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以来,资本市场流行一种叫“滚雪球”的衍生品。然而最近,圈内的一则新闻引起了雪球期权投资者的关注——近期部分私募申报新产品时,监管要求私募投资雪球结构性期权的,投资比例不得超过25%。
普通投资者接触的雪球产品,本质上是一种奇异的期权,雪球有两种:一种是保本但收益不高的“小雪球”,一般5万元起卖;另一种是收益高但不保本的大雪球,100万起卖。
多位券商人士告诉记者,公司已通过可行路径启动审核,审核后转型的产品将及时重启。
私募产品中雪球结构性期权的投资比例或限制
在资本市场大行其道的“雪球结构”衍生品,最近引起了雪球期权投资者的关注,主要是因为近期部分私募申报新产品时,监管要求私募投资雪球结构期权的,投资比例不得超过25%。私募产品如果想投资雪球结构,期权费和初始保证金之和不得超过基金资产净值的25%,正在等待托管人的反馈。
此消息传出后,引发了私募圈“打雪仗”的投资人的广泛讨论。普通投资者接触到的雪球结构产品,其实就是资产管理机构发行的各类资产管理产品,包括信托产品、私募基金、资产管理计划等。雪球结构本质上是一种奇异期权,是具有雪球结构收益特征的产品的俗称。目前市场上发行的雪球结构产品主要是挂钩中证500指数。
雪球产品是金融衍生品,投资风险高。今年4月份,市场波动明显,挂钩中证500指数的雪球结构产品被大规模敲入,加大了投资者亏损的概率。事实上,随着券商发行的雪球产品规模越来越大,监管部门的监管措施也在跟进。2021年8月,监管部门要求加强雪球产品的风险控制,提醒各证券公司不断强化风险意识,切实加强相关业务条线的合规风控体系建设。
值得注意的是,6月2日,中基协发布了《关于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备案有关事项的通知》,其中《私募基金备案要点》明确指出,私募基金管理人应当在风险揭示书的“特别风险揭示”部分对分级基金、单一标的、收益互换、场外期权等场外衍生品向投资者进行详细、清晰、充分的披露。此外,将于今年8月1日实施的《期货及衍生品法》也将衍生品交易纳入法律监管范围。
券商:修改后将及时重启相关产品
近期部分私募在备案新产品时,监管要求私募投资雪球结构性期权的比例不得超过25%。近日,某券商成都营业部人士在微信上对记者表示,已经从总部了解到,公司已经在处理此事。目前券商无法鉴定,券商不知道实时的产品净值,也不知道投资者在别家买了多少雪球结构性期权衍生品。
此外,某券商营业部内部人士近日在微信上对记者表示,目前公司有不少投资者在询问雪球结构性期权产品的问题。从公司总部对客户的回应来看,“今天很多人看到了关于‘滚雪球’限制的新闻,我们已经在更可行的路径上开始了审查。通过审核后,改造后的产品将及时重启。”
该券商进一步告诉记者,其公司每周发行“小雪球”,净值要看得见,但不公开。这些小雪球投资选项占整个产品的比例在10%左右。这种滚雪球式的结构主要是券商向信托、券商、私募等设立资管产品。,并向投资者发行。其实雪球结构有两种:一种是本金有保障的小雪球结构,小雪球一般5万元起买,没有管理费、托管费和申购费,主要是投资者希望获得较高的固定收益,要求本金安全,挂钩中证500指数;另一种是高收益但不保本的大雪球,大雪球要求投资者从100万起买。
对此,Paipai.com旗下容止投资基金经理胡博6月15日在微信上对记者表示,雪球产品往往挂钩中证500指数,部分雪球产品有一定杠杆;其次,雪球密集的打进来,可能会对市场的流动性产生一定的影响,进而影响市场的价格,形成一定的抛压。所以在流动性稀缺的时候,可能会对市场产生影响。所以雪球结构性期权是目前监管严控的产品,整个监管的态度是逐步收紧雪球结构性期权产品。
胡博继续对记者表示,监管层对雪球结构性期权产品投资比例的限制只是监管思路落实的一种表现。如果雪球平均分布,对整个市场影响不大。但相对而言,投资者往往受情绪影响,导致雪球在一定价格下集中发行。这样会导致输入时价格集中,短线抛售集中,对市场造成一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