合同约定,在保险期间,如果吴兰因处于中高风险区域或与新冠肺炎确诊或疑似患者密切接触而被当地防疫部门要求强制隔离,保险公司将承担吴兰强制隔离期间的每日津贴保险费,津贴标准为200元/天。

然而最近,吴兰告诉《财经天下周刊》,前段时间新冠肺炎在上海大规模爆发后,她被要求在家隔离50多天。按照合同规定的最长30天赔偿,她本可以获得6000元的理赔,但保险公司以材料不符合要求为由拒绝赔付。

考虑到这两年疫情频发,吴兰觉得自己已经做好了未雨绸缪的准备,想着如果有一天被隔离,可以得到一些经济补偿,但没想到最后还是被保险公司“套住”了。

“保险公司说我没有‘中高风险区’的政府隔离文件。之后我提供了浦东新区疫情指挥部的隔离文件,对方说没有。”吴兰又气又无奈,因为她确实在上海被强制隔离,现在保险公司居然跟她玩文字游戏。“太过分了!”

图/视觉中国

《财经天下周刊》调查发现,吴兰并不是唯一一个被隔离保险“套路”的人。在黑猫投诉平台上,很多消费者普遍反映购买隔离险被拒赔的问题。

曾经,抓住人们对疫情的恐慌心理,依靠较低的保费和可观的保额,很多保险公司通过销售“隔离险”收获了一波流量,这也让“隔离险”成为保险业的“网络名人”。据媒体不完全统计,高峰期相关保险产品多达60余款,中国人寿、平安保险、PICC等各大保险巨头也参与其中。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财经天下周刊》,这种“隔离险”和“防疫险”并不是一个单独的险种,大多是意外险的延伸,由于保障范围包含了“新冠肺炎强制隔离每日津贴险”,所以统称为“隔离险”。

然而如今风靡一时的“网络名人”隔离险,却因为理赔难、投诉多而不得不面临尴尬的退出局面。

理赔难,投诉多。

与吴兰的经历类似,同在上海的陈勇购买了中惠相互保险的“惠无忧”保险,其在被隔离后向中惠保险索赔隔离津贴保险时,同样遭到保险公司的拒绝,理由同样是“不属于中高风险区域”。

《金融世界周刊》在黑猫投诉平台搜索关键词“隔离保险”,结果显示3400多家。涉案机构主要包括复星联合健康、中惠相互保险、泰康在线等多家保险公司。在众多的投诉中,上海被隔离在家的消费者,大部分是因为“非中高风险区域”而被保险公司拒赔;还有很多其他地区的消费者因疫情防控或密切接触等各种情况被隔离在家甚至集中隔离,也遭到了拒赔。

由于赔付标准不明确、评估不合理、赔付延迟等原因,“隔离险”引来了不少消费者的诟病。有投诉人表示,在办理保险理赔时,被告知“关系不近,不会理赔”,但与同小区的朋友提交相同的证明材料,就能顺利获得理赔;也有人投诉,提交材料申请理赔后,保险公司迟迟不处理,多次打电话沟通,对方却一直推脱。

随着相关投诉和纠纷的频繁发生,保险行业的声誉再次受到质疑。有网友直言“保险是骗人的”“只有两种保险不赔——这个不赔,那个不赔”。

黑猫投诉截图

北京天达共和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石晓彤律师告诉《财经天下周刊》,只要被保险人所在区域符合国家政策标准界定的中高风险区域,保险公司就应该按照合同进行理赔。

“在投保人有充分证据证明投保人符合‘隔离保险’条件的情况下,保险公司必须按照合同约定进行赔付;无正当理由拒绝履行合同义务的,被保险人可以通过民事诉讼或者向保险行业协会投诉解决。”史晓宇说。

5月30日,中保协在《财险行业关于扎实推进各项政策稳定经济成效的通知》中明确指出,各财险公司要认真落实银监会《关于规范“隔离”补贴保险业务运作的通知》要求,强化责任担当,不断加强和完善隔离保险等疫情相关保险理赔工作,提高理赔效率, 在合同范围内全额赔付,鼓励保险公司简化理赔程序和材料,在疫情严重地区开放理赔。

相关产品陆续下架。

近日,一位北京消费者向《财经天下周刊》反映,由于近期疫情反复,她想买一份“隔离险”进行自我保障,但买了之后发现市面上的隔离险产品少之又少。“之前身边有个朋友说很多隔离险产品买的时候很挑剔。现在不知道怎么回事,但是能保障居家隔离的保险就更难找了。”

事实上,早在今年年初,监管层就对“隔离险”进行了规范。2月,银监会下发《关于规范“补贴型”保险业务的紧急通知》(以下简称《紧急通知》),明确要求保险公司纠正经营理念,规范产品设计、销售误导、条款不明确、无理拒赔等行为。

据了解,复星联合健康和众惠相互保险的上述两款隔离保险产品已于2月和3月下架。自3月份疫情频繁出现以来,大浪潮热销的隔离险就迎来了下架的命运,相关产品依然在售的寥寥无几。

图/视觉中国

《财经天下周刊》查阅了部分保险公司的官方平台以及支付宝、微信、京东金融等平台,发现绝大多数保险公司的产品中几乎看不到隔离险的痕迹。“现在市场上的隔离险非常稀缺”,泰康在线的保险代理人表示。公司的一款隔离津贴保险,前几天刚下架。

“由于疫情反复爆发,隔离病例多,理赔金额大幅上升,保险公司损失更严重,很多隔离险都被撤了。”业内人士分析,相关产品已经陆续下架。一方面,新一波疫情导致大量理赔报案,保险机构面临较大赔付压力;同时,隔离条件、理赔材料解读不一致等因素成为隔离险引发理赔纠纷的焦点,相关投诉量居高不下。

但如果深挖,隔离险前期设计的大漏洞也让保险公司不得不尽早下架此类产品。

上述业内人士表示,作为一种创新产品,保险公司在保险条款的设计上需要更加严谨。此前,由于缺乏大量数据支持定价,加上疫情再度爆发推高赔付率,保险公司赔付压力陡增。但目前的实际情况显然与之前产品设计中的风险控制相差甚远。

随着相关数据的积累,保险公司开始优化精算假设,升级隔离保险产品。

从目前能查到的隔离险来看,一些保险公司如PICC PC保险、华泰PC保险、泰康在线等。仍在销售覆盖隔离津贴的保险产品,仅有的几份隔离险保单也对保障内容进行了修改,明确了不能赔付的条件,降低了理赔中潜在的纠纷风险。

其中,PICC PC保险项下的“抗疫险(含新冠肺炎隔离)”显示,该产品保障计划仅包含集中隔离的自付损失津贴,明确表示不包含居家隔离。华泰财险子公司华泰新冠肺炎隔离保险所保障的新冠肺炎疫情隔离津贴,不仅不包括居家隔离,而且注明只覆盖因疑似感染或确诊感染新冠肺炎肺炎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而被强制集中隔离的被保险人,不包括无症状感染。

泰康在线“特定传染病保险”的隔离津贴只保障因疑似感染特定传染病而被强制隔离的被保险人,明确表示密切接触者和居家隔离不在保障范围内。

创新要回归本质。

随着疫情的反复,很多地区被封锁控制,相关的保险赔付也越来越多。2021年底,中国银保监会发布的《中国银行业和保险业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实践与经验》显示,2020年,保险业专属保险理赔金额已达4.9亿元。

事实上,从保险公司的角度来看,隔离保险这种创新发展的出发点是补偿被保险人因隔离疫情而遭受的损失。然而,在隔离险[/k0/]诞生并跃入“网络名人险”之后,消费者被“隔离”在赔付之外,在频繁的投诉声中尴尬离场。

“作为一款面向客户的产品,隔离险目前无疑是一个很好的营销切入口。”有业内人士向《财经天下周刊》表示,隔离险作为一种创新产品,凭借低价优势和“隔离赔”的激烈宣传,在各平台成功获得了众多流量,进一步拉近了保险公司与客户的距离。但由于产品设计和运营的不精细化,反复爆发直接带来了大量的理赔报案。面对赔付率的大幅提升,保险公司压力倍增。

图/视觉中国

在产品同质化严重、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下,保险公司的创新能力受到了考验。上述业内人士表示,“比如之前开发的退货险,随着电子商务的兴起,已经成功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基于低碳理念的UBI车险也备受关注。但在不断开发新产品的基础上,保险公司仍需防范系统性风险,不断优化产品设计,这也在考验保险公司自身的风险控制能力。"

关于保险产品的设计,监管部门也很重视。今年2月,银监会下发的紧急通知明确指出,保险公司在开发设计保险产品过程中,要以人民为中心,以保险消费者的实际需求为依据,综合考虑可保利益和风险水平,依法合规开发产品,合理设定责任免除和理赔条件。

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这次事件对保险行业也是一个教训。”他认为,保险的费率取决于事故发生的概率,但很难衡量事故或流行病发生的概率。因此,保险公司的RD风险很高,需要仔细考虑保险产品的费率和定价。

多年来,保险业在产品设计、销售渠道、风险管控等方面不断创新。然而,在创新的同时,行业也暴露出了更多的问题。如何在保护市场创新活力和加强行业监管之间取得平衡,一直是全行业关注的焦点。业内的共识是,无论是“隔离险”还是其他产品,创新都不能脱离保险的本质,噱头绝不能盖过实际价值。

(应采访对象要求,吴兰、陈勇为化名。)


作者/史思童

编辑/田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1542382.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