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沙漠绿洲

我国沙漠绿洲,第1张

沙漠变绿洲:中国最大内陆咸水湖畔治沙图景

6月16日拍摄的克图治沙点。新华社记者严摄

新华社西宁6月18日电(记者李林海、耿)经过近40年的持续保护,位于中国最大内陆咸水湖青海湖东北岸的克土防沙治沙点生机勃勃,郁郁葱葱。这片湖边沙地逐渐变成了沙漠绿洲。

日前,记者来到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克土国家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樟子松树种。蒙古栎、青海云杉、柠条、黑柳交错分布,形成独特的沙漠景观。

中午,太阳炙烤着沙区,走在这片沙地上,一股热浪扑面而来,脚底有一种火辣辣的感觉。站在一个凸起的沙丘上,海盐县草原站(林业站)工程师史德荣告诉记者,“你看,我们几年前种的树种,有的长得比人还高。就像养育一个孩子一样,我们对这里的每一棵树每一棵幼苗都有感情。”

6月16日,马在克图治沙点查看绿植生长情况。新华社记者李林海摄

草原退化,土地沙化,原生植物减少,甚至河流季节性断流……从五六十年代开始,受气候因素和传统畜牧业发展的影响,克土沙地区以每年十几米的速度向周边蔓延。海盐县沙化面积已达99.3万亩,占青海湖周边沙化总面积的一半以上。

“每年冬春,呼啸的寒风夹杂着黄沙,对当地人的生活造成严重影响。”海盐县自然资源、林业和草原局高级工程师马说,克土沙区与青海湖直线距离不足3公里,直接威胁青海湖生态安全,荒漠化治理刻不容缓。

为有效控制荒漠化蔓延,20世纪80年代以来,林业部门采取“封育为主,封育结合”的治沙方式,创新固沙方式,调整树种结构,成功试验了“沙棘营养土块造林、黑柳截干深植、容器苗造林”等一系列适合高寒沙区的先进实用技术。

如今走在克图沙地上,用植物秸秆做成的草方格和可降解尼龙沙障种植的柠条、柳树已经长出了细密的嫩芽,多年前种植的青蒿和远处碧蓝的青海湖交相辉映。

“在这里,你会深深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大。”史德荣说,这些耐寒耐旱的植物奋力吸收地下水,让这片高海拔的沙区重新变绿。植物的精神就像高原治沙人的精神一样——坚忍不拔,耐得住寂寞。

每年,像史德荣这样的治沙人要在沙区度过200多天。在4月到7月的施工期间,他们几乎每天都在地里干活。寒冷的冬天,青海湖附近的风吹得他们脸上生疼。“树木是有灵性的。见到他们,就像见到老朋友一样,会特别亲切。我希望它们能在这片沙地上茁壮成长。”他说。

6月16日,华师在克图治沙点巡逻。新华社记者严摄

51岁的石化是克图治沙站的护林员。平日里,他和妻子一起守护这片沙区。夏天,他每天骑着马在这片沙区巡逻,尽量减少牲畜和人类活动对沙区的影响。

“现在野生动物越来越多,已经成为普氏原羚、藏狐等‘高原精灵’的重要栖息地。看到环境越来越好,动物也回来了,我们的保护也是值得的!”蔡华说。

截至目前,海盐县荒漠化治理累计投入超过2亿元,荒漠化土地面积从上世纪80年代初的148.6万亩减少到现在的99.3万亩,年均减少1.2万亩。

十年来,青海累计完成荒漠化防治任务1337万亩,全省一半以上可治理荒漠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继续呈现“双减少”态势。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1526628.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9-07
下一篇 2022-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