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全媒一年造绿逾万亩:科技治沙让青海荒漠披绿装

笃怎么读2022-09-08  40

新华全媒+一年造绿逾500万亩:科技治沙让青海荒漠披绿装

新华社西宁6月16日电(记者周生生、郝彤)“轰、轰……”耳边传来轰鸣声——3架造林专用无人机正在田间作业。站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沙珠玉乡上卡里村,可以看到松树耸立在沙地上,一派满目苍翠的景象。

据了解,这是当地引进的无人机飞播造林种草技术。飞播具有速度快、效率高、成本低、种植均匀等优点,适用于偏远地区、交通不便、人工造林困难的沙地荒地。目前无人机飞播每天可以种植2万多亩的树和草,相当于2000人一天的工作量。

这是2021年7月14日拍摄的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的农村景象。(新华社记者周生生摄)

青海沙化土地面积大,分布广,风沙危害严重。该省有12.46万平方公里的荒漠化土地,影响到40%以上的人口。许多村庄长期受到风沙的困扰。

“我小的时候,有半个月刮风。村里经常天黑,村里的路都被埋了,出门都困难!”上里村村民班玛仁增说。

近年来,青海省综合运用多项措施积极推进荒漠化防治,坚持科学造林绿化、科学营林护草、科学生态修复,探索出了一条以新兴科技为支撑、自然修复与人工修复相结合的青藏高原荒漠化防治新路子。

为探索治沙的科技“法宝”,近年来,青海积极与中国林科院林业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青海省林业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合作,开展了一批科研项目,对沙区植被、沙地物理、植物生理生态、造林治沙、工程治沙、沙漠生态等进行了长期观测和试验研究。

2021年,青海共完成国土绿化515.2万亩,其中造林265.7万亩,草地恢复249.5万亩。统筹推进城乡绿化美化,创建5个省级“森林城镇”和15个省级“森林村庄”。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7.5%,草原综合植被覆盖率达到57.8%。

这是6月4日在青海省西宁市拍摄的湿地公园(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张龙摄)

43岁的赵是青海省治沙实验站的副站长。作为一线治沙工作的参与者和实践者,参与了“高寒沙地退化植被恢复技术研究与试验示范”、“青海高原综合治沙技术集成与示范”等多项科研项目,将前沿科技与一线治沙工作紧密结合。

五年来,赵带领同事治理沙化土地面积906亩,完成防沙治沙造林1205亩。

“2018年以来,我们积极开展新型治沙材料实验研究,利用小麦、青稞、燕麦、披碱草等生物材料开展活体沙障设置试验。目前四种生物沙障当年成活率可达95%,起到良好的固沙作用。”赵对说道。

这是青海省治沙实验站制作的草方格沙障。(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赵欣喜地看到,他和同事们战斗过的地方,现在呈现出“绿进沙退”的喜人景象。

截至2021年底,青海省林草产业产值已增至394亿元,带动259万农牧民人均增收5179元。现在,班玛仁增家被沙漠化荒废的土地改种了马铃薯、大豆、小麦等作物,产量翻了一番。“村里很多出去打工的年轻人都回来了。风沙少了,他们的家乡美了,我们的生活更有希望了!”马仁增说。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1529744.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