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疫情防控发布会

浙江疫情防控发布会,第1张

浙江印发大型展会会议等人群聚集性活动疫情防控工作指引

《通知》指出,原则上浙江省及周边地区疫情稳定,全国无大规模疫情。在风险可控、各项防控措施落实的前提下,可以举办各类人群聚集活动,大型活动所在的区市必须是低风险区;当省内或周边发生社区传播性疫情或不明来源的大规模疫情时,应适当严格控制大规模人群聚集活动。

工作原理和适用范围

工作原理

坚持“外防投入、内防反弹”的总策略和“动态清零”的总方针,坚持严密监测、严格排查、严格风险控制,严格落实“四严”工作要求,压实属地、部门、单位、个人“四个责任”,聚焦会前、会中、会后关键环节,强化重点人员、场所疫情防控措施,实施全链条溯源管理。

适用范围

本工作指南适用于全省200人以上举办的大型会议、展览、文化活动、体育赛事等人群聚集活动。

有境外人员参加的大型活动,应根据活动期间国内疫情、境外人员所在国家(地区)疫情、当时的防疫政策,制定相应的疫情防控要求。原则上与中国境内的参与者执行相同的防疫政策。

防控措施

活动前准备

按照“谁举办、谁负责”和“谁组织、谁负责”的原则,由活动举办者和组织者(以下简称举办者)履行主体责任,提前制定疫情防控工作预案、应急预案或相关工作制度,落实防控措施。谨慎举办涉外聚会活动。中高风险区所在的县(市、区),封闭控制区、控制区和预防区未解除的县(市、区),或者本地有病例的县(市、区),原则上不举行大型人群聚集活动。活动时间和地点确定后,组织者应当制定风险评估计划,并在活动开始前2周根据活动性质和规模进行风险评估。评估前尽量收集参与者来源、活动举办地分布、活动安排、饮用水和食物供应等信息。,并对风险评估中提出的措施及时进行整改。活动举办前,主办方应当组织工作人员进行岗前培训,并指定专人负责疫情防控的信息报告和联络协调工作,做好活动参与人员的健康筛查工作,确保活动工作人员掌握疫情防控基本技能和应急处置流程,在出现异常情况时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健康筛查

包括疫苗接种、流行病学史筛查、健康监测和核酸检测。

按照接种全部疫苗的原则,原则上所有参赛人员应在赛事前完成新冠肺炎疫苗全程接种;符合强化免疫条件的,应当及时完成强化免疫。

甲方应提前告知参与者,全国性活动要求参与者从报名前14天开始做日常健康监测(如实完整填写健康申报表并签字),早晚测体温,自我观察是否有畏寒、咳嗽等疑似症状。如果体温超过37.3℃(腋温)或有疑似症状,要及时就诊,排除传染病。只有申报状态正常,“健康码”和旅行卡无异常,并在报名时提供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者,方可参加活动。

必要时,省大数据局可提前查询参与者的“健康码”状态,筛查流行病学史。

目前需要对所有参加大型活动的工作人员进行核酸检测。申报时必须提供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鼓励浙江外省参试人员进行落地检测;活动期间,全体人员按照活动举办地设区市的疫情防控要求,进行了常态化的核酸检测。

原则上,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不得参加:

①报到前14天内有国内高风险区或21天内有国外居住史,或被判定为新冠肺炎感染者密切接触者和亚密切接触者(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正在集中医学观察、居家健康观察和日常健康监测的;

②已治愈出院的确诊病例和已解除集中医学观察的无症状感染者仍处于随访和医学观察期;

(三)注册前48小时内无法出示核酸检测阴性证明,或者核酸检测结果异常的;

④在报告前14天的日常健康监测中,发现体温超过37.3℃(腋温)或出现疑似症状,报告大会时不排除传染病或仍有身体不适症状;

⑤“健康码”不是绿码,旅行卡异常,不排除异常情况。

材料和场所的准备

展会、会议场所、参会人员常驻酒店等活动服务机构应当配备必要的疫情防控设施、设备和物资。测温点应设置在展馆和会议会场(驻地宾馆)入口处,配备热成像测温设备、红外测温枪、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洗手消毒剂等防护用品,并设立服务台安排人员值守。组织应为参与者提供必要的防护装备,如口罩;公共区域应配备足够的洗手消毒剂、口罩、手套、洗手液,以及足够的洗手设施、卫生纸、垃圾桶等。供参与者使用。

活动前一天,主办方应对室内活动场所进行全面预防性消毒。展馆、会场、与会者驻地酒店及其他服务机构应根据会议规模设置临时观察室,指定专人负责,并配备防护服、一次性医用口罩等专业防护用品。临时观察室应相对独立,有明显的室外标志,通风条件良好。应尽可能配备独立的厕所和自来水冲洗设施。

注册要求

有条件的集会活动,建议参与者乘坐专用车辆报团参加。如需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应加强个人防护,途中佩戴一次性医用口罩。

宣传和指导

在显眼处设立告示牌,提醒参与者遵守相关防控要求、注意事项以及特殊情况下的求助方式。引导参与者遵守“一米长线”等卫生标准,勤洗手,佩戴口罩和筷子,咳嗽或打喷嚏时注意遮挡,适当开窗通风(每天至少半小时),避免随地吐痰和乱扔垃圾,尽量不要聚集,减少聚集。在入口、餐厅、会场、公共休息区等关键环节设置监督岗。,全程阻止人群聚集并劝导参与者佩戴口罩,落实相关防疫措施。

注册后的相关要求

①所有相关人员必须进行正常体温测量,出示“健康码”、旅行卡(或扫描“场所码”)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并签署健康承诺书。

②入住指定酒店时,同一地区的人尽量安排在同一楼层或区域。

赛事期间的要求

经评估,活动期间疫情风险较低的,可不对参与者采取闭环管理措施。活动期间,可根据疫情防控情况及时调整核酸检测、封闭管理等卫生管理措施。

人员的健康要求

健康监测。每天去场馆前,用体温计独立测量体温。体温≥37.3℃(腋窝温度)者不得参加会议。要把他们隔离在房间里,第一时间向活动组织者报告。在会场入口处,测量所有人员的体温,只有体温正常的人才能进入。参与者应在间隔时间内有序入场。出现发热、干咳、乏力、嗅觉(味觉)减退或丧失、鼻塞、流鼻涕、咽痛、结膜炎、肌痛、腹泻等症状时,不得进入会场。应引导参与者在做好个人防护的前提下,前往就近的医疗机构进行体检。

加强保护。如遇疫情发生时的会议聚集活动,所有参会人员必须规范佩戴医用口罩。当疫情相对稳定时,鼓励参与者在室内活动时戴口罩,但室外不戴。刺刀杖,清洁杖等。戴一次性乳胶手套,手消毒;特岗人员可根据需要提高防护等级。

活动场所的卫生要求

活动场所保持空空气流通,优先采用打开门窗等自然通风方式。可以打开排气扇等排气装置,加强室内空空气流动。

在展览举行之前,所有进入展览的展品都要进行彻底的清洗和消毒。展会期间,加强监测,做好展品的日常清洗消毒工作,建立日常消毒登记台账。

严把进口冷链食品准入关,严格落实专门通道准入、专门区域存放、专门区域展销的要求。无检验检疫证明、核酸检测证明、消毒证明和追溯信息的进口冷链食品不得展出。参展商应对需要打开外包装的商品的内包装进行消毒。防止未经预防性全面消毒的进口冷链食品进入场馆。

活动场所每日使用后消毒。消毒1-2小时后,彻底通风擦拭后可再次投入使用。加强电梯机房、电梯按钮、扶梯扶手和公共休息区的消毒。落实厕所清洁措施,保持空空气流通,及时清洁地面,对水龙头、门把手等重点部位进行消毒,增加冲洗消毒频率。

活动期间,实时监控现场人群聚集情况,确保应急通道畅通,关闭非必要娱乐场所,降低交叉感染风险。

公共区域设置废弃口罩专用垃圾桶,有醒目标志。

酒店等会议场所的管理要求

活动场所的卫生要求

参与者可以进入酒店等举办活动的场所,只有体温正常、“健康码”绿色码、正常旅行卡、按规定时间和频率核酸检测阴性证明的人才能进入。

当组织者、参与者等。接待来访者和接受新闻媒体采访时,相关人员必须做好个人防护。

对工作人员进行分类安排,对场所内的公共用品和设施进行清洗消毒。如果活动持续时间较长,可以设置快递和邮件代收点,做好消毒和代收备案工作。

集中空控制通风系统的使用要求

活动场所的卫生要求

使用前应进行清洗、消毒和卫生学评价,新式风口及周围环境必须清洁。

带回风的空空调系统启用前,应更新或安装新风系统,并投入运行新风系统;如果不能安装,应在回风口安装高效过滤器或消毒装置。

集中空调节的新风排风系统应在会前一小时开启,会后至少持续运行一小时,进行全面通风。

定期检查u型管,如污水管、气体处理单元的空水封、卫生间地漏、调度单元的冷凝水排水管等,及时补水,避免不同楼层之间空气体混合;厕所、污水室等的排气系统。应该全部投入运行;箱式电梯的排气扇和地下车库的通风系统保持正常运行。

餐饮卫生要求。建议全部采用自助用餐,可以通过错峰用餐、增加物理隔离、分餐等方式控制用餐人数。餐前半小时对用餐区的桌椅、地板和空气体进行消毒,并通风。加强餐(饮)具和厨房环境的清洗消毒,可重复使用的餐(饮)具应由一人消毒。建议不要使用进口冷链食品、生食、凉菜、冷加工糕点等。,以确保食物煮熟及彻底煮熟,并保存食物样本。会议场所、酒店等场所应提供安全卫生的饮用水。

交通卫生要求。参加者应尽量固定通勤路线,在活动期间减少不必要的户外活动,最好以步行、骑行、驾驶私家车等方式出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应加强个人防护,与他人保持合理距离,尽量避免用手触摸公共交通工具上的东西,出行后及时洗手。有条件的可以统一安排车辆,组织参与者乘车前往活动场所,有专车进行“点对点”运输。只有“健康码”为绿色、乘车卡正常的人才能乘车。做好车辆和驾驶人信息登记管理和车辆通风消毒工作。

异常“健康代码”和旅行卡处理

活动场所的卫生要求

如果相关人员发现“健康码”为红色码或黄色码,且旅行卡标有星号或其他颜色,工作人员会立即将其带到临时隔离室,按规定核实后,改为符合转码条件的绿色码,正常参加活动或提供服务。异常情况不能排除的,按照疫情防控的有关规定执行。行程标有绿码和星号的,研究判断后决定是否参加活动。

对有疑似症状的人进行治疗

活动场所的卫生要求

组织者应提前联系确定周边医院的位置和转运路线。活动期间,主办方将指派专人加强对活动场所的巡查,督促落实各项防疫措施,第一时间发现和处理可能出现的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参与者如出现发热、咳嗽等呼吸道症状或腹泻等消化道症状,应立即采取戴口罩等防护措施,转移至临时留观室观察,并在做好防护的前提下送医疗机构治疗。

如出现新冠肺炎疑似病例,主办单位应立即启动应急响应机制,尽快向辖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配合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对密切接触者和亚密切接触者进行隔离、控制和消毒,配合采取限制人群聚集、封锁活动区域等措施。

该组织应指定专人负责疫情等信息的报道,并做好相关媒体活动的管理工作。信息报告要及时、准确、客观、全面,重大、复杂、热点、敏感问题要按必要程序审批。

活动后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①会后做好场地清洁、消毒等工作。

②返回人员全程做好个人防护,规范佩戴口罩,返回前不要聚集。

③提醒所有相关人员做好自我健康监测。如在活动后14天内出现发热、干咳等症状,应在做好个人防护的前提下,及时到就近的医疗机构就诊,并及时向当地卫生部门报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1532804.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9-08
下一篇 2022-09-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