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

美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第1张

美国童书如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家雪夜公爵]

前段时间,教科书插图反映出的中小学教育出版市场乱象引起广泛关注。有很多报道和讨论。王官科技力量专栏也系统介绍了一些国外教材的做法。其中,一句结束语点出了问题教科书事件的本质。“和孩子有关的事情在全世界都是敏感的。”基于一些个人的经历和观察,作者也谈谈美国的中小学教育和教科书。

美国虽然现在是“世界霸主”,但长期以来并没有统一。自1865年南北分裂得到解决以来,仅仅过去了157年。白宫的制度化、职业化从二战时期的1939年开始,离现在也不远了。

作为一个被殖民于“新大陆”的新移民国家,如何通过构建共同的价值观来克服中国不同群体之间历史、地理和血缘纽带的先天不足,成为一直困扰美国社会的问题。

这一点已经在1782年建立的美国国玺中得到体现。秃鹰嘴正面的缎带用拉丁文写着“e pluribus unum”,背面金字塔上方“上帝之眼”两侧的拉丁文写着“上帝眷顾我们的事业”——包含神秘主义和绝对主义的清教主义试图统一整个国家。这种从一开始就极难调和的紧张和矛盾,一直萦绕在此后美国的政治发展中。

反映在教育领域,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如何在公立学校开展宗教教育。20世纪50年代以前,美国中小学普遍要求每天组织诵经和祈祷。如果说美国在建国之初有一定程度的宗教同质性,那么经过19世纪中叶、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三次移民潮,宗教构成日益多元化,无宗教信仰的人数逐渐增多。这时,读经和祷告的强制统一与宪法中无国教原则的冲突就会日益尖锐。因此,在1962年和1963年的两起案件中,美国最高法院相继禁止公立学校组织祈祷和诵经活动,公立学校的员工在随后的案件中也被禁止在工作场所祈祷。

最高法院的这些判决被宗教保守派视为严重违反,但事实上,最高法院并没有像保守派所声称的那样将上帝逐出学校。美国中小学生每天背诵的效忠誓词中,就有“上帝之下的国家”这样的表述。

美国效忠誓约于1885年首次出现在民间,1892年进入学校,1942年被美国国会通过,1945年正式命名。1954年,为了对抗苏联,加上了“上帝之下”的字样。尽管最高法院在1943年裁定,学校不应强迫学生宣誓,但它并不反对将宣誓纳入从幼儿园开始的日常集体活动中。不仅在学校,在整个社会层面,在重大活动和庆典上,除了唱国歌,起立背诵效忠誓词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不会因为现场有外国人或无神论者而跳过。

除了在国家意识建构中保留甚至突出宗教因素,美国也很早就开始通过教科书进行制度认同教育和行为建构。美国小学课程大致可以分为英语、数学、计算机、科学、社会研究、体育和音乐。社会研究还涵盖公民教育、经济、地理和历史,这是意识建构功能中最重要的部分。以下图片来自Amazon.com上出售的练习册,一张是给5岁学龄前儿童的,一张是给一年级学生的。

从行为养成的角度来说,书中前几课已经明确了学生在学校和家里需要遵循的行为规范,强调了礼让、分享、合作的重要性。

就机构认同而言,就是从孩子们最容易感受到的国家节日开始介绍美国的历史文化,逐步引入至关重要的政治人物。不仅教材是这么安排的,就是课后看书,也不避讳突出政治家的积极作用。下图中间的相册讲述了当今副总统哈里斯的成长经历。

这张照片是现任总统拜登激励一个患有口吃的男孩的真实例子。

接下来的两张图片包括前第一夫人米歇尔自传的儿童版,此外还有对奥巴马所有总统的介绍。

美国的教科书市场能够呈现出今天我们所能看到的这些特点,离不开背后资本网络的支持。在整个教科书出版市场中,培生教育、学术教育、麦格劳-希尔教育、森格学习、霍顿·米夫林这五家最大的出版商占据了80%的市场份额,[1]涵盖面很大,2020年教科书的销售收入约为78.5亿美元,[2]而教育类图书的出版规模约为160亿美元。[3]

就教材编写的流程而言,出版社一般会先组织作者编写一个核心版本,然后提交给各州教委审核,按照各州要求修改后,再进入各州的学校。基于美国联邦制的特点,各州教育委员会成员的来源差异很大,有的完全由州长任命,有的是选举产生;他们中的一些人都是教育专业人士,而另一些人包括商业代表,甚至牧师。另外,目前各州基本上以党派和意识形态形成不同的阵营,所以各州的中小学教材还是有一些差异的。

因为社会研究课程的内容涉及到美国历史与现实的实际矛盾,以及时政的内容,所以也是最有争议的领域,最近这种情况尤为突出。比如目前美国枪击案频发,围绕第二修正案持枪权的争议再次成为焦点。不同阵营之间的角力也体现在教科书上。加州版的教科书和德州版的很不一样。前者强调最高法院判例允许限制持枪权,后者在这部分开了一个天窗,没有任何解释,容易导致对持枪权的绝对理解。[4]

瓦尔德县罗布小学枪击案现场来自CNN。

再比如如何解释性取向的争论。最近美国有五个州颁布禁令,禁止老师在三年级之前解释性取向,怕干扰孩子正常的性自我认知。

至于如何解释美国的奴隶制,2020年爆发的“黑人的生命就是生命”运动将“批判种族论”是否应该引入学校的讨论带入了大众的视野,并引起了巨大的争议。这个理论的核心非常简单。认为美国现存的种族歧视并不单纯是个体层面的心理认知问题,而是在制度层面经过一系列法律和经济安排后固化的系统性歧视。但是,美国的保守派对这种理论非常抵触。以传统基金会为代表的保守派智库发表的报告甚至认为,这种理论会导致更严重的身份政治问题,进而威胁到美国的建国原则和基础。[5]

其实这也反映了保守派右翼和美国文化左翼在一些重要问题上的普遍分歧。文化左派希望在教科书中突出边缘少数群体的历史困境、生活状态和贡献,而保守派主导的州则希望淡化甚至回避这些内容。例如,一些州避免谈论住房市场的种族歧视。

但总体来看,虽然上述争议是美国社会的现实问题,但从通过教科书培养核心民族意识和认同的角度来看,围绕这些争议对教科书所做的改动并不涉及美国最根本的政治经济结构,更多的只是文化上的调整。而组织编写教科书的民间资本,无论其反思能力有多强,都不会去触碰与自身切身生存利益相关的政治经济安排。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美国教材的同质化其实是很高的。再加上精美的排版、装帧和质量控制,以及教育心理学的支持,这套美式体系至少目前还在有效运转。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中华文明历来重视文化和教育,相关理论和实践源远流长。然而,尽管“以道为旨,以德为据,以仁为据,以艺为游”在今天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但面对全球化背景下各国的竞争格局,如何在学习与吸收、正本清源之间保持动态平衡,形成更具中华文明特色的新型教育模式,以支撑对人类未来发展道路的探索,仍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系统工程。希望看到更多优雅、简约、大方的新教材、新作品不断涌现。

引用:

[1]https://www . business insider . com/why-学院-教材-贵-教材-出版-2018-12

[2]https://www . statista . com/statistics/185042/us-publishing-来自教科书的收入-自2005年以来/

[3]https://www . market research . com/Technology-Media-c 1599/Media-c92/Education-Publishing-c 1660/

[4]https://www . nytimes . com/interactive/2020/01/12/us/Texas-vs-California-history-textbooks . html

[5]https://www . heritage . org/civil-rights/report/critical-race-theory-the-new-ability-and-its-grip-America

本文为Observer.com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天阅读有趣的文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1537122.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9-08
下一篇 2022-09-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