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历史故事

敦煌历史故事,第1张

中国故事|沙泉“共情”敦煌千古传奇

“一片清澈的水嵌在沙山里。千百年来,沙不掩泉,沙泉共存。”早在东汉时期,史料就记载了甘肃敦煌市的这一奇特景观。为什么沙泉奇迹会共存千年?日前,记者走进敦煌市鸣沙山月牙泉景区,探寻千古之谜。

沙泉为什么和谐共存?

丝绸之路上的历史文化名城敦煌,是一片神奇的沙漠绿洲,紧邻库姆塔格沙漠。以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鸣沙山月牙泉景区闻名。其中鸣沙山月牙泉作为敦煌生态环境健康的晴雨表,一直备受关注。

就像水火不相容一样,水和沙似乎也不能共存。但这样的“意外”在鸣沙山月牙泉景区其实是存在的,并且延续了上千年。

这是2022年6月14日拍摄的鸣沙山月牙泉景区。新华社记者郭刚摄

月牙泉因形似月牙而得名。泉边芦苇丛生,随风摇曳,沙沙作响,蓬勃的空气溢出水边。雄伟的鸣沙山,像一个卫士,守护在月牙泉周围。“风吹过,路依旧旧”,鸣沙山始终保持着一定的高度和稳定的金字塔形状。

水共存千年,沙不入泉,水不浊枯。

这种奇特的景观长期以来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来敦煌观光。经常有人问“沙泉为什么和谐共存?”

在鸣沙山月牙泉景区资源保护研究所所长李海江看来,神奇的风效应是沙泉共存的奥秘。

中科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曲建军的监测发现,三组风向的风沙运动促成了鸣沙山的形成。东北风、西北风和偏南风相互发力,三风相等,实现了输沙的动态平衡,这是鸣沙山月牙泉长期和谐共存的主要原因。白天,沙子被风吹落到沙山脚下,到了晚上,又被风吹回到沙山。“上下”达到了动态平衡,让月牙泉长久安全。

科学治沙,保护美丽景观

然而,21世纪初,当地工作人员曾发现鸣沙山逐渐钳住月牙泉,显示北沙山南移,南沙山北移,严重威胁月牙泉的“生命安全”。

对此,当地政府加大了对月牙泉的保护力度,从2008年开始,加强了与曲建军团队的合作,开展了沙泉共存机制的研究,进行了严格的保护和治理。

全国治沙标兵曲建军带队与景区管理部门协作。他们先后建立了多个智能数字定位观测站,通过区域环流特征分析、风沙活动、沙山形态监测等多种科学手段,最终找到了解决方案。

曲建军团队发现,近几十年来,月牙泉周围高大的树木和逆风建筑阻挡了景区的东北风,削弱了东北风的风速,破坏了原有三组风向输沙的动态平衡,抑制了风沙的自然流场,导致原有稳定的金字塔沙丘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导致沙山变形移动,威胁着沙山下的月牙泉。

曲建军介绍,与其他地区防风沙的思路不同,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沙与泉共存的保护前提不是防风,而是保持自然条件的动态平衡。

对此,他们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治理建议。打开风的通道,恢复风沙的自然流场,从而恢复鸣沙山与月牙泉的和谐共存。

近年来,敦煌有关部门完成了对景区内外部分防风建筑的拆除,周边树木的改造,对鸣沙山东北、西北风通风管道内阻挡风向的高大树木进行疏伐。

敦煌市委书记石琳认为,通过科技工作者和政府部门的合作研究,敦煌不仅明确了沙与泉共存的机理,还开展了一系列治理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

沙漠的奇观闪耀着灿烂的光芒

近年来,月牙泉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和保护。景区还不断加强与甘肃省地质环境监测院的合作,加大月牙泉水资源动态监测力度,先后建立了智能化数字化水资源监测管理信息平台,完善了地表水和地下水水质监测网络,严禁月牙泉周边地区开采地下水。

保护措施的落实,让月牙泉更加“丰满美丽”。数据显示,月牙泉水域面积从2012年的12亩左右扩大到目前的24亩。月牙泉水位上涨明显,至今保持在1.6米左右,最大水深2.2米。经过保护和治理,月牙泉周边生态环境趋于优良。

碧水清泉环绕,金沙映沙。沙漠奇观需要在科学保护的同时合理开发。

旅游旺季,五湖四海的游客都来鸣沙山月牙泉观光。体验滑沙是必备的娱乐项目。为了满足游客的需求,同时兼顾鸣沙山月牙泉的保护,景区每年都会开放鸣沙山的部分登山区,让山头轮流休息。

沙泉的“感同身受”,这一张有着千年历史的“中国名片”,正以更加美好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

总策划:赵丹萍

监制:闵捷

协调人:魏铁民

记者:王志英、郭刚、张文静

视频:郭刚

编辑:常陆

新华社和新华社甘肃分社共同制作。

中国故事工作室出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1527646.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9-08
下一篇 2022-09-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