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板注册制申请“开闸”满两年:家企业申请获受理注册生效企业粤苏浙占比过半

创业板注册制申请“开闸”满两年:家企业申请获受理注册生效企业粤苏浙占比过半,第1张

创业板注册制IPO申请开闸”满两年:882家企业IPO申请获受理 注册生效企业粤苏浙占比过半

本报记者孟醒

2020年6月15日,深交所正式受理创业板注册制IPO申请。近两年来,IPO申请热情不断高涨,新增上市公司数量逐年增加,为创业板增添了新的活力。

根据创业板发行上市审核信息网站公布的信息,自2020年IPO申请至2022年6月14日,创业板共受理882份IPO申请。从受理时间来看,创业板IPO申请节奏有所放缓,趋于稳定。2020年,542家公司的IPO申请被受理。2021年相关公司数量为291家,今年为49家。

“创业板注册制改革已经进行了两年,市场运行平稳,效果明显,达到了预期效果。”万宏源首席市场专家桂郝明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自注册制实施以来,创业板的上市条件变得更加包容,更好地满足了不同类型企业的融资需求,汇聚了众多优质企业。

有效IPO注册企业342家

广东、江苏、浙江三省占一半以上

整体来看,IPO注册企业相当多,主要集中在广东、江苏、浙江三省。

从IPO项目审核情况来看,前述882家企业中,已注册IPO的有342家,占比38.8%。同时,73家企业提交了注册申请。

从注册地来看,342家企业中,广东省企业74家,江苏省企业61家,浙江省企业53家。三省共有188家,占比55%。

“广东、江苏、浙江等省份经济发展程度较高。区域制造业在规模和技术上处于全国领先地位,有大量符合上市标准、希望通过IPO融资的后备企业。所以以上三省的企业占比较大。”四川金融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所长陈力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桂表示,有效IPO注册的公司集中在广东、江苏和浙江。一方面,这三地都是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优势产业集中,符合上市标准的优质公司较多;另一方面,上述地区制造业发展水平较高,民营经济发达,创新创业企业上市融资动力较强。

从行业分布来看,IPO有效注册企业数量最多的是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39家)、专用设备制造业(32家)和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27家)。

“创业板定位于服务实体经济和创业创新,支持传统产业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深度融合,为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新一代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市场化发展提供平台。产业集聚效应明显,发展势头强劲,也吸引了相关行业的公司上市。”桂郝明说。

陈力认为,绿色化、数字化、高端化转型是中国未来产业的重要发展方向。一方面,在政策的推动下,计算机、通信、高端制造等行业进入快速发展期,带动相关产业链上的企业实现快速发展,具备上市条件的后备企业越来越多;另一方面,这些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期,企业扩大再生产的意愿强烈,也催生了更多的IPO融资需求。

10家企业IPO注册被终止

严格监管成为趋势

在创业板上市公司队伍不断扩大的同时,一些企业却在最终的注册审核过程中“受挫”。

相关注册结果显示,10家公司IPO注册终止。从原因看,9家公司主动撤回注册申请文件,1家公司因财务信息超过有效期。

值得关注的是,2021年12月28日,证监会对新一生物的IPO注册作出了“不予注册”的决定。证监会表示,关注公司核心产品、募投项目、主要原材料均涉及“高污染、高环境风险”产品,无法提出有效的降压方案;公司信息披露存在严重错误。

“创业板IPO终止登记现象时有发生,说明上市条件没有放松,监管没有放松。”新国际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傅饶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信息披露是创业板注册制上市审核的核心,拟上市公司需要严格履行信息披露义务,真实、准确、充分地披露信息。

“注册制下企业IPO条件进一步优化,但并不意味着对企业质量和监管的要求降低。”陈力表示,注册制下的上市条件更加多元化,尤其是尚未盈利但发展前景良好的企业获得通过IPO融资的机会,并不意味着对上市公司的质量要求降低。

桂认为,注册制下的监管在监管标准和信息披露要求上更加严格,这也是为了保证科创板注册制的顺利启动,促进市场的良性发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1533711.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9-08
下一篇 2022-09-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