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家淮院士:我们从小就被灌输了一堆高大上理念,但是许多结果是不落地的

韩家淮院士:我们从小就被灌输了一堆高大上理念,但是许多结果是不落地的,第1张

韩家淮院士:我们从小就被灌输了一堆高大上理念,但是许多结果是不落地的

韩家怀|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教授

2015年,为了提高生命医学领域本科生的教育水平,厦大经过与美国著名免疫学家、遗传学家、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布鲁斯·博伊特勒教授的长期讨论和商议,成立了第一所学院——贝特勒学院。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家淮教授为首任院长。学院采取“双轨制”并行运作,推出“通用计划”和“拔尖计划”,聘请诺贝尔奖获得者、院士等一批顶尖专家亲自授课,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

“我对贝特勒学院新颖的课堂模式印象深刻,师生平等互动达到了新的高度。”贝特勒学院2017级学生卢炳南感受到了。卢炳南目前在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是盖茨奖学金获得者。在厦门大学美丽的校园里,贝特勒书院每年都在静静地等待着一批批像卢炳南一样充满活力的学子。这个开放学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大学的学院,它更像是一个平台。成立6年来,接受不同大学生命科学领域的优秀本科生“走读”。这种独特的开放气质,留在每一个从这里走出的学生心里。

大学应该为最优秀和最有才华的学生而设立

有人认为,贝特勒学院有两个鲜明的特点,注重大师的指导,汇聚天下英才。那么,为什么会得到这样的评论呢?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教授韩家怀担任贝特勒学院院长。这位长期从事炎症应激信号通路研究的科学家,非常重视本科教育,他回答记者的问题。他说,贝特勒学院聚集了世界各地的许多大师在这里任教,并广泛吸收了不同大学的优秀本科生在这里学习。贝特勒学院的目标是提高生命医学领域本科生的教育水平,培养具有广阔视野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应该为最优秀、最有才华的学生设立学院。他们应该是那些渴望学习和了解自然的学生,那些已经明白或者能够明白‘不偏不倚的探索’重要性的人。”2015年初,在贝特勒学院的揭牌仪式上,美国德克萨斯大学主持人国防遗传学中心、201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布鲁斯·博伊特勒教授觉得该学院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在书院成立之前,韩家怀就向导师贝特勒提出了成立贝特勒书院的想法,并建议书院一开始就致力于本科教学而不是研究。这个想法得到了贝特勒的认可。韩家怀说,作为诺贝尔奖得主,贝特勒并没有在学院里作秀培养人才。疫情发生前,他每年从大洋彼岸飞到厦门,花三四个月时间在厦大组织教学,并投入大量时间在学院进行创新人才培养。“贝特勒先生曾经说过,人类之所以在短时间内从原始人进化到现在的样子,在于知识的传递。大学生是一个年轻的群体,他们在大学接受的教育会影响他们的一生。”韩家怀非常赞同导师的观点,在本科生培养方面做了多年的实践。

厦门大学贝特勒学院教师与学生交流。

打破院系之间培养人才的壁垒

韩家怀认为,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的需要为他们提供学习内容。他说大学要做好分层教育。分层的目的是从社会需求的角度出发,培养社会各界需要的人才。“从教育的角度来说,为不同的人提供不同的学习机会,为不同需求的人提供不同的教育方式,是教育的理想状态。”韩家怀进一步解释说,拔尖人才的培养需要真正做到不拘一格,不受限制。只要信息充足,开放的系统其实可以最大限度的利用资源,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书院是开放的,我们对和厦大同级的大学都是开放的。我们接受他们所有的学生到学院学习,不收费。”

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学院通过借鉴各种经验,打破了院系之间培养人才的壁垒,构建了多层次、多平台、多学科的拔尖人才培养体系。学院设置了“通用计划”和“拔尖计划”两种人才培养模式,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有一般导师、专业导师、同伴导师、思想政治导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通用计划”每年从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医学院、药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各选拔150名新生进行培训。该项目实行住宿学院制,学生在此共同学习、生活和从事娱乐活动,也可以跨学院选修课程和开展科研活动。参加“通识计划”的学生不占用专业学习时间,而是在课后参加各类通识教育活动,由导师指导开展跨专业实践研究。“我们从几个不同的学院挑选学生,非常注重培养他们的人文情怀和科学素养。打破他们学习的边界,是希望这些同学能多在一起交流。跨学科的相互学习很重要,这也是一种开放。”韩家怀笑了,这样可以帮助同学们结交不同专业的朋友,以后工作生活的交流面会更广。

如果说“万能计划”是拆除学院和院系的高墙,“拔尖计划”就是打破学校之间的壁垒。每年从浙江大学、台湾长庚大学等国内不同的大学中选拔约25名生命科学及相关专业的三年级或四年级本科生到该院学习。Beutler亲自设计培训计划,并负责学院的招生、教学和上课。Beutler每年都会亲自面试学生,面试时的问题和评价方式因人而异;Beutler不仅从世界各地招聘顶尖的老师,亲自听每一位老师的课,还聘请世界各地的顶尖科学家为拔尖计划的学生进行英语授课。目前,学院已组建了一支包括51名来自美国、英国和海峡两岸的院士和著名教授在内的师资队伍。

除了上述两个培训项目,研究院自2013年起每年都举办“生命科学暑期学校”。聘请了当前国际前沿领域的外籍教授和归国教师授课,安排野外实习、短期课程、学术报告等。每年吸引近200名来自国内不同高校的优秀本科生,深受学生欢迎。“其实在拔尖人才培养方面,我们应该更加开放。如果我们都开放资源和思想,那么人才培养就必须开放和流动教师等重要的教学要素。”韩家怀感慨道。

构建更新颖、更开放的教学方法

“在学院里,我很喜欢长庚大学、哈佛大学毕业的瞿桐教授教的‘科技论文写作’这门课。在课堂上,曲彤不仅会认真讲解论文写作的要点和技巧,还会告诉我们很多生活中的道理和申请学校的注意事项,让我受益匪浅。”现在就读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张雪纯对2017年在学院的学习记忆犹新。她的课是顶尖项目提供的四门核心课程之一,包括高级遗传学、免疫学、细胞信号和疾病以及英语写作和报告。此外,学院还开设了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等11门课程,采用世界一流的大学教材进行双语和小班教学。

“学院的核心课程全部由国际顶级大师授课。贝特勒先生亲自教授高等遗传学。我们努力创造世界一流的办学条件,让学生不出国就能接受世界一流的教育。”韩家怀说,学院的课程可以和一些大学学分互认,学院也给学生提供了去国外一流大学做毕业论文的机会,但课程难度也很大,有些相当于硕士课程的难度。他笑了,几个学生退学了。

虽然很难,但是来美院学习的同学都表达了这样的观点,他们觉得在美院学习很优秀,很幸运。瞿桐曾开玩笑说,在书院读书的,都是呼吸着世界前1%空的人。张雪纯的想法深深打动了我:“通常,我们总是低着头忙碌着,意识不到自己和周围人的帮助,渐渐习惯了一些美好的事物。瞿桐提醒我们,不能忘记自己有多幸运,就是它能给我们追求卓越、不断努力的动力。”

美院的教学方式很新颖,很开放。在书院里,老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播者,学生也不再是简单的消化理解老师所教的东西。在课堂上,学生可以随时打断老师,提出问题,表达不同意见。如果某个同学的问题很有深度,老师会顺着学生的思路去教授相关内容,或者把课堂上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大家一起讨论。这样师生共同主导课堂进程,既保证了每节课都有固定的内容,又能让学生学到自己最感兴趣的知识点。这时候老师已经从课堂的主导者变成了启蒙者,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学会自己发现问题。在学院里,学生甚至可以与老师协商制定课程,学生还可以在饭桌上与老师讨论各种话题。“这种师生关系是从来没有过的,也让我们对书院的老师有了更深的感情。”卢炳南语重心长地说。

韩家怀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载体是一流的创新人才。因此,如何培养热爱祖国、崇尚科学、具有科学使命感和良好科学文化素养的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国际化领军人才,是该院当前最紧迫的历史使命。“我们从小就被灌输了一堆崇高的思想,但很多结果都不落地。这是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教育是教学生进步,要考虑清楚什么样的方式会帮助他们进步。”经过几年的实践,学院已经走出去在世界一流大学学习了40名本科生,为兄弟高校培养了20多名优秀人才。可以看出,学院在满足学生需求的同时也在不懈努力,也为创新人才培养的新路径做出了宝贵的探索。

— END —

来源|本文发表于《教育家》2022年5月第四期,原题《开放的学院——访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贝特勒学院院长韩家怀》

文|本报记者王向荣

设计|朱强

总体规划|周彩丽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1531114.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9-08
下一篇 2022-09-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