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上市的坏处

华尔兹舞步2022-09-07  17

上市,对蚂蚁很重要吗?

《核心提示》
很长一段时间,在金融科技的赛道上,蚂蚁集团都处于一种“无敌是多么孤独”的状态。直到一年多前,上市失败成了这个巨头的致命伤。蚂蚁在过去的一年里做了什么?18岁的蚂蚁,需要成人礼吗?

作者|

编辑| 张子睿

“被上市,世界都麻木了!”6月9日,蚂蚁员工李健将证监会和蚂蚁的官方声明扔进了自己的微信朋友圈,留下了这句话。

此前,蚂蚁集团将重启IPO的消息不胫而走,群里的朋友都给他这个“好消息”,给他送上“祝福”。

2020年11月3日,蚂蚁上市被叫停,而在这一年半的时间里,这个曾经引领行业的金融科技独角兽基本“消失”在舞台中央。

让它再次回到舆论焦点,那就是“重启上市”的消息一次又一次传出,但这一次的消息更加振振有词,也引来了证监会和蚂蚁集团的双双否认。

的确,对于蚂蚁这种自带光环的明星企业来说,上市是其“阿喀琉斯之踵”。所以,外界也乐于从各种蛛丝马迹中窥探巨人何时能从跌倒的地方爬起来。

近日,蚂蚁任命HKEx董事局主席史美伦为独立董事,被市场视为蚂蚁“上市待开”的积极信号。

虽然外界乐此不疲,但蚂蚁上市真的很重要吗

1。“消失”的蚂蚁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都做了些什么?

市场死亡一年半后,蚂蚁很少出现在市场上。

《豹变》梳理了一年多,蚂蚁也只能算是两次“发声”:

曾经,2020年12月15日,蚂蚁集团董事长井贤栋在2020第四届中国互联网金融论坛上发表演讲,称数字经济正在进入加速发展期,金融科技从业者需要思考如何真正做好“金融为民,科技为善”的话题。这是蚂蚁被暂停市场后首次发声。

另一次是在2022年6月1日。时隔18个月,蚂蚁发布《2021可持续发展报告》,正式推出“数字共融”、“绿色低碳”、“科技创新”、“开放生态”的ESG可持续发展战略,,并在官网——互联网开放平台重新定义“身份”。

当然,这也不难理解,因为大部分时候蚂蚁都是以合规整改为主。根据2021年4月12日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保监会、中国证监会、外汇局等多个金融管理部门联合约谈的内容,蚂蚁已经明确砍掉部分核心业务——

2021年11月,蚂蚁品牌隔离原消费信贷产品“柏华”和“借呗”。在重新确立品牌定位的同时,也明确了贷款的责任方;与此同时,基金产品“宝月”整体规模不断缩减;同年12月,网络互助业务“相互宝”关闭;2022年4月,网商银行被裁。

在对外投资方面,蚂蚁也在收缩投资版图。

2021年10月,蚂蚁彻底“清零”财新传媒原始股;2022年1月,众安保险减持约4653.71万股,持股比例由13.54%降至10.37%,与腾讯、中国平安两大股东持股10.2054%基本持平。

从这些整改来看,蚂蚁给自己动了“大手术”。就监管下发的要求来看,合规整改可能仍是这个互联网巨头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重中之重。

一位资本市场人士认为,蚂蚁还有四个问题需要解决:

先是蚂蚁持股50%的重庆蚂蚁消费金融有限公司220亿增资扩股计划突然被按下“暂停键”,中国信达宣布退出,于越医疗也宣布暂停参与;

其次,蚂蚁计划筹建的钱塘江信用评分公司还没有拿到牌照。由于信用评分公司由国有资本和民营资本共同参与,审核自然会更加谨慎;

再次,国内更详细的金融控股公司法律法规尚未出台,包括资本要求、数据保护、数据共享、关联交易规则等。,并且仍然没有当前的参考。

第四,要求蚂蚁减少其消费贷款余额。从估值角度来看,最能体现蚂蚁科技风控能力的信贷业务一旦被高度控制,可能会直接抑制公司的估值水平。

“核心业务的剥离,压降的压降,蚂蚁的估值必然会随着这些变化而大幅下调。”上述业内人士进一步表示:“但与个别整改相比,市场最大的变化是监管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这种监管收紧并不具体指向一家蚂蚁公司,包括其他互联网公司、消费公司、小贷公司,甚至商业银行在内的各类金融机构都同样适用。”

2。云淡风清,员工不再执着于上市

蚂蚁上市,最直观的受影响的人就是手握期权的蚂蚁员工。

在经历了大喜大悲的一夜之后,蚂蚁员工的上市倾向大大降低。

回忆起刚刚停止上市那段时间的内部氛围,在蚂蚁工作了五年多的老员工李健告诉《豹变》:“包括我自己在内的很多同事都感觉像坐过山车一样,一个接近人生升迁的机会就这么掉了空,不甘心,更失望。

“事发后很长一段时间,大家情绪都挺低落的,内部整体也挺压抑的。可能是上市无望,有人开始离开,有人拿了新的offer,有人出去创业了。”李健说:“我是留下来的人。”

在李健看来,剩下的同事都有自己的想法,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情况要面对,但他选择留下来的最大原因还是看好蚂蚁的未来:“蚂蚁有支付宝这个资金流管理工具,阿里的生态优势集中在供应链客户上,这是两个强大的工具。依靠这两个资源延伸业务,基本盘还是稳定的。”

所以,对于要不要上市,李健成了佛教徒:“关键是做好自己在做的事情,不要那么执着于上市。”一年多来,李健一直被市场上不时传出的蚂蚁重启IPO的消息所困扰。每次他都要花精力跟亲戚朋友解释:“真的是因为他被列了,精神麻木了。”

陈阳属于这一浪潮。2020年初进入蚂蚁,上市失败几个月后离职。但他表示,自己并不是因为蚂蚁上市失败才离开的,主要是因为工作需要经常出差,让他有点吃不消。于是在平衡了工作、家庭、生活之后,他选择了离开蚂蚁。

目前,陈阳手里还握有一些蚂蚁“期权”:“公司内部会有P7及以上的股权激励,但这不叫期权,确切地说叫‘收益权’,大致意思是获得收益权的员工可以享受公司分红。”

陈阳进一步解释,“一般情况下,这种收益权会在几种情况下授予员工:一是按照入职时的职级进行分配,数量范围类似于网络版;第二,在绩效考核的时候,会根据员工的表现发放一定的金额;三是随着员工的晋升来分配。”

“前段时间蚂蚁离职员工手中的收益权可以回购,现在看来是回购不了了。也就是说,要想把这个收益搞对,还得等上市。"陈阳说,对他来说,这只是一个"念头",而时不时重启IPO的消息已经让他"免疫"了。

在“围城”中,有人留下,有人离开。站在城外的角度,在从业者眼中,蚂蚁依然是一家带着“光环”的金融科技企业。

贾几年前投资了蚂蚁供应链金融。当时她刚从农行离职,希望进入头部金融科技企业体验学习,却因为种种原因错过了机会。

她不高兴蚂蚁上市就死了。她一直认为蚂蚁在商业价值和市场份额上有“巨大优势”。这种优势体现在生态赋能的客户群和数据,以及强大的技术积累。

3。蚂蚁18岁。你需要一个“通过仪式”吗?

在与蚂蚁在职员工的交流中,豹变发现无论是内部还是外部,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似乎大家都不再那么纠结蚂蚁能否上市,而是慢慢追溯蚂蚁在从支付宝、蚂蚁金服、蚂蚁集团的整个演进过程中对民生的存在价值。

这个进化过程,一方面直接还原了蚂蚁商业边界的拓展,从支付到消费、信用、供应链,再到生态开放、技术输出;另一方面也从侧面印证,对于各个赛道的头部企业来说,业务发展的前提一定是拥抱监管。

过去,蚂蚁集团一直在淡化金融属性,而强调科技的“质”。蚂蚁披露的招股书中,有一封集团董事长井贤栋的公开信,开头是——

“各位投资者,你们关注的蚂蚁集团不是一家金融公司,也不仅仅是一家移动支付公司,而是一家立志于用当今最好的技术和资源,帮助银行和金融机构更好地服务每一位消费者和每一个小微企业的科技公司。”

此前有业内人士认为,蚂蚁弱化金融属性是为了迎合监管意图。毕竟国内对金融业的监管在众多行业中属于最高水平。

另一方面,与估值直接挂钩。从资本市场的价值来看,科技公司的估值水平和业务预期会远高于金融公司。如果把蚂蚁定义为技术创新型企业,有望获得更高的估值。

今年6月1日,蚂蚁在官网更新了“身份”。在最新的表述中,蚂蚁不再强调科技公司或金融科技公司,而是将自己定位为“开放的互联网平台”。

在蚂蚁更新的介绍中,其表示:“我们通过技术创新,帮助合作伙伴为消费者和小微企业提供普惠、便捷的数字生活和数字金融服务;持续开放产品和技术,帮助企业升级和数字化协作;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合作,服务当地商家和消费者实现“全球收款”、“全球支付”、“全球汇款”。

回到上市的问题上来,上市在补充资本、员工激励等方面确实会给企业带来积极的作用。市场也习惯将上市作为企业的“成年礼”,但对于任何商业机构来说,商业价值的“本质”永远是建立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基础上。

尤其是平台型企业,价值体现是同时匹配和满足供给端和消费端的“双边需求”,而市值和股价只是一个表象。

蚂蚁集团是从2004年诞生的支付宝开始的。在蚂蚁最新发布的《2021可持续发展报告》中,或许可以为18岁的蚂蚁做一个“成年礼”总结。

截至2021年底,支付宝开放平台已开放超过1300个技术接口和插件;支付宝平台上活跃着11000多家数字服务商;平台的商家和服务机构开通了300多万个小程序。

随着支付宝在各省市的数字政府建设,已经服务了超过7亿用户;使用支付宝在线支付服务的家庭数量为2亿+。

全国共有约170家资产管理机构入驻蚂蚁财富,服务近8亿投资者。

蚂蚁保险服务全国90家保险机构,累计服务超过6亿投保人群,其中超过55%的投保用户来自三线以下城市,代理约1000款保险产品...

在这些代表社会价值观的数据面前,上市的成人礼对于已经成年的蚁族来说,已经不那么重要了。

上市还是未上市?蚂蚁都在那里。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均为化名)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1527064.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